生活教育理论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启示

2020-11-30 08:57邵淑鸾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40期
关键词:物体物理质量

邵淑鸾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是“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探索发现知识,并应用服务于社会生活,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一、物理教学要生活化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自然界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源泉,物理来源于生活。所以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多创造物理学习的生活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科的有趣和有用。例如,在学习质量这一节课时,通过出示社会中缺斤短两现象的图片,利用公平秤称量桔子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身边的一些物体如烧杯、试管、铁钉、曲别针、塑料块、塑料杯等进行分类活动,让学生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大小的估测能力,让学生课前搜集身边物体质量清单、去菜市场和商店购买水果或商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质量单位、大小、测量工具等有了初步印象,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物理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做社会有用人的热情和信心。

二、物理教学要实践化。

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不成为学,可见“做”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研究的物理课程中的内容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物理原型”,这就为“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强”一节课时,学生观看“蛟龙探底”视频后,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将水倒入三通管,观察底部和侧壁橡皮膜变化”;“将塑料袋套在手上,说出在水中的感受”“覆膜立方体压入水中不同深度,橡皮膜有什么变化?”通过“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观察有什么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大胆猜想,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协作实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实验探究的每个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展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们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将物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物理教学要创造化

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他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講;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和发展。物理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活动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质量时,让学生经历六个探究体验活动:对物体进行分类、质量的生活小调查、估测物体的质量、测质量方案的设计、认识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知新知识,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达到 “瓶瓶罐罐做实验,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目的。作为教师,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学生遇到困难则为他们搭建阶梯,只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总之,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的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合一。因此,充分利用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学习置于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物体物理质量
留言板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睡个好觉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