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院文化在高校建筑环境中的体现

2020-11-30 08:53郭红利
建筑与装饰 2020年30期
关键词:建筑环境体现

摘 要 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书院建筑环境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突出“环境育人”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书院建筑环境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说明,分析书院在场址选择、环境布局、色彩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内容对当今高校的校园建筑环境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 书院文化;高校建筑;建筑环境;体现

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 高校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高校校园建筑这本历史书密切相连,反映其办学历史、办学规模、文化内涵。在科教兴国的背景下,大学进行大规模扩招,人数的增加造成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大学产业蓬勃发展。短时间修建大批量建筑满足需求量,造成过多关注在校园“量”增长,而忽略其“质”的重要性,造成高校校园建筑的特点和本质被弱化甚至被忽略。如今,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建筑与文化密切相连,本文主要论述书院文化理念对高校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和具体体现[1]。

1高校与书院关系

诺曼·福斯特说过:“建筑不能与过去剥离”。书院被认为中国的传统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我国古代的教育体制的发展、文化学术的兴盛起到促进作用。书院最初起源于唐代,最早的官办书院为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发展于宋代,起源于范仲淹管理的南都学府,由于社会变革,直至清末书院改制为不同等级的学堂,书院数量最多时达到三千多所。虽然,书院制度在长达一千多年历史的延续中最终退出教育历史的舞台,但其书院文化依然在当代高校中得到延续与发展。例如,湖南大学的前身为岳麓书院、四川大学的前身为锦江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因此,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的教育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与地位。

书院作为高校历史的起源,受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儒家文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反对土木之奢,重视道德教育,强调修身明理。整体的建筑风格提倡朴实自然、典雅大方的美学观念,突出反映了古代文人学子朴实无华的人生观,在思想上追求淡泊、宁静、豁达的人生。在这个物质横飞精神平庸的时代,在反思当代高校建筑文化的扭曲现象的同时,高校建筑更需重拾传统书院文化,重塑高校本质属性引导学生正确思想意识与观念的形成[2]。

2书院文化在高校建筑中的体现

2.1 择胜而处的选址

古代书院受文人儒学思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意识,以及佛教禅林精舍的影响,历代书院的选址都十分注重自然环境的选择,基本都选择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之地进行建造。如北宋初年著名六大书院,有五座选址于山林幽静之处。其中,湖南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之下,书院依山就势,隐没于林阴山色之中,以及白鹿洞书院位风景秀丽的庐山五老峰南麓。清僻优美的山林圣地往往是书院建筑的首选之地,山水环绕其中,形成天然的屏障,营造出“世外桃源”的氛围,以寻求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境界。《礼记·学记十八》中说过:“顾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士人学子寻求于僻静之所,戒骄戒欲,潜心研读,游于名山奇川,在自然山水中启迪心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当代高校校园在规划新校区时,可以借鉴书院择胜地选址的理念,选择依山傍水之地修建,远离功名利欲的诱惑,潜心学习与研究,形成“环境育人”的作用。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围绕象山修建,放弃政府规划的大学城片区,遵循书院传统文化理念,选择山耸水环的象山。可以说,山水环境营造的校园文化气息比建筑本身更为重要,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培养学子的人文精神[3]。

2.2 情景交融的环境布局

任何事物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和”字多次通过三种不同字体展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多种不同因素的统一和均衡。“和”字的中庸思想同样也体现在书院建筑之中,传统书院建筑环境布局与规划多是因山就势,最大限度保持原始自然风貌,使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情景交融,建筑与周边环境达到均衡、和谐之美,以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下,建筑布局以“契合”的方式适应周边环境,建筑的造型不显突兀,色彩、材质的选取与自然景观相呼应。形成一半原生态自然景观,一半建筑,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如同在山脚下长出来的,虚实结合,绵延起伏造就自然与建筑共存景象。王澍先生曾说过:“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的关系,而是某种共存的关系。”当代高校在进行校园规划与建设时,可以借鉴传统书院情景交融的布局,避免采用“大手笔”大面积开山辟土,进行土地规整,应最大限度尊重山水走势,保持原始风貌与自然风光等天然景观肌理。如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浅丘密集,地形起伏,教学楼围绕山势修建,形成曲折婉转的建筑空间,营造出安静清幽而不乏灵气的文化氛围。使校园形成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构建真正山水田园生态高校校园环境[4]。

2.3 庄重质朴的色彩与装飾艺术

古代文人志士在思想上追求淡泊、宁静、豁达的人生,形成追求自然与朴实无华的文雅情趣。这些观念直接反映在书院建筑上,是以风格形象大多朴实自然、典雅大方,反对土木之奢,正如《庄子》所阐述“朴素而天下莫能之争美”。书院建筑以白墙、灰瓦为主色调,不施斗拱,鲜有雕饰彩绘,整体偏向于淡雅清新的格调。装饰选材更多是追求功能,保持材料原真性,不做过多繁杂造型与修饰,追求自然与和谐之道。色彩与装饰除了朴实、庄重与清幽意境外,还具有象征意义的表达。书院最常见的装饰图案包括莲花、菊花、桃花等等,莲花图案意指出淤泥而不染,菊花纹饰寓意气节高尚,桃花纹饰暗喻桃李遍天下、人才辈出之意。除此之外,楹联和匾额也是书院不可缺少的内容,充分展现书法文字的装饰艺术,形成浓郁的文化气场。既体现书院传达“文以载道”的思想作用,表达内在的哲学道理,也充分说明书院办学渊源,重视道德教化作用,强调修身明理等价值追求。如东林书院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激起学子们强烈的责任感,意识到身上肩负的使命,视国运为己任。装饰艺术融入传统书院文化,不仅仅表现建筑外在物质的美化,同时内在也彰显书院独特的文化精神[5]。

3结束语

高校建筑不仅是学校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校园文化的关键,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环境中共创,体现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从书院的环境建设中可以看出,学校除了强调教书育人之外,也需要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传统书院文化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中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代大学校园建筑建设中,需借鉴书院建筑在选址、环境营造以及装饰艺术所体现的育人作用,使校园更富有灵性,寓教于景,构建文化浓郁的现代高校校园环境,使高校成为培养人才的理想之地,更好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晓婧.中国传统书院环境的教育意蕴及对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8(5):76-78.

[2] 于凌珊,朱秀民.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黑河学刊,2020(3):136-138.

[3] 王立群.田园·风土—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营造[J].美与时代,2015(1):20.

[4] 李卫东.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住房与房地产,2020(6):62.

[5] 王昊.试论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J].农家参谋,2019(21):104.

作者简介

郭红利(1989-),女,四川巴中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现就职单位:四川文理学院生态旅游学院,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

猜你喜欢
建筑环境体现
蜀河古镇的美学探究
高校学生工作开展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体现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基于CPS的建筑环境数据级检测融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