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柯尔庄园的野天鹅》和《黑暗中的鸫鸟》中鸟的意象比较研究

2020-11-30 09:11李璇
戏剧之家 2020年34期
关键词:天鹅

李璇

【摘 要】鸟是西方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诗歌《柯尔庄园的野天鹅》和托马斯·哈代的诗歌《黑暗中的鸫鸟》中的天鹅和鸫鸟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在诗歌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诗歌中的两种鸟外形各异,出场方式也不一样,然而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基本一致,共同推动了诗人感情的流露。通过对比这两种意象,总结出它们凸显了诗歌的主题,是诗人感情的宣泄口。这两种鸟不仅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压抑和悲痛,还反映出诗人对个人生活、社会和全人类的复杂态度:鸟代表着诗人对麻木无情的人性的感慨和失望,又有对时代变迁的惋惜和不舍,也承载着给遭受苦难的人类带去鼓励和希望的使命。

【关键词】天鹅;鸫鸟;《柯尔庄园的野天鹅》;《黑暗中的鸫鸟》;鸟的意象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4-0186-03

一、意象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表达某种情感的客观物象。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意象经常出现在中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现代西方文学流派受到东方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倡一种“坚实”的文风,强调用客观的、准确的意象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形式主義或新批评理论的关注点就是意象、象征和其他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形式主义或新批评理论认为,涵义、意象和隐喻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诗歌中。意象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派诗歌创作的核心。新批评理论强调对意象和象征进行仔细研读,认为“文本中意象的一致性,无论是出现在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单一意象,还是一系列的多种相关意象,成为了评价一首诗歌好坏的标准。”[1]

二、鸟的意象

在中国文学中,尤其是中国古诗词中,鸟的意象经常出现,被诗人赋予重要的意义,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重要物象。比如用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鸿雁寄托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鸳鸯或比翼鸟指恩爱的夫妇和感情的至死不渝;乌鸦常与衰败荒凉及不详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等。

不难发现,从中世纪以来,鸟的意象就广泛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黑暗中的鸫鸟》的作者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就有丰富的鸟的意象。在哈代的一些重要小说,比如《苔丝》、《无名的裘德》、《林地居民》、《卡斯特桥市长》、《还乡》和《一双湛蓝的眼睛》中,鸟的意象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这些鸟的意象都有相似的作用,即都“反映了哈代悲观主义的自然观,对大自然的双重的感受力。鸟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希冀,而且是大自然苦难的承受者。哈代还通过鸟的意象反映了悲观主义的命运观,鸟的意象被看成人类悲剧命运的缩影。”[2](P50)

Beryl Rowland在其著作《有灵魂的鸟》中指出,西方文学作品中鸟的意象非常丰富,其涵义远超于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文本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讨论文学中鸟的意象展现的一般模式时,她指出:“小鸟代表着不朽的灵魂。鸟代表着灵魂,而不是身体,代表着精神界而不是世俗,这个观点非常普遍。”[3]

对此,Dhankhar和Rana也有着相似的观点:鸟在文学中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和孕育。在中世纪艺术中,鸟通常被认为是栖居在天堂或花园的生灵,拥有着像凡人一样的快乐。在文艺作品中,有许多耶稣用手紧抓鸟的描述,那都代表着身体中的灵魂。在世界文化史中,鸟作为中心主题,催生了大量文学创造。[4]

西方诗歌中鸟的意象也非常普遍,以鸟为主题的诗歌大量涌现。比如哈代的早期名诗《灰色调》、《在阴郁中》、《提醒者》等,鸟都向读者传递着悲观的基调和死亡的阴郁。还有约翰·济慈的《夜莺颂》、波西·比希·雪莱的《致云雀》以及华莱士·史蒂文斯的《看黑鸦的十三种方式》等等。在诗歌《看黑鸦的十三种方式》中,黑鸦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告诉我们“这世界没有绝对的东西,只在于你怎么看世界。现实以常规的方式通常是很难预估的。”[5]因此,鸟的意象深受诗人的喜爱,在诗人抒发其深藏的情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常给读者以警醒或人生启迪。

三、诗歌《柯尔庄园的野天鹅》和《黑暗中的鸫鸟》中鸟的意象

《柯尔庄园的野天鹅》和《黑暗中的鸫鸟》分别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和美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早期作品。其中的天鹅和鸫鸟都是诗歌中值得被关注的意象。它们有着不同的外表——前者优雅柔美,后者脆弱憔悴。《柯尔庄园的野天鹅》中的“天鹅”在作者眼中是美丽的化身,而“鸫鸟”的外表在《黑暗中的鸫鸟》中却并不讨人喜欢。外形的不同却并不妨碍它们在诗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美丑,它们都代表着幸福、快乐、激情、顽强、希望和永生。它们也兼有快乐和悲伤的涵义:一方面给读者传递喜悦和希望,另一方面其实又加深了诗人的阴郁和失望之情。并且,两个意象都超越了它们自身的涵义,是诗人感情和人生观的晴雨表,也为诗歌增添了时代和社会意义。

首先,在《柯尔庄园的野天鹅》中,诗人描述了静谧的场景:茂密繁盛的树木披上绚烂的秋装,溢出的水倒映着寂静的天空。就在此时,天鹅自然而然又顺畅地映入眼帘,整个景象和谐而自然,对观景者不会造成突然的视觉冲击。虽然它们的出场不会让任何人惊讶,但是它们的美丽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它们“光彩四射,美丽动人,又神秘莫测,有着一双楚楚动人的翅膀。”叶芝极尽赞美之词去描述他钟爱的生物。为什么他会对天鹅如此情有独钟呢?是因为天鹅代表着他对恋人的深情,也象征着他对过去的留恋。1889年,叶芝遇到了茅德·冈,她是一位美丽的爱尔兰爱国主义者、革命家。她成为了叶芝一生追求的对象,叶芝众多诗歌也是为她而写的,比如创作于1893年的著名诗篇《当你老了》。茅德·冈是叶芝创作的灵感,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有时是激情的爱恋,有时是绝望的怨恨,更多的时候是爱和恨之间的复杂情感。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开花结果,茅德·冈虽然崇拜叶芝,却对他并无感情。许多年后,叶芝向她女儿求婚,但依然被拒绝。《柯尔庄园的野天鹅》这首诗收录在叶芝1919年完成的诗集当中,被视为是诗人对逝去的爱情的恋恋不舍,而天鹅就像催泪弹一样,挑起了诗人的悲伤。比如在诗中,诗人写道:“天鹅比翼双飞,永不厌倦。”[6]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天鹅都拥有羡煞旁人的爱情,这与诗人的孤独和爱而不得形成鲜明对比,也是刺激诗人羡慕嫉妒的原因。天鹅“迈着轻盈的步伐,优雅美丽”,“让人赏心悦目”,传递着幸福和快乐。而且它们有着“不知疲倦”的身体和感情以及“永怀激情和求胜心的不朽的灵魂”。这种幸福和不朽的爱情却加重了诗人的悲痛和孤独。天鹅不仅让诗人感慨得不到的爱情,还让他追忆无法弥补的过去的遗憾:19年前,诗人也曾到柯尔庄园观赏天鹅,现在,天鹅的数量和以前相比减少了很多。物是人非的场景让诗人不得不感慨:“我凝视着这些光彩夺目的生物/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悲痛/自从第一次在河边,一切都变了……可有一天我醒来,它们已经飞去/它们会驻居于哪片芦苇丛,哪一个池边,哪一块湖滨/使人赏心悦目……”[7]。诗人对时过境迁感慨良多,担心天鹅会像不断流淌的水一样飞走,犹如转瞬即逝的美丽。在人类眼中,所有的幸福都是转瞬即逝的,但是在天鹅的世界里,每一个瞬间都凝固成永恒。诗人对时代变迁的不舍通过天鹅跃然纸上。所以,天鹅早已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反映出了诗人的人生观。因此,天鹅对诗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特别的个人意义,也是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物象。天鹅也把诗人的伤感之情推向高潮。

《柯尔庄园的天鹅》中的天鹅自然而然进入了画面,与四周构成和谐完整的景象。但是,《黑暗中的鸫鸟》中的鸫鸟出场方式却不一样,它是突然出现的,让人始料未及:凄凉的冬日、世纪的躺尸、四处游荡的人们、为死者哀悼的风、收缩的冲动、无力的灵魂,构成了一幅阴郁的画面。诗中的用词也能让人不寒而栗,感觉这一天仿佛是世界末日:“斜卧着的世纪的尸体”,“像幽灵般发灰的寒霜”,“冬的沉渣”,“断了的琴弦”等等,都代表着死一般沉寂、即将灭亡的19世纪。全诗仿佛是整个世纪苦难的集合体。人们“对希望都抱有无望之感”,这是一个人类信念缺失的时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喘不过气来,仿佛要在这注定毁灭的黑暗中窒息。诗歌描述的场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首诗写于19世纪末,准确地说是19世纪的最后一天,正处世纪之交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时刻。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哈代的故乡是英国南部残存的宗法制农村,因此受到了猛烈冲击。农村社会走向毁灭,农民阶级逐渐解体。从农民遭受的不幸与灾难的社会现实中,哈代看到了资本主义残酷与自私的本质,并陷入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与基督教的悲观与绝望中。就在绝望和压抑之际,一只鸫鸟毫无预兆地出场了。这只年老体弱、娇小憔悴的鸫鸟与年轻优雅、活力四射的天鹅形成鲜明对比,也与这个时期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对于一只在外形上毫无吸引力的鸫鸟来说,它快乐和无坚不摧的品质尤为可贵,让人钦佩。而自视为自然界最强大的人类却是毫无灵魂又麻木的,这虽然非常讽刺,却也让世人反省自身,唤醒其麻木冷漠的心灵。鸫鸟代表着希望、喜悦和兴奋:“一曲黄昏之歌满腔热情/唱出了无限欣喜……远远近近,任你四处寻找/在地面的万物上/值得欢唱的原因是那么少/是什么使它欣喜若狂?/这使我觉得:它颤音的歌词/它欢乐曲晚安曲调/含有某种幸福希望——为它所知/而不为我所晓。[8]鸫鸟虽小,却承载了许多社会意义:鸫鸟就像耶稣一样的救世主,拯救正在受苦受难的人类。它给世人展示出的欣喜也代表着它精神的不朽。这只显然久经风雨的鸫鸟在逆境中毫不沮丧,敢于迎接黑暗甚至是死亡的挑战,就是因为它心中怀有对幸福的希望。这样其貌不扬、外表脆弱的生物居然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无意识地加深了诗人对自己和对整个人类的失望。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鸫鸟承载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被赋予了给世人以精神慰藉的神圣使命。诗人“对自然景象有了一种双重的分裂的感受力,一方面强烈地感受到自然界的荒凉与凛冽,另一方面却感受到了新世纪的一线曙光。”[2](P53)哈代的诗歌,和他的小说一样,总带有一种贯穿始终的宿命论。哈代的传记作者Claire Tomalin认为哈代的诗“展示出哈代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矛盾,比如脆弱、听天由命的人类和大自然的宁静的栖息者之间的矛盾。”[9]哈代对人类的关心从他的诗《国破之时》也能清楚地展现出来。在《黑暗中的鸫鸟》这首诗中,鸫鸟超越了诗歌文本的意义,不仅仅对诗人自身意义重大,更是承担了为全人类带去希望的重任。

四、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鸟的意象在中西方文学中频繁出现,在西方现代诗歌中尤为普遍。天鹅和鸫鸟分别是诗歌《柯尔庄园的野天鹅》和《黑暗中的鸫鸟》中的重要意象,两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两只鸟在外形上和出场方式上是不同的:天鹅美丽优雅,自然地出现,与四周的幽静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鸫鸟年老瘦弱,略显突兀的出场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是,它们都对诗歌主题的升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鸟的意象不仅具有鸟的本身涵义,也使得詩歌不再局限于文本传达的意思,而可以从中窥见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它们对诗人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诗人情感的最紧密的寄托,是诗人内心深处情绪最直接的宣泄处。它们体现出诗人伤感、孤独、阴郁和失望的加深,对时代巨变的不舍和无奈,对人生、社会和全人类的担忧又不舍弃希望的态度。它们还超越了诗人的个人情感,承载了社会和时代意义:它们是美好、希望和勇气的化身,抚慰世人孤独又麻木的心灵,给正在遭受苦难的人类带去鼓励和希望,犹如一缕清风,扫去阴霾,为时代换上新颜,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Guerin,W.L.et al.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85-86.

[2]吴笛.论哈代的创作中鸟的意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1,(1):50-55.

[3]Rowland,B.Birds with Human Soul: A Guide to Bird Symbolism.Knoxville:Tennessee Press,1979:14.

[4]Dhankhar,P.& Rana,S.Bird imagery in Keats's “Ode to a Nightingale” and Yeats's “The Wild Swans at Coole” a comparative study. Language in India,2011,11(12):508.

[5]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81.

[6][7]Yeats,W.B.The Wild Swans at Coole.The Collected Poems of W.B. Yeats.Hert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 Ltd,2000:108.

[8]Hardy,T.The Darkling Thrush.The Collected Poems of Thomas Hardy.Hert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 Ltd,1994:100.

[9]Tomalin,C.Thomas Hardy:The Time-Torn Man.London:Penguin Books,2007:118.

猜你喜欢
天鹅
拿天鹅
野天鹅
“热跑”天鹅
天鹅之死
野天鹅
天鹅
天鹅
优雅的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