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路径探析

2020-11-30 09:07周猛
时代金融 2020年28期

周猛

摘要:普惠金融是世界性课题,金融机构是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国际普惠金融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普惠金融国家战略的制定,传统的银行业务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普惠金融发展需要,而借助以互联网金融为核心的新技术在边际成本低、创新信贷风险等模式上优势明显,成为推动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商业银行要抓住当前金融科技发展黄金期,着力解决金融服务对象辐射有限的瓶颈问题,不断降低服务成本,有效拓展金融服务边界,创新业务发展模式。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多维度分析探讨商业银行运用新技术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  商业银行  普惠金融  业务探讨  发展战略

一、引言

普惠金融是世界性课题。自2005年联合国首次明确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由于其受众群体包括贫困、低收入在内的社会阶层,受到了世界各国和组织的广泛关注。又由于为这些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需求符合社会大众,也契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目前很多国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我国高度重视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明了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指导思想、方针、基本原则等。2016年,G20峰会上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达成建设普惠金融的共识。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指明了普惠金融发展方向。此外,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2018年末,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江苏时,强调银行要落实好支持好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用心用功拓展小微客户群,让融资便利、成本降低。2019年初,李克强总理在考察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时再次强调,要通过发展壮大普惠金融,更大力度地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用技术手段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这一系列信号都表明普惠金融业务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经济新的增长点。

商业银行是普惠金融重要的践行者和促进者。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金融服务不均衡的国家,金融可以在改善这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典型代表的新技术逐渐渗透到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前、中、后端的几乎所有金融业务,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拓宽了金融服务边界,全面推动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在普惠金融领域,以数字技术为主的新技术运用,极大地缓解了高风险、高成本和低收益状况,扩大金融覆盖面和深化金融服务渗透率,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全面转型升级。因此,在新技术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普惠业务发展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运用新技术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现状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

在21世纪初,普惠金融才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联合国在“国际小额信贷年”中首次明确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能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尤其是贫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此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韩国、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印度、墨西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等都开展并制定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性微型信贷、综合性普惠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四个阶段(潘晓健,2018),目前正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定向降准”考核口径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当前银行普惠金融业务范畴包括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的小型企业贷款、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的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担保(下岗失业人员)贷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小微贷款、助学贷款。

与此同时,国家和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尤其是国家发展规划、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对银行业务发展关系紧密的文件,对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影响深远。如《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三农和扶贫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等。

(二)商业银行运用新技术推动普惠金融业务

为更好履行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着力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供给的普惠金融业务,目前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及业务很难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普惠金融需要,因此银行主动运用新思维、利用新技术浪潮加紧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一是运用新技术,开发多样化的普惠金融产品。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金融领域后,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以往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往往以网点为基础,通过柜台加以推广。但随着移动互联等新媒介的出现,金融产品的推广呈现爆发式增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了解相关信息,消费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人们可以通过“点击”实现存、贷、汇等基础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可以实现证券、保险等相关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积极构建全新的金融生態,着力解决支付、资管、证券、清算、结算等多个领域的业务问题。据《2018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银行离柜率达88.67%,客服中心人工电话接通率达92.24%,连续五年高于90%。可见,互联网思维已经对银行的金融业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是成立专门子公司,加强金融科技服务普惠金融的保障。目前,商业银行纷纷成立子公司发展金融科技,促进业务拓展。按照商业目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IT部门独立运营方式,如建信金科是国内首家银行设立的金融科技类子公司。二是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输出方式,如兴业银行与数万家营业网点合作,服务涵盖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众多群体。三是为集团内部提供金融科技服务,如光大科技的主要使命就是提升光大集团的科技水平(卜亚,2019)。光大集团、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集团等都成立各自的科技子公司,拓展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

三是联合外部科技力量,加大数据整合力度。目前,商业银行不仅加大自身金融科技力量的建设,也加强与外部科技公司的合作。这种外部战略性合作方式有两种:一是金融科技公司为银行提供技术外包、流量场景等服务,这类合作相对比较简单,金融科技公司成为银行的技术外包方;另一种是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技术,银行提供资金,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类合作不仅体现了金融和科技的专业分工,也体现了金融和科技的深入结合。由于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也不需要承担巨大的技术风险,受到了很多中小银行的青睐。不仅如此,为更好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银行会积极参股金融科技公司建设,避免金融信息这一核心竞争力遭到外泄,比如中国银行和腾讯科技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支持金融业务发展。

三、商业银行运用新技术发展普惠金融的SWOT分析

SWOT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从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多维度、全面、系统加以分析,从而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因此,这种方法广泛地运用在管理学和企业战略规划上。本文基于新技术背景探讨商业银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多渠道、全方位展示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發展。

(一)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优势

外部优势: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中国是一个地区发展不平衡、金融资源匹配不平衡的大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下,急需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银行业是中国最为主要的金融部门,据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12月12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银行业机构的金融资产为284.67万亿元,占全部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的91.11%。根据《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8)》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普惠口径①小微贷款余额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2017年末提高8.2个百分点。国家高度重视银行业的普惠金融作用,制定了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为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契机。

二是相关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要求落实普惠金融相关业务。在国家制定了普惠金融战略之后,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很多指导意见,推动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有关考核标准的通知》等政策,推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同时每年定期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8年,银保监会牵头编写了首次由政府部门对外发布的普惠金融白皮书《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指出要发展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无疑商业银行成为普惠金融的主要供给者。江苏省政府也制定了《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8〕6号),通过健全多元化机构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重点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大力推广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金融服务渠道,提升农村支付结算互联网水平”。

三是金融科技促使新的普惠金融业态已经基本形成。目前,商业银行利用新技术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基本形成了囊括普惠金融产品供给、结算、清算、金融资产等业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都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全面推动普惠金融战略发展(周晓刚,张璇,2018)。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均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城市商业银行、甚至规模较小的农商行都相继成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比如南京银行,作为一家规模中等且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17年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并在小企业金融部门设二级部门,此后这种模式在各分行迅速展开,在各分行小企业金融部内设普惠金融部,形成总分行普惠金融条线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近年来,南京银行着重推出了五大品牌(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品牌、文化金融服务品牌、科技金融服务品牌、现代农业服务品牌)等28个金融产品,实现普惠金融的全面转型。

技术优势:一是新技术可以将农村等偏远地区人群纳入普惠金融对象。新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拓展了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以往金融机构基于成本的考虑,很少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偏远地区,只有一些国有银行基于政策性布点,但即便如此,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也十分不足。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现状,人们利用网络和相应的金融APP软件,较好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7%。

二是积极利用金融科技的“长尾效应”。普惠金融具有“金额小、服务人群多”的特点,新技术由于利用了其技术优势,减少了很多人工服务环节,实现了“长尾效应”。金融服务机构在获得可观收益的同时,推动了普惠金融发展。比如从支付宝的发展历程来看,就是充分发挥了“长尾效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是可以利用新技术推广新产品,降低成本,扩宽业务界限等。由于缩短了金融服务环节,新技术促使金融产品爆发式增长,很多商业银行通过APP软件就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产品,供消费者选择使用。与此同时,由于新技术利用了计算机的快速计算能力,减少了人工服务环节,降低了服务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新技术还拓展了金融服务边界,实现了银、证、保多种资产的全方面整合,利用一个端口,买卖多种金融产品。

内部优势:一是银行资金雄厚,新业务发展迅速。据《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规模为268.2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5万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达9.4万亿元。与此同时,银行业以科技金融为切入点,通过创新产品服务体系、优化专业流程、加强内外部合作,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二是银行利用新技术开发了很多新的普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比如中国银行为实现基层普惠金融网点“敢贷、能贷、愿贷”目标,聚焦线上融资产品,研发“中银企E贷”,打造普惠金融网络融资服务体系。银行的普惠金融优势还体现在承担了社会公益坚强后盾的责任。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江苏省银行业争做企业坚强后盾,全力做好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利用自身金融服务优势资源,确保日常金融服务“不掉队”,倡导线上服务,助力企业安全生产;另一方面,开辟抗疫绿色通道。利用科技技术,积极开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开通了“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绿色通道”,重点支持小微企业流动资金信贷需求。南京银行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推出普惠金融“五有”措施,快速响应,发布了“安鑫贷”“鑫转贷”等专项产品,专项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流动资金信贷需求,在服务普惠金融的同时,客观上也承担了社会责任。

三是可以利用物理网点拓展普惠金融业务。利用新技术开展普惠金融业面临网点不足的制约,当前很多金融业务还需要一定的面签流程,尽管有一些网上开户等面签流程,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导致普惠金融业务受到制約。借助银行拥有众多网点,可以利用其“线上+线下”优势,更好拓展普惠金融业务。比如李创等(2018)指出,江苏农商银行是省内唯一一家营业网点遍及全省所有乡镇、“村村通”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深耕”农村、服务“三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即便如此,农商银行也面临信息不对称、服务成本高的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科技金融的积极作用,发挥好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二)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劣势

银行本身具有的劣势:一是普惠金融发展面临风险加大的问题。商业银行正处在从传统金融业务向新兴金融业务发展的转型阶段,面临诸多风险。不仅要加强普惠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还要面临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风险。更为甚者,还需要设计相应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面临很多转型风险。

二是业务转型与现有金融服务的短板较为显著。普惠金融发展不是单兵突进,需要银行各部门、各业务条线的相互配合。以往银行主要以传统业务为主,缺乏必要的与普惠金融相关的配套措施,与现有金融服务相比短板突出。

普惠金融推进中存在的劣势:一是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国家推进普惠金融的目标是战略性的,但由于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变数较多,甚至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普惠金融政策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导致银行面临很多政策风险。在推进普惠金融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时容易出现部门协调困难、政策冲突、措施重迭等问题。同时,差别化的监管政策也会影响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推进。

二是技术优势存在不足。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机构,发挥金融媒介作用至关重要,但在新技术方面并不具备比较优势,一些最新技术运用到金融领域可能还存在潜在风险,导致银行“传统风控技术一条腿长,科技金融风控一条腿短”的不平衡跛足现象。因此,很多新兴的科技金融公司兴起,成为重要的普惠金融供给力量,比如蚂蚁金融、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

三是信息孤岛问题仍然制约着普惠金融发展。目前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较为严重信息孤岛问题,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银行对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投入明显不足,很多内部信息未能全面实现共享,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技术限制,信息利用率不高,以及普惠金融全流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不足,传统的信息利用能力不高,信息利用效率较低,未能充分挖掘信息价值。

(三)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机会

对外发展机会:一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实现业务新发展。日前是新技术喷井式发展阶段,绝大部分银行抓住新技术浪潮机会,迅速拓展业务。可以说,抓住了这个黄金时期,就立于不败之地。以网商银行为例,挖掘大数据价值,加强风控技术创新,依托“系统-数据-模型-策略”的信用风险管理总体架构,搭建了“准入-授信-贷中监控-贷后管理”的全流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利用AI、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310”服务,即:3分钟申请,1秒钟贷款,0人工干涉。目前,很多商业银行正利用新技术机遇,大力发展金融业务,实现业务新发展。

二是新的金融技术公司为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目前,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成立,不仅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也使银行加强对外合作成为了可能。一方面是简单的合作模式,比如很多银行和支付宝、微信合作,利用它们的平台,推广相应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是深度合作模式,深化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在技术、信息上实现共享,在产品开发、风险管控等方面全流程管理。

对内发展机会:一是加快信息化整合力度,提升业务信息化水平。传统的银行业务存在的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新技术带来的必然趋势,就是要求信息的高效运用,利用AI和云计算等技术方式,充分挖掘信息价值。因此,银行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全面整合信息,实现信息的综合利用、流程的优化整合,提升信息化水平。

二是积极利用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促进普惠金融全流程布局和监管。如何发展普惠金融这个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难题。在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指导下,商业银行将做大、做强普惠金融作为战略发展目标,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设计全流程的普惠金融布局以及监管体系,不仅要从普惠金融视角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框架设计,而且要加大监管力度,满足诸如反洗钱等的监管要求。因此,普惠金融发展将是商业银行全流程监控的重要机遇。

(四)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威胁

外部威胁:一是来自新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威胁。当前,很多新兴银行的建立,由于历史包袱较轻,能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优势,加快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如新设立的民营银行,由于网点少等劣势,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加大业务拓展,这给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是来自部分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威胁。由于金融业态的多元化,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比如财务公司、小贷公司等以普惠金融为发展重点,专注于开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等群体业务,并随着业务的发展,呈现了规模效应,分流了很多传统商业银行的潜在客户。

内部威胁:一是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压力日趋加大。目前,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在探索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大部分都以普惠金融业务作为发展战略,面临普惠金融业务转型,进而导致银行大打价格战,甚至不惜亏本加大业务推广,导致银行陷入内部竞争压力大、收益率低的困境。

二是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趋同明显,推广普惠金融业务回报率低。利用新技术开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较为容易复制,当一家银行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时,其他银行也会在短期内跟进,而且为拓展业务,吸引更多客户,往往会采取更多的优惠措施,从而导致原创性的产品和服务无法获取原本应有的利润。目前,这种问题较为普遍,行业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回报率持续降低。导致很多银行在发展推动普惠金融业务转型的同时,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回报率很低。

四、商业银行运用新技术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面对日益增长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普惠金融成为日益紧迫的关键难题,需要从战略到战术及具体策略的全方位转型。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符合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新技术背景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转型的目标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在业务流程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因此,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改善组织架构,提升运营效率。利用金融科技重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以科技创新带动金融创新,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实现金融穿透式服务和端到端全流程管控.同时要加强组织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产品创新效率。机制是保障、人才是核心,要积极利用机制和人才队伍,加强战略设计及复合型、跨市场性和跨板块性金融产品的设计。

(二)加强数据化平台整合,助推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在战术层面讲,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数据化平台整合为核心,实现业务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和风险控制能全流程发展规划。具体而言,要分阶段逐步转型。第一阶段,移动平台上线。普惠客户经理全员配备移动设备,实现前台客户经理利用移动平台完成采信客户资料,实时传输至后台录入、远程征信授权等操作,中后台人员利用平台完成审核图片、集中进行信息补录、征信查询等操作。第二阶段建立“小前台、大后台”的集中运营模式。利用新技术建立的平台优势,做到平台界面简洁、业务丰富,后台材料“精”、人员“专”、风控“严”、效能“高”。

(三)结合“线上+线下”模式,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自身普惠金融优势

商业银行利用网点众多的优势,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建设,构建良好的客户需求和体验,打造场景可延、服务可聚、开放可控的全新商业模式,从而提升差异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张哲宇,文巧甜,2019)。在线上,银行要持续推进网点智能化改造,实现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和综合化,同时要逐步将进入服务融入到移动互联网、融入到商业生态、融入到泛金融的服务领域,比如,利用此次疫情加强线上操作,助推线上普惠金融业务。在线下,银行要努力打造职能网点推动物理网点转型,积极推进业务流程的改造,整合利用自助终端、ATM机分流柜面压力,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客户能力,努力打造客户满意银行。

(四)加强服务供应链金融建设,充分挖掘普惠金融潜在价值

积极开发供应链为核心企业提供普惠金融业务,拓展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服务对象,从产业链金融服务入手,通过掌握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挖掘上下游客户资源,形成依托核心、服务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的定制化金融服务产品,形成培育全新核心竞争力。如對核心企业配备包括短期银承、国内信用证、保函、附保贴函的商业承兑汇票等金融服务;对上游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为下游企业提供合同业务担保贷款业务等。

(五)加强内外部合作,共同推进普惠金融转型

既要加强银行间的合作发展,利用内部研发、成立子公司等方式,加强业务交流和合作;又要联合其他机构,如信息服务公司、科技金融公司等,发挥联合协调作用,形成合力优势,共同推进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如南京银行与度小满金融着力在金融科技、普惠金融、支付结算、零售金融、公司金融、同业金融等领域全面深化战略合作。

注释:

①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

参考文献:

[1]卜亚.基于SWOT分析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当代金融研究,2019(04):64-73.

[2]卜亚.金融科技新生态构建研究[J].西南金融,2019(11):51-59.

[3]陈筱然,邱峰.银行业转型新模式:开放银行运作实践及其推进[J].西南金融,2019(09):48-55.

[4]冯贺霞,韦放.金融科技(FinTech)助力普惠金融发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9):56-62.

[5]胡颖.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案例与借鉴——基于票据区块链视角[J].金融与经济,2019(04):78-82.

[6]李创,吴国清.农村进入改革视角下江苏省精准扶贫创新研究——基于江苏农村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1):121-124.

[7]潘晓健.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8]邱峰.金融科技彰显普惠金融之本[J].青海金融,2018(06):18-22.

[9]沈富泉.论金融科技在发展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中的应用[J].福建金融,2018(06):39-45.

[10]汪可.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11]张哲宇,文巧甜.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的实践与思考[J].金融纵横,2019(06):36-40.

[12]周晓刚,张璇.大中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于运营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金融纵横,2018(06):28-33.

[13]朱丽姣,吴静.关于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J].农银学刊,2018(04):22-25.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财经发展专项课题“江苏银行业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号为19SCB-054)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银行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