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曹家睿
摘要:重装备运输车作为新型作战装备列装时间不长,其维修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力量较薄弱,制约了战斗力的快速提升。本文针对维修保障力量中的人员编配、部署等问题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为加强保障力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Abstract: As a new type of combat equipment, the heavy equipment transport vehicle has not been installed for a long time, its maintenance support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its support force is weak, which restricts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combat effectiveness. This article uses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study the personnel allocation and deployment in the maintenance support force, and provides certain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support force.
关键词:重装备运输车;战时;维修保障人员编配
Key words: heavy equipment transport vehicle;wartime;arrangement of maintenance support personnel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31-0058-03
0 引言
人员是开展重装备运输车维修保障活动的主体,装备投入使用后,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进行维修保障工作来恢复和保持性能,进而发挥战斗力。一方面,决策者希望维修人员特别是参与一线维修的作业人员尽可能多,尽快、尽好完成维修保障任务,另一方面,受部队编制、作战成本限制,综合人员安全性、战场容量等,维修人员又需限制在一定规模。因此,统筹人员编配,使人员配置在关键时间、关键地点、关键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
1 維修人数预测
1.1 预测模型的建立
战时,每名维修人员都可以进行一定小时的维修作业,用维修人工时来度量。按照经验法或者定量分析的方法预测出以工时度量的维修任务量后,用总工时除以每名维修人员的维修人工时,便是重装备运输分队需编配的人员数,即
式中:H——每名维修人员单位时间内能够正常参与任务的人工时。
1.2 对预测模型的修正
对式(1)中的H进一步思考会发现,影响H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2.1 技术熟练度 修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从业年限、实践经验不同,受领悟、理解、判断、动手等能力影响,技术水平不一。实践中,理想中每人每日工作H人工时,新兵工作时间相同,效果却不一定理想,H是打过折扣的H,实际上只能等同于老兵工作了ρH,(0<ρ?燮1),即1个新兵单位时间内只能完成ρ个老兵的工作量。即使是老兵,因生病、劳累、恐惧、烦闷等原因,技术上也会打折扣。因此,ρ因人而异,技术水平越高,ρ值越大。
1.2.2 区域差异度 在伴随保障模式下,维修人员随队现地开展修理作业会遇到下述情况:远离作战一线或受敌情威胁较小时,维修中的紧张意识、防卫意识相对较小,技能水平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小,而身处作战一线或受敌情威胁较大时,维修中的紧张意识、防卫意识较强,技能水平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维修熟练度和精准度会降低。同时,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对维修人员技能发挥产生一定影响。此时,增加一个地区影响系数φ(0<φ?燮1),φ因地区而异,影响越小,φ值越大。
1.2.3 任务差异度 此外,所运装备对作战行动的重要性会对遭敌打击程度带来影响,所运装备的轻、重、长、短等参数会对机动防卫程度造成影响等等,都会对重装备运输车的战损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维修工时,决定维修人员编配数量。此时,可增加一个任务影响系数σ(0<σ?燮1),σ因任务而异,影响越小,σ值越大。
综上考虑,可将式(1)修正为
式中:ρ——技术熟练度影响系数;
φ——区域差异度影响系数;
σ——任务差异度影响系数。
需要注意,一是ρ、φ、σ三个值均是对维修作业人员能力的影响,可以先根据经验赋予初始值,随着维修作业的开展,可以在积累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判断,进而进行必要的调整;二是任务确定、任务区域确定后,维修人员的能力仍各不相同,此时套用式(2)时,需先考虑维修人员能力的平均值,即假如有n个备选人员,可先算出,再用ρ代替ρ,计算出N。
实际工作中,装备维修工时在机动投送期间不是按时间平均分布的,可能昼间有任务,夜间没有,也可能夜间有任务,昼间没有,还有可能作战开始阶段任务密集,产生的维修工时多,需要的维修人员多,而作战中后期任务不密集,产生的维修工时少,需要的维修人员小,或者可能与之相反。任务密集度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基本和作战强度一致,不同的作战中差别较大,难以准确预测。式(1)中所用的是平均工时,缺点是不能准确描述维修工时在任务期间按时间分布的差异,精细度不够,会导致任务密集时损坏装备积压,修复时间延长,任务不密集时维修人员有空闲。优点是维修工作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可以量化,方便预测工作展开。
维修人员中还应包含一定量的维修管理人员,通常由兵龄较长、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担任,实际工作中若需配置,可按照需要,由重装备运输分队指挥员指定。
2 维修人员优化
在确定所需维修作业人员数量为N的情况下,还需对这些人员进行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合理搭配维修人员专业,使其各施所长、优势互补;二是合理分配任务,保证每个人能力都能充分发挥。
2.1 专业编配
维修工作分工较为精细、专业程度较高时,需要电工、焊工、钣金工、机械工、喷漆工等工种配合完成时,客观上要求维修人员专业必须能够覆盖这些需求,每组至少编配1人,保证工作顺利完成。
式中:Ni——第i类专业维修人员数量;
Ti——第i类专业维修工作量;
Hi——第i类专业每名维修人员单位时间内能够正常参与任务的人工时;
ρi——第i类专业维修人员技术熟练度影响系数;
φi——第i类专业维修人员区域差异度影响系数;
σi——第i类专业维修人员任务差异度影响系数。
通常情况下,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能力较为全面,可以完成维修作业中涉及到的大部分任务,这时可单独就其某方面专业能力进行评价,确定人工时的值。
2.2 人员使用
上文提到,维修人员在有效人工时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同样地,专业能力方面也各不相同。发挥每名维修人员的优势,快速完成维修任务,是战时维修保障追求的目标。现实中需以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修复重装备运输车为目标,以使其尽可能多地重返战场,增强战力。这一问题可利用线性规划理论来求解。线性规划理论通过将现实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并建模、求解,实现以现有资源最经济、高效完成任务。线性规划模型如下式:
式中:xi——维修人员承担的第i项任务的份额;
ci——维修第i型故障取得的收益;
tij——第j个维修人员完成第i项任务所需时间;
m——维修任务数;
n——维修人员数。
目标函数值最大时,计算出来的x1,x2,…,xm便是各维修人员在一次维修任务中应分担的份额,总体效益最大。假设同时有3型故障,每人对3个类型故障的维修能力和有效维修工时如表1所示,修复I型故障可使2辆重装备运输车恢复性能、修复II型故障可使1辆重装备运输车恢复性能、修复III型故障可使3辆重装备运输车恢复性能,应当怎样给维修人员A、B、C分配任务,使得重装备运输车恢复性能数量最多。
将各参数填入式(4),有:
根据构造出来的线性规划,可手工求解,也可利用Matlab、Mathematica、Maple等软件输入参数求解。本例较为简单,笔者用Excel求解,具体方法可参考文献,得到的x1、x2、x3值分别为1、0、1,代入目标函数,求得maxz为5。其含义为,维修人员A、B、C分别维修I型故障6小时、2小时、3小时,维修III型故障1小时、2小时、1小时,单位时间内能够修复的故障车辆最多,为5辆。
3 对策建议
本文就维修人员数量预测、专业人员编配思路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就力量运用策略问题引入线性规划法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3.1 建强野战维修队伍
保证一定数量的维修人员,是研究维修能力优化和提升的起点。应当着眼重装备运输车维修任务量,优先保证野战级维修机构人员编配,并在综合考虑人员技术水平、地域差异、任务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加大,保证维修人员足质足量。细化维修保障任务,预计重装备运输车维修保障所需的工种、专业,使维修力量覆盖所有专业,形成维修能力体系和专业闭环,保证所有工作都能够圆满完成。在此基础上,需要通过培训、学习、实战演训等多种途径,提升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大实战化训练演练力度,增强维修人员的战场熟悉度,提高全天候、全地形战场适应能力,养成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要增加维修人员与作战的联训联演频次和深度,增强维修人员对作战活动的认识、理解、把握,能够将维修活动自觉融入作战进程,促进维修保障与作战的无缝衔接。
3.2 合理编组维修力量
组织管理方式符合维修实际、科学规律、作战需求时,会对维修能力产生巨大的激励和提升作用,反之,则会影响人员技能水平的发挥、造成维修活动混乱,对维修工作产生干扰阻碍。在重视人员技能水平对维修保障能力提升的巨大影响时,也需注重维修组织管理。需综合考虑战场环境、任务实际、人员状态等,以最有效发挥维修人员水平、对作战活动提供最优支撑为目标,灵活选用科学的编组方法、作业方式,消除维修作业中不协调、不科学、不合理的环节和因素,以求维修保障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条件许可时,应当贯彻军民融合理念,适当编入地方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以弥补自有维修人员能力不足;需借助信息手段密切前后方、军地和自有维修作业人员间的联系,提高机动性和配合度,保证各人员、各专业都能围绕任务统一行动,灵活协作,形成维修合力。
3.3 提高人员信息素养
信息化已渗透到维修决策、组织、管理、作业、协同、支援、统计、分析、总结等各个领域,维修人员具备相当水平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能否胜任战场维修任务、能否顺利实现与其他维修人员协同、能否实現维修保障与作战行动同步的关键。信息素养对人员的基础文化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维修人员选择时,需设置一定的信息素养标准,把好入口关,优先选用经过高等教育、具有信息专业背景、具备信息从业经历的人员作为培养对象,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节省人才培养资源;将日常训练科目融入信息元素,增加维修人员信息训练比重,提高人员对信息知识的熟悉度和理解力,增强人员对信息设备、信息手段、信息方式的驾驭能力;加强信息基础知识培训,鼓励人员通过信息理念、信息方式来研究问题、解决矛盾,养成人员信息思维、信息习惯。
参考文献:
[1]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18.
[2]张瑞.不常用备件需求预测模型与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李智舜.军事装备保障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
[4]陈建华.线性代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