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吴明
天气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面临的来自大自然的挑战之一,因此其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关系备受一些“大环境心理学”学者的关注。
热、愤怒和暴力
在环境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研究是热与暴力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有较为坚实的证据基础。例如,平均气温越高的美国城市,其暴力犯罪率也更高。即使在排除其他因素(如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后,这个联系仍然存在。而且,相对于气温较低的月份,气温更高的月份具有更高的暴力犯罪率。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在一天之内气温高的时段比其他时段更容易出现暴力犯罪。因此,在地理和时间的维度上,热和暴力是相联系的。
热与暴力的因果关系也得到一系列实验研究的证实,而愤怒是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当我们感知到别人的愤怒情绪时,我们会说他“怒火中烧”;当我们描述自己的愤怒情绪时,我们会说“怒火攻心”。为何用“火”来形容愤怒呢?因为这是人对愤怒的一种形象的表征。
火会带来热,而热在心理上是跟暴力和攻击性联系在一起的。当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激活人脑中关于热的概念时,其他关于暴力、冲突、愤怒的概念也更容易被回想起来。这说明,热和攻击性在人的记忆网络中具有很强的联结性。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我们读“里约热内卢”之后,更加容易联想起“炉”字。
晴天、心情和亲社会行为
当然,热并非只带来负面的心理。热也意味着温暖,居住在温暖地区的人在情绪表达上更加明显。这样的好处是人们更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自然地具有一种“治愈”的效果。叙事心理治疗方面的研究发现,当被试者在表达性写作上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其心理问题就越有可能好转,抑郁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除了温度,天气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阳光。一年之中晴天的数量,一天之中日照时间的长短,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阳光对人类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我们的心情变化。比如,在日照时间长的地方,人们普遍拥有更加愉悦的心境;阴沉沉的天气则容易让人心情低落甚至抑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产生季节性情感障碍。
上面说的都是天气对个体心理的影响。除此之外,天气还对人际关系行为有影响,具体表现在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上。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街头,研究者请路人参与一项调查。结果发现,相较于多云天、夏天的阴凉天和冬天的暖和天,身处晴天的路人都更加愿意帮助研究者完成该调查。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连续追踪调查了芝加哥郊区的餐馆服务员获得小费的情况。结果发现,在排除客流量因素后,服务员在晴天获得的小费明显多于在多云天获得的。在接下来的现场实验中,研究者告诉一部分顾客明天是晴天,告诉另一部分顾客明天是多云天。结果发现,认为明天会是晴天的顾客会支付更多的小费。
这些研究说明,人们在晴朗的天气下更愿意与人交往、为人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最适气温和幸福感
夏天的到来会使人更加有活力,也更主动释放心情。那么,温度在多少摄氏度是最舒适的?天气和幸福感是否有关?
据科学家研究,22℃对人来说是最能促进总体幸福感的温度。偏离这个温度越多,无论是更冷还是更热,都对我们的幸福感有不利影响。但是有意思的是,在低收入国家,气温偏离最适温度越多,国民的幸福感就越低;在高收入国家,这个效应却不明显。研究者的解释是,富裕国家的人们有更多资源来抵御气温带来的不适感。比如,天热有空调制冷,天冷有暖气保暖。这些设施都能保护人们的幸福感不被极端天气影响。
对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不同国家来说,天气对国民心理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在幸福感、自杀率、身体健康程度、焦虑、抑郁、工作倦怠等指标上都有所反映。
这些结果表明,天气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关。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與气温和风相比,晴天的光照时间对人的幸福感的影响应该更加明显,因为光照时间比较难以被人为控制。你可以开空调避暑,但无法用某种设备让光照时间变短。这么看来,光照时间对人的影响会较少受人们经济实力的干扰。
纵观天气对人的影响,我们能看到它可以使人情绪波动、行为失范,或者乐于助人;可以使人际间产生更多冲突矛盾,也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也在使用高科技应对天气所带来的影响,让自己过得更舒适。可以说,除了外部的天灾和人们的救灾,我们和天气之间也一直暗中进行着“心理战”。
(林冬冬摘自《37°女人》2020年第10期,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