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伟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新媒介”的模式也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将新媒介合理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是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诉求。
关键词:新媒介 时度效 思政教育
在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课堂授课仍然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然而课堂授课形式比较单一、方法也比较死板,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必须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发展机制。新媒体环境下,在将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的同时,要自觉地用多种媒介手段融合起来解读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
一、创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正确认识思政教育时度效的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解释“时”是时间的基本组成部分,与“时”有关的哲学范畴有时间、时空等,它强调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同时“时”被广泛应用于与时间有关的词语中,如时机、时空、时代等。基于以上两种认识,“时”可以理解为顺应新媒介背景下国内外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变化,准确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变化规律和时机,加强对高校思政教育现实理论问题的分析,精准提升解决高校思政教育靶向困境的能力。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解释“度”是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下君子与人为善的表现,又是维护古代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准。从中国古典哲学角度来看,“度”是衡量事物发展变化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通常被理解为君子与小人之度就是和。所以基于“度”在哲学与传统概念上的理解就要求要把握时代变化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价值观培育的规律,掌握高校思政教育与本体、主体及客体之间的限度与关系,认清高校思政教育当下运行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广义上来说,“效”可以理解为工作过程的效率、工作过程的效果、工作产出的效益等;从狭义上来说,“效”是一种原则和目标,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长效性,要建立高校思政教育长效运行机制,增强其时效性、长效性及绩效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在深刻总结历史发展的規律并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在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后,被赋予了具有中国意义的历史使命,同时更加具备了中国的时代特色和发展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就是因为我们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在微媒介、新媒介、融媒介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路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同时新时代也要求我们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思想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统一与融合,推动新媒介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二、正确认识思政教育的发展背景,坚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原则
新时代媒介的发展对于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必须要重点关注。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下将新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遵循主体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将新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并不能决定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学生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选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文化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效果的提升。学生永远是高校思政教学的主体,始终占据着思政尤其是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面对复杂多样的互联网环境现状,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大力做好高校网络思政教学模式的宣传和应用,让更多的接触者发现并了解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投入到使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学习当中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同时还要加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让更多高校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方向性原则。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难免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法规的不完善等,这给网络等各种媒介的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麻烦,因此如何做好对网络等媒介的监督和管理对思政教育工作来说就尤为重要。各相关主体要在充分发挥媒介开放性的巨大优势上,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编辑,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虚假的、错误的观念和信息,要做到及时的修正或删除,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做好监督工作。在新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理论,注重西方思想对我国的渗透,看清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避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微媒介、新媒介、融媒介环境背景下,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领导的基本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要落实到“人”上去,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3.创新性原则。当今世界是飞速发展的世界,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相互激荡。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固守传统,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深入挖掘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内容、形式、内涵及成效与新媒体环境的深度拓展与良性互动。将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这种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因此在将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就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坚持以创新性导向为基本准则,不断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变。
三、注重发展多种媒介融合效应,靶向解决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当下,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创新发展既打破了现实社会信息传播的界限又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新媒介环境下又将媒介分为自媒介、融媒介、微媒介三种新媒介,三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局限性,使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微媒介环境下要把握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技术得以不断发展,“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教育模式无疑是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下的新的发展机遇,微媒介则是借助人的感官感受、心理情绪变化等表意、解释从而达到共意的过程。所以微媒介环境下把握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时机与趋势,再合理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是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诉求。新媒介环境下利用网络技术加大对思政教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群体对于思政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不高,而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的教育者就可以充分把握时机,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来创新思想政治活动的教育形式。
2.自媒介环境下要掌握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度”。如今,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出现了很多弊端,传统意义上思政教育传播机制单一、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日趋严重,所以高校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法改革。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模式已经转变为“现场授课+网络教学”的思政教育模式,然后网络教学的形式以登錄网站观看教学视频为主,有的网站教学视频因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等原因点击率低,学生缺乏主动性直接影响了思政授课的效果,因此学生的主动性还需要提升。首先,高校应充分分析思政教育所处的自媒介环境,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的自有媒体平台,主张学生通过微博、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介主动传播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其次,高校在通过自媒介手段建立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准确把握思政教育意识形态的标准,利用时政热点、热点话题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最后,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小视频等自媒体社交软件,引导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加自主地学习、传播思政教育文化,增强思政教育文化意识。
3.融媒介环境下要注重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效”。在课堂外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多种媒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的素材和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教育平台,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平台中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和价值选择,积极传递网络思政教育文化正能量。
四、结语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微媒介、新媒介、融媒介环境下将新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耐心,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而言之,只有正确把握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时度效”,以此强化意识、筑巢引凤、创新方法、建章规范,才能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提供理论支持,再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人才。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向军.“新媒介”下的思政教育转型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1).
[2]康颖.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评《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8(12).
[3]曹路,冯洲静.新媒介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意义[J].理论观察,2017(08).
[4]彭锐.新媒介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探析——评《新媒体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7(02).
[5]李小林.立足于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
[6]郝明.浅析新媒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9).
[7]张泽雨.新媒介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3).
[8]王文科,宋红岩.新媒介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范式探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