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妮
摘要:《南都娱乐周刊》封面呈现出多样性的女性文化镜像,但并未展示出真实的女性生活,媒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充满偏见和歪曲,实质上并未将女性放在与男性平等的位置上报道。娱乐新闻传播对社会及受众在审美情趣及女性文化建构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
关键词:《南都娱乐周刊》 封面 女性形象
《南都娱乐周刊》号称“中国最富原创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高端娱乐杂志,是中国最具娱乐精神的原创新闻周刊,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娱乐新闻周刊。”其对娱乐新闻进行独家调查、深度解读,力求在内容上求真求实,是受众喜爱的娱乐周刊。如对“章子怡泼墨门”“王石与田朴珺恋情”“姚晨新恋情”等报道,都对扑朔迷离的事件及相关人物进行了深度挖掘,满足了受众的需求。然而,在2014年3月揭秘文章出轨事件的报道上,其引发了业界关于新闻伦理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争议。不得不说,在讲求营销手段的当下,“周一见”确实引起了受众的绝对关注。研究娱乐杂志,除了可以了解当时的时尚、娱乐文化,还能够反映女性地位的变化、生存状态。而对杂志封面的研究,则能比较典型地反映出社会观念的变迁和公众审美趣味的转变。
一、《南方娱乐周刊》封面女性形象呈现的负面趋向
考察《南都娱乐周刊》2010-2019年共330期封面,女星作为单独封面的比例约为33%,女明星合照或团体照的比例约为28%,男星作为单独封面的比例约为35%,其他类型约4%。总体而言,女性占领的封面比例大约60%,从杂志的配文看,更是呈现了“女性化”的特征。例如,《南方娱乐周刊》的娱乐新闻并不关注明星的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婚姻家庭、绯闻逸事等私生活,多涉及女性,即使报道内容为男性,亦多会连带与男性相关的绯闻女性等。这些娱乐新闻尽管充斥着各类女性形象,但并未展示出真实的女性生活。由媒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充满了偏见和歪曲,实质上并未将女性放在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客观报道。具体表现在女性形象处于“被看”地位,而这种“被看”又具体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万花筒:女性的外貌和身体被消费。娱乐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演员或歌手、节目主持人等角色、展现美貌和服饰的“花瓶”形象、嫁入豪门或与豪门密切关联的“好命女”或“拜金女”形象、彰显女性“性征”的被窥视对象。这些类型按照年代的发展而相继出现,也有在某时期同时出现的。这类新闻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迎合了男权文化,女性仍然处于被物化的状态,这种复杂而隐蔽的方式维护了男权文化和男权观念,也加深了社会生活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这类报道更多地注意女性性感的身体、漂亮的脸蛋,因而在报道上更多地倾向于供人消费而不是供人阐释,供人娱乐而不是供人判断;在形式上则更多地倾向于一些无深度但却轻松流畅的故事、情节和图片,营造令人兴奋而又眩晕的视听时空。虽然这种报道增加了媒体的商业价值,但也是对媒体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的弱化。
例如,网络上有文章对范冰冰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汇总,发现对其报道基本集中于其各种场合的走秀,“艳压”“力压”等词重复率相当高。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受众关注的是女星的身体,作为“花瓶”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南都娱乐周刊》有关范冰冰的封面,也无法脱其窠臼,人物形象及配文,皆是在强化其艳丽的面孔、性感的身材,并且突出她的绯闻、隐私,关于独家专访其在戛纳的“秀不精彩,等于没来”(2011年5月刊第4期),“直击与许家印密会,怀孕是假合作是真”(2011年8月刊第3期),“亲爹足够好,不用找干爹”(2012年5月刊第5期),“独家回应‘X男友”(2012年8月刊第1期),“票房‘得亿,详谈现男友”(2012年10月刊第3期),“我愿做男人心里唯一的女人”(2015年8月刊第1期)等,无一关涉范冰冰的演员事业,不报道其在演艺上的成功或失败,只挖掘花边新闻,并且暗示女星的成功与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满足受众的窥私欲。
再如,章子怡、舒淇、周迅等皆是演技上乘、获奖极多的女星,但在对她们的新闻报道中,依然只看到关于女星的身体、隐私的内容。如报道就认为章子怡在“泼墨门”事件之后,是靠着做慈善和撒贝宁的正面形象为自己洗白,背后暗含的价值观似乎抛却了演员的身份,只在意其女性的身体,也并不在意其在国际影坛的影响,仅关注其恋情的发展。例如,關于章子怡和撒贝宁恋爱就上了几次封面。《南方娱乐周刊》对舒淇和周迅的报道也是如此,焦点就是她们的恋情,似乎女性的事业发展得再风光,如果没有恋爱,都不算成功。如针对周迅的报道《我没有看开,还在等待爱》,其副标题才是“新年多部主演大戏轮番上”。其对徐静蕾的报道则只关注其与男性之间的关系,暗示其成功是踩在男人肩膀上的。
2.显微镜:女性之间的关系被微妙地凸显。《南方娱乐周刊》关于女星之间的关系会被放置于显微镜下无限放大,当存在一些蛛丝马迹之后,报道往往就两人关系恶化进行评论,不乏“塑料姐妹”等用语。在这种报道下,女性被刻画成善妒且工于心计的形象,尤其是女性之间的友情更是在利益之下不堪一击。例如,赵薇和周迅就屡屡被传“反目”“暗战”,在《画皮2》之后一直被传不和,争排位。如若是正常的竞争也有利于影视业的发展,而杂志则暗示俩人之间背后力量的较量,这就非常不利于女性形象的建构,给人一种“宫斗感”。即使封面对两人进行的照片合成展示,也呈现出不合的气氛。而其对男性之间的关系的报道则会突显出坚不可摧的兄弟情,杂志在彰显男性之间情谊时,往往会强调年代的久远,如“五月天15年”“冯小刚葛优‘二十年”,他们之间是坚不可摧的兄弟情,合照呈现的是亲密无间,有一股凝聚的力量。如表现甄子丹与郭富城的封面也是态度平和,用了“最强”“最帅”来评价,一派相互欣赏、惺惺相惜的情态。
3.凸透镜:女性的工具性被更多地关注。早期的女性报道主要将视线聚焦在女性作为演员或歌手角色,对其演艺或歌艺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报道,辅以花边新闻。如刘晓庆、陈冲在1978年电影《小花》中的出色表演,报道侧重对其演艺成长道路、演技方面。受众对女星的关注态度亦在于与其相关的剧情、演技、服饰等方面,甚少涉及女性的脸型、身材或者隐私。20世纪90年代以来,娱乐新闻逐渐市场化,尤其展现女星的外在形象,如“玉女”和“欲女”大行其道,以周慧敏和叶玉卿为代表,展现清纯的美貌或性感的三围。随着娱乐新闻国际化的视野,对国际明星也有了相关的报道,尤其是奥斯卡颁奖典礼等,国内媒体重磅转播或报道相关内容,以走红毯的女星为重点报道对象,大篇幅评论女星身材与着装,尽显媒体之挑剔与苛刻。这类报道又常配以“视觉盛宴”此类词语,引导受众对明星的赏玩心理。这一时期,娱乐新闻也偏重对女星的“另类”身份的报道。如1994年林青霞与香港富商邢李原结婚的新闻,引起了两岸三地的广泛关注。女星嫁入豪门成为娱乐新闻的重要内容,伏明霞、杨澜、黎姿、李嘉欣、徐子淇等嫁入豪门的消息,都登上各大报纸电视杂志的头条,深入挖掘豪门的身家、资产,分析豪门内部关系网。媒体和受众对豪门津津乐道,使此类报道大行其道。后续报道则是女星嫁入豪门后,成为生育工具或者遭受家暴等,再次抢夺销量或收视率。
《南都娱乐周刊》也同样展现了女星的另类身份,凸显她们的工具性。如针对大S的封面报道仅仅关注其“速擒富二代”,暗示女星最好的归宿在豪门,因此要“擒”,既彰显其心机,又有一种对女星依附富商的肯定。针对孙俪的报道则始于《甄嬛传》《那时花开月正圆》热播之后,但只关注其怀孕生子、婚姻家庭的问题。针对张柏芝的报道只关注其怀孕、离婚的隐私,并未关注其演技等与职业相关的事件。针对李嘉欣、郑秀文、杨幂等女星的生子问题,把生孩子这项功能当成女性必须完成的任务,或者是女性拴住男性及获得财富的资本。
而对于男明星的报道,《南都娱乐周刊》则采取了另一种表述方式。尽管杂志封面有不少的男星,但配文都与女性相关,这凸显了男性作为世界的主导者,女性作为男性陪衬的价值取向。例如,针对韩寒的报道则提到韩寒谈前任女友与太太时,声称“恨不能两个都娶”“她们都是我的亲人,希望能和平共处”,渗透着韩寒作为公知,骨子里仍处于父权社会,潜意识里认为男人三妻四妾是正常的,用一种君临天下的态度维护着父权代言者的秩序和尊严,却并不考虑女性是如何想的(2012年9月第4期)。针对黄晓明的报道封面,其配文是“‘妾妃成群,冷落baby,美女粉丝贴身侍奉,女友潜力追夫终得宠”,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男权的权威,女性成为男性可以随手掌握的工具(2011年11月第4期)。再如报道梁朝伟的封面,配文“结婚的都不是最爱的”,再以小字配文“畅谈婚内婚外情与爱”,给读者以这样的印象:男性可以在婚内婚外自由切换,男性的婚姻更带有功利性,而不是纯粹为了情感,并且只有男性可以做到(2012年8月第2期)。这些思维仍带有深厚的男权中心思想,而杂志却一再放大,将女性置于更低的地位。
4.哈哈镜:变形的婚恋亚文化。在婚恋关系中,传统的观念认为男性的财力、能力、年龄等呈现男高女低是正常的,反之,则违反规律。《南都娱乐周刊》延续旧有思想,对于姐弟恋或者女性知名度较高的都是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特别强调这种女高男低的模式是不被看好的。如针对马伊琍和文章、高圆圆和赵又廷、杨千嬅和丁子高、伊能静和秦昊、洪欣与张丹峰、蔡少芬与张晋、钟丽缇与张伦硕等,杂志往往都是强调女星对于男方的强弱之分、年龄高低之分,似乎女性在姐弟恋的婚恋方式中处于被动地位,且年老色衰时更是难以把控年龄更小的男方。这传播了一种陈腐的观念:女性是靠色相稳定婚姻关系的,一旦年老色衰就失去了资格;同时姐弟恋的婚恋模式是难以持久的。而对于男性则没有这样的困扰,因为男性比女性年龄大是合理的,即便大几轮也都显示了男性的魅力。如报道杨千嬅和丁子高的封面配文是“杨千嬅:就算分开了,我都赢很多”,是认为在这种关系里,女人是赚到了,配了小字“赞老公小5岁肯婚肯生有担当”,这里把女性放置于很低的位置,就因为女方比男方大5岁,因此男方肯婚肯生都成了有担当的表现。而女性这样做的,却从来没有被表扬过“有担当”(2012年3月第4期)。如报道萧亚轩的封面配文则是“萧亚轩:‘吃嫩草成瘾”,小字说明“牵手小12岁柯震东,被揭六段恋情四个‘弟弟”(2012年4月第3期),但凡女性与年龄比其小的男性恋爱,则是违反传统,因此是“吃嫩草”,而且非得说明女性比男性大多少,力证是姐弟恋,一再以男权思维来衡量此类婚恋模式。而其对于“老夫少妻”式的婚恋却是另外的评判标准,如报道章泽天的封面配文是“强东奶茶忘年恋全面起底”,背后的寓意则认为这种模式是可接受的(2014年4月第3期)。可见,杂志的评判标准是以男权中心思想为主的。
二、《南方娱乐周刊》建构女性负面镜象的原因
娱乐杂志对女性负面镜象的建构,与当前媒体普遍具有的消费女性观念相关,而其背后的深层次文化背景则是传统男权思想的根深蒂固。
1.对女性形象的消费。媒体为满足市场的窥私欲和男性读者的审美取向,在呈现女性“性征”的报道上比重较大。关于明星的娱乐报道大多涉及性、性感的话题,如“豪乳”“美腿”或财产、出轨等隐私性的文字,配以大篇幅的女性脸部或身体曲线特写。这些大胆、鲜辣、性感的女郎图片及招摇的文字,彻底暴露了媒体及市场的男权意识,毫无遮拦地把女性置于被看的角色,女性的主动性被完全否定。女性如同商品一样陈列在受众面前,具有显著的市场消费功能,实质是女性作为消费对象,男性及市场消费着女性。如“艳照门”系列报道就冲击了受众的眼球,将女星隐秘的身体暴露于大众视野。“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现象,诱惑充满偷窥欲望的大众,而对炮制者来说受众在消费文化中不断购买产品、消费商品,是娱乐文本走向成功的标志。炮制者借大量感官化的描写博得大众的青睐,勾起受众的欲望。“艳照门”是无意中流入市场的“性消费”,而之后的各种“门”等则是经过设计以博取市场目光的行为。可以说,在禁欲主义的时代,欲望被大胆表现具有革命性,在身体被禁锢的年代,裸露则具有颠覆性。但是,在物欲和肉欲横流的时代,对身体和性的过度张扬,非但不是革命的颠覆性的,反而是堕落的征兆。例如,《南都娱乐周刊》刊发的报道《海清情史大起底丈夫为高中同学并育有一子》(2010年10月第4期),引起轩然大波的《文章姚笛婚外情独家曝光》(2014年4月第1期),以及王石田朴珺的隐私(2015年9月第3期),将名人的隐私曝光于受众面前,受众消费的是女性的隐私。像文章出轨事件,受众关注的是马伊琍的态度,报道则认为马伊琍与文章之间8岁的年龄差是导致文章出轨的原因,这些都是媒体与市场的窥视欲共谋的结果。
2.传统男权思想的根深蒂固。《南都娱乐周刊》对女星的家庭、婚恋(结婚、离婚、婚外恋)、怀孕、生子尤其关注,而对于她们的演艺事业却甚少提及。如报道梁咏琪的封面就配文“爱情来了”,似乎展现了女性有了爱情才圆满,才是幸福的模式(2011年1月第3期);报道姚晨的封面配文是“姚晨生子,‘微博女王换了新标签”(2013年7月第4期),彰显的是女性的一个工具性是母亲的社会角色,而不是作为一个女性自我,也不是作为一个有事业的演员身份。一些女星如陶虹等,原本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演技上乘,在她们结婚生子以后只能成为丈夫背后的女人,默默支持丈夫的发展。例如,对徐峥的封面报道配文是“陶虹对我无限宽容”(2015年9月第5期),尽显女性的牺牲。传统的男权思想认为女性退居家庭,全力支持男性的事业是一种美德。相反,如果一个男性退居家庭照顾孩子,给女性发展的空间则会被认为平庸、吃软饭。例如,李湘和王岳伦的模式往往被媒體和大众认为女强男弱,因而不被认可。再如,对刘翔和葛天结婚的报道,其封面配文是“翔的女人”(2014年9月第3期),以男性居高临下的视角俯视女性,似乎葛天是依附刘翔的没有独立自由的女性。
三、《南方娱乐周刊》建构女性负面形象的影响
新闻媒体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因此媒体不能仅仅为了吸引眼球而传播低俗的内容。但目前的娱乐新闻只停留在“让受者喜悦”的层面上,既没有启发性意义,也没有实现新闻价值,因而会带来不良影响。
1.不良的社会影响。媒体的娱乐报道主要集中在对女星的身体、隐私、婚恋等方面的关注上,以便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而受众更多关注的是信息能否满足自身的需求。除了对信息的需求外,媒体对女性形象的报道更多满足了受众(尤其是男性读者)的心理情感需求,包括好奇心、窥私欲以及对女性美的感知需求等。但这也容易导致媒体放弃社会责任,为追求销量而无所不用其极,乃至侵犯报道对象的隐私权,甚至危害到报道对象的生命安全。如1997年,“狗仔队”为追踪戴安娜的新恋情,导致美人车祸香消玉殒,此事件引起许多媒体的探讨与反思。在国内,2015年出现的姚贝娜事件,三名记者为抢独家伪装成医护人员潜入太平间拍摄的行为也陷入争议。同时,对部分名不见经传的女星进行的报道也使这些企图通过暴露身体“性征”的女性得以成名,这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如车模干露露的各种花边八卦新闻层出不穷,反倒使其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这类报道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污染了社会风气。
2.导致庸俗化的审美趣味。娱乐新闻对花边消息的无限追求导致庸俗化的审美倾向。这些娱乐新闻往往关注女星的整容、身材、恋情、穿着等方面的内容,而忽视其自身的演艺事业。而受众在媒体的引导下其关注点聚焦于女性的多角恋情、金钱关系,这也使受众容易忽视这些女性的职业生涯和演艺事业,导致艺术对人精神上的愉悦体验、情感上的超功利性作用荡然无存。
3.导致对女性的“物化”加剧。媒介按照男性目光思维塑造女性,女性按照男性的标准塑造自我形象,展现的形象代表男性目光的客体。同时,她们竭力体现出配合的趋势:不仅不反对男性的“窥视”,而且主动地“展示”——这种姿态其实是对世俗的迎合。类似《南方娱乐周刊》对女性的报道容易导致女性被“物化”。女人作为对象在人的意识中“物化”的结果,无意中又强化了女人在男性中心社会中的“物”的作用——她成为一种可猎取的价值(与其他物一样),与男子的现实生活发生私人性质的关系。这也导致女性独立与解放的内涵被切割,退回到依靠身体获取生存的境地,对女性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具有负面影响。
四、结语
在中国的新闻语境下,娱乐新闻也应生产有质量、有水平的内容。而当下娱乐新闻在呈现明星花边信息上正暴露出它的肤浅和庸俗。无限度地挖掘、呈现女性隐私也会误导受众思想,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娱乐新闻也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寓教于乐”,激发受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女性杂志与中国现代性建构”(项目编号:GD14XXW09)的阶段性成果;华南理工大学校级项目“网络视域下的‘姐弟恋亚文化研究”(项目编号:x2xcC218136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周生.关于性别的追问[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李小江.性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