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创新策略

2020-11-30 09:16陈文静
传媒 2020年2期
关键词:广播新闻

陈文静

摘要:当前媒体传播普遍向“全”的方向发展,广播因为传播手段的单一化坚守了“专”,而凭借“精耕细作”得以优势再造。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新闻记者应该进一步增强脚力、眼力、筆力、脑力,善用“听”的优势,做足“听”的文章。近年来,厦门新闻广播以“听见”为突破口,突出服务性,打造精品,让更多受众“听见”“看见”,保持了良好的活力,也对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寻找出路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广播新闻 听见 厦门新闻广播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与移动客户端对传统广播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广播新闻凭借短平快的优势,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活力。近年来,厦门新闻广播立足广播的优势,以“听见”为突破口,突出服务性,通过打造精品策略,推出了一系列媒体融合的爆款产品,让更多受众“听见”“看见”,值得评析。

一、打造精品,以策划意识推动节目创新

广播新闻的优势在于短平快,相较于电视,其可以容纳下更多的家长里短,人情冷暖。但是近年来,短视频的兴起,对广播新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基于此,广播新闻必须要立足于“听”的优势,打造精品,以策划意识推动节目创新。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厦门新闻广播采访团队在会场内完成规定新闻报道任务的同时,克服重重困难,采访了大量的海内外媒体、学者以及会晤志愿者等,发回《中外记者谈厦门:美翻了!》《新闻中心里的“厦门味”》《专家观点:金砖扩大朋友圈迎来第二个金色十年》等报道,在传播海量信息、全景式呈现新闻事件等方面做出广播独特的优势。会场外,为讲好厦门故事,向世界介绍厦门之美,新闻广播特别推出厦门会晤特别策划报道《让世界听见厦门的声音》,共五篇,每篇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有“听,大海的声音”“‘最市井的厦门声音”“音乐,让世界认识鼓浪屿”“方言古韵,最美乡音”以及“厦门欢迎您”。报道充分发挥广播声音的优势和特色,通过精心收录多样音响,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厦门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温文尔雅的气质、友善热情的态度,让来自海内外的听众通过电波全面感受这座海上花园城市的独特魅力。这组系列报道还通过新媒体等渠道,创新呈现报道内容,并配以图片、短视频等,与听众、网友互动交流,鼓励大家寻找自己心中的厦门声音。报道在金砖厦门会晤期间推出后,在厦门人的微信朋友圈里持续热传,取得了很好的对外宣传推广厦门城市魅力的效果。听众评价这组系列报道“可以让世界听懂厦门”,还有听众留言称这是一组“凸显广播特色的精品”。

厦门新闻广播还打造了快人快语栏目,邀请权威人士对时事热点等进行细致解读,并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延伸话题涉及的层面,把话题讲得深入浅出,有见解、有实例、能入耳。这之中,既有权威高层人物的访谈,又有编辑记者贴近民生的引导和阐释,将观点与服务统一到对百姓民生的关注上,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时、权威地进行解读和评论,有效引导了舆论。

二、强四力走基层,推动节目更接地气

相对于报纸,广播新闻的移动性、伴随性的收听优势明显;相较于电视,广播采编的技术门槛又较低。因此,近年来,广播新闻记者往往是媒体融合的先行者,利用一部自带录音、剪辑软件的手机就可以完成报道,甚至可以随时随地连线。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新闻记者应该善用这种“轻骑兵”的优势,进一步增强脚力、眼力、笔力、脑力,走进基层,挖掘带着泥土味的新闻,让广播新闻的感染力和宣传效果得到强化。

农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型产业,自然灾害以及各种病虫害造成的严重破坏,往往导致农民“多年增收、遇灾返贫”。2016年9月,受台风“莫兰蒂”的侵袭,厦门农业生产尤其是高造价的蔬菜大棚等农业设施损失惨重。在一次例行采访时,记者得知,为有效化解自然灾害风险、提高厦门市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保障蔬菜稳定生产,厦门首次推出了设施蔬菜种植保险,且保费财政补助比例全省最高,记者第一时间跟进采访,联系首批参保企业,对新政进行详细报道,有效提升了广播新闻的宣传普及效果。

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迈入新时代,实现安居梦也有了新选择。作为我国首批12个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的城市之一,厦门正在先行先试,加大力度推动建立社会化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在重大背景下,广播记者通过“小切口”“讲故事”的方式,从在厦工作的青年人的租房经历和感受讲起,讲述厦门试点探索新模式,以期满足城市人群的各类住房需求的种种努力。这种先行先试的新领域、新做法,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新闻一经播出,热线电话就持续不断,还有听众在996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留言称:“十分期盼自己也可以租上这样的青年公寓,让安居梦不再遥远。”

三、服务群众,发挥广播优势推动节目更有温度

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网络新闻节目不断兴起,但是网络新闻也暴露出内容同质化、低俗化、娱乐化等弊端,严重干扰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广播生产的新闻更要深入基层,加强“在地化”传播,发挥服务群众的优势,增加广播的黏性。

特别是在突发灾害面前,广播更是大有可为,如“台风天,听广播”,已经成为市民的普遍共识,广播可以随时打破常规节目,启动特别报道,做到及时、准确、高效地传递台风相关信息。

在2016年“莫兰蒂”肆虐厦门时,记者除了准确及时发布天气、交通、物资保障、市民生产生活情况外,还关注到不少暖心故事。比如,一对爱心母子偷偷给抢险救灾的武警官兵留下福袋、送红鸡蛋。经过报道后,这段爱心送蛋的佳话不断被厦门市民传颂,并被改编为情景剧,搬上了“守望相助,大爱暖城”——厦门抗御“莫兰蒂”台风重建家园特别节目的舞台。虽然没有找到这对好心的母子有些遗憾,但这份温暖将永远留存在厦门人的记忆中。

为了更贴近群众,提高广播新闻服务的有效性,厦门新闻广播还专门开辟了街区小专栏,如《听思明》《听湖里》《听海沧》《听同安》等,用可听性强的广播语言把最新最热的政策和资讯传递到基层群众中去,让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四、立足听见,用记者情怀推动节目更有感染力

广播新闻要实现创新,还需要记者讲情怀,目前“听见”系列已经发展成为厦门新闻广播的品牌之一。2016年1月6~18日,厦门新闻广播在《厦广早新闻》中推出了一组大型系列报道《听见历史的声音》(11篇),以挖掘尘封的历史音响资料为主线,寻访对金门广播大喇叭声、老厦门叫卖声、1977年被美国“旅行者1号”无人太空探测器携带到外太空的闽南语录音、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早期开始曲等一段段“有故事的声音”,为厦门城市记忆建立声音档案。这是厦门新闻广播成立20周年特别策划的系列报道,从构思到采编播耗时一个多月,并由新闻广播所有采编播人员集体打造。作品充分挖掘声音魅力,发挥广播特色,既体现精品意识人文关怀,也对传播方式有所创新。除了在新闻广播中推出“听见历史的声音”系列报道,还通过厦门广电微信公众号推送、“厦门声音历史档案”揭晓晚会的举办等多种方式进行线上线下共同传播,扩大影响力。《听见历史的声音》系列报道播出后,在听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海上游”船舶公司积极与新闻广播洽谈合作,并已购买录音版权,引入“海上游”船舶播出;2016年6月7日,国际档案日到来前夕,厦门新闻广播将相关音频捐献给市档案局,作为厦门声音历史档案收藏。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广播以个别记者试水的模式,推出微信公众号,主动拥抱新媒体运营,这些“听见”的系列也都成为媒体融合的爆款产品,多次突破10万+,不仅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为传统广播媒体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

作者单位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新闻广播

参考文献

[1]郭孟媛.叙事学视野下的广播专题作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2]倪世月.广播民生新闻创新性采写探究[J] .新闻世界,2018(12).

[3]汪翕鎏,陈俊.再塑广播优势的三个着力点——以央广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为例[J] .中国广播,2018(10).

[4]刘倩,欧阳宏生.坚持政治担当深化融媒创新突出民生关怀——2017年国内新闻广播综述[J].中国广播,2018(02).

猜你喜欢
广播新闻
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声音的价值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当下广播新闻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浅述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创新与发展
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探析
广播新闻节目的新媒体推广手段探究
新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提升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