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电视:现状、展望与反思

2020-11-30 09:16杨启飞
传媒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杨启飞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领域的应用深刻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制作方式,促进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电视的研发与生产。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有利于提高电视节目内容质量、创新内容品类,降低电视节目制作成本、提升制作效率,也有利于“客厅文化”的回归和情感的重塑,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伦理悖论和情感困境,甚至为电视行业带来危机。只有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才能实现人工智能环境下电视的最佳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 电视业 AI机器人 AI电视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三步走”发展路线,立志于2030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亦称机器智能,是指由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所展现出来的智能。从技术角度来看,自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至今,人工智能研究已经历了三次浪潮,目前正处于第三次浪潮的初始阶段,大数据、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的推动,使得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注重解释性和通用性。

人工智能正引领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站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也正紧跟潮流,寻求自身的转型和升级。本文在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业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可能为电视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反思,以期为人工智能时代电视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业的应用现状

对媒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并不陌生,“机器新闻写作”早已成为一种现象级应用。具体到电视,可从内容和技术两种偏向来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其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参与电视栏目制作是内容偏向,人工智能电视研发则属技术偏向。

1.AI主播常驻新闻类栏目。目前国内长期投入使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主要集中在电视新闻栏目中,常作为主持人对新闻进行播报或与人类进行简单的交流与互动。

微软公司研发的微软“小冰”是国内也是全球第一个正式踏入电视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其从2015年12月起登陆上海东方卫视大型晨间新闻直播栏目《看东方》,负责天气板块的主持。2017年3月,东方卫视推出历史上首档以人工智能命名且全程以人工智能为主线的新闻直播栏目《小冰摇摇吧》,“小冰”利用大数据梳理并推送热点新闻,收集、筛选网友评论并通过线上视频采访网友,拥有与人类主持人同等的出镜时长。该节目在SMG融媒体中心的24小时原创互联网新闻直播流“Knews24”以及看看新闻APP平台进行直播。

在以上两档电视新闻栏目中,微软“小冰”的个人外形实现了从一个真人女孩头像到部分投影的升级(如图1),但总体仍较为抽象。与之相较,2018年11月新華社联合搜狗公司推出的全球首款全仿真智能AI主播则实现了外形的突破(如图1)。此款AI主播拥有与真人无异的外观形象,开创了实时音视频与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能够胜任中文和英文新闻播报工作,自面世以来便迅速在新华社中英文客户端、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等媒体平台上投入使用。2019年2月,此款AI主播再次进化,由“坐式播报”升级为结合肢体动作的“站立式播报”。

2.AI嘉宾做客多品类栏目。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电视节目嘉宾的历史可追溯至2014年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上机器人“小罗”和明星陈伟霆的现场互动。随着技术的发展,2017年以来,AI嘉宾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各类电视节目中。

在益智类节目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因参与程度高而成为主要看点。比如,2017年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四季》引入人机大战的全新赛制,百度机器人“小度”同众多中外最强“人脑”过招,先后经历五场人机大战,大大提升了节目现场的悬念感,也使得这档节目的收视率稳步提升。江苏卫视的棚内益智闯关节目《一站到底》同样引入搜狗机器人“旺仔”,与人类选手进行同场竞赛。

在科技类节目中,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为高端前沿技术的展示者和宣传者。如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加油!向未来2》《机智过人》《未来架构师》等节目中,人脸识别机器“小加”(如图2)展示了狗脸识别的高超技能,才女机器人“小薇”大秀国学功底,歌手机器人“小驰”一展歌喉。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7月湖南卫视的《我是未来》节目中,微软“小冰”作为全息虚拟主持人与人类搭档共同主持节目,也第一次以立体全息投影的方式展现了自我形态。

在音乐类节目中,人工智能机器人主要充当技术支持的角色。比如,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中的阿里云人工智能程序“小Ai”被用于预测淘汰者和获胜者;江苏卫视《蒙面唱将猜猜猜》中的华帝人工智能机器人“小V”主要担任猜评团智慧顾问,通过声纹识别功能计算声音与歌手的匹配度,为猜评团提供数据支撑。此外,人工智能机器人也通过与评委和观众的一些简单互动,起到活跃现场氛围的作用。

3.AI技术融入彩电研发与制造。早在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将“智慧广电”作为广播电视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而从2016年开始,电视业已开始人工智能布局。在技术的加持下,当前我国人工智能电视已进入优化升级的快车道。

语音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打破原有语音电视只能对规范性、明确性指令进行识别的弊端,采用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相结合,能够实现对口语化、模糊性指令甚至方言的识别,提升了电视的语音识别广度、精度和速度,现阶段,国内主流人工智能电视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综合准确率已超过97%,语音识别平均时间则低于3秒。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扩大了电视的语音搜索范围,能够实现全平台内容语音搜索和实体环境范围内的语音搜索。

图像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画质,如创维自主研发的AI画质芯片蜂鸟,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图像进行搜索、识别和重构,从而分毫毕现地还原高品质影像,给观众以强烈现场感。而人工智能电视对图像识别功能的引入亦使得用户观看电视过程中的所有画面内容都可以作为检索的关键信息,为按需推送提供数据。

深度学习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使电视具备自适应、自学习和自进化能力。自适应能力使得电视能够通过声纹数据库等技术适应不同使用场景,识别每个使用者的身份及人物关系。自学习能力使得电视能够通过“学习”用户喜好,实时分析收视习惯并实现千人千面的内容推荐,目前行业智能推荐准确率的平均值已达到93%。自进化能力则使得随着时间的增长,电视能够基于用户不断产生的大数据实现越来越精准的个性化推荐。

二、展望:人工智能为电视业带来机遇

基于目前人工智能在电视领域的应用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电视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有望为电视业带来福音。

1.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电视节目内容与制作。AI主播的投入使用以及AI嘉宾的高频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变革的一种隐喻,随着技术的改良与升级,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普及将在电视节目内容与制作上为电视业带来机遇。

内容层面,提高内容质量,创新内容品类。相较于真人主播,AI主播的机器特性能够有效降低环境干扰,降低出错几率。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使用AI主播,则能够做到实时播报,抢在谣言前面到达公众,或及时对虚假信息进行澄清。鉴于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仍不常见,观众多对其怀有好奇之心,在节目设计中适当加入人工智能机器人元素,亦能够为各品类电视节目的开发与创新提供借鉴。

制作层面,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制作效率。AI主播可以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无需工资或福利,只需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升级即可。尽管研发AI主播将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但从长远来看,其大范圍普及和长期使用必将有力降低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以微软“小冰”为例,其一年内主持了21档电视节目、28档广播节目,播放时长达1878个小时,如果用人产生相同时长的节目,需要100个人,而用“小冰”生产只需要5个人,运营成本只有人工的4.5%。此外,AI主播的超强复制能力使其可同时在多种新闻场景中实现高效运转,极大节约了调动人力物力的时间,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节目制作的效率。

2.人工智能电视助推电视发展和情感回归。人工智能电视的本质是识别、理解用户目的并做出反馈和处理,掌握用户偏好和行为逻辑并实现更精准的交互及个性化内容推荐。智能化和人性化因而成为人工智能电视的关键特质。

人工智能电视的智能化助推电视发展。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的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人工智能持普遍关注态度,在中国彩电市场的诸多热门新技术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度最高,达38%。人工智能电视能够建立起含电视、家庭成员、智能家居三位一体的智能化家庭系统,提供语音交互、影音播放、家居控制、产品购买等诸多服务,便利了用户生活,提升了用户体验;其易操控性使老人、孩子等特殊群体也能够轻松使用,拓宽了用户人群,因此有望促进电视销量提升,带动电视产业的发展。

人工智能电视的人性化带动情感回归。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一场人机交互革命,随着人工智能电视学习和思考能力的不断增强,未来的人工智能电视将更加人性化,不仅可以听懂指令,更能够读懂心思,人机对话将逐渐向人“人”对话转变,人与电视的连接将变得充满温度并富有情感。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电视的发展有望重拾电视作为“家庭娱乐中心”的地位,重塑“客厅文化”,以电视为载体构建家庭情感纽带,以“看电视”行为搭建成员沟通桥梁。

三、反思:人工智能为电视业带来风险

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的新华社率先使用虚拟AI合成主播,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意义。技术是把双刃剑,倘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AI主播在新闻播报领域得到大规模使用,则可能引发诸多风险。

1.引发伦理悖论和情感困境。国内目前研发的AI主播虽不具有自我意识、情感、意志,但已经可以对真人进行功能性的高度模仿,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拟主体性”,而这可能引发诸多问题。

伦理层面。受利于电视台的前期影响力,进驻主流电视台新闻栏目的AI主播将拥有数量可观的受众,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成为“公众人物”的资格,但作为机器的AI主播本身并不具备责任意识。也就是说,主持人虽然享受着独立人乃至公众人物的权利,但难以履行应有的义务,这将引起伦理悖论。倘若AI主播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和过错,对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如何对其失范行为进行管控和责任追究将成为问题。

导致情感困境。我国从事电视新闻播报的真人主播普遍具有较强专业水准,能够设想并感受受众的情绪,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系,使电视新闻播报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人际传播的特征。而AI主播虽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却很难兼具“有血有肉”的人类所独有的情感功能,更难形成人格化风格,对于相当一部分受众来说,只能满足其信息需求,而并不能满足其情感需求,这可能造成联系的缺失、共鸣的缺席,进而引发情感困境。

2.引发电视行业危机。AI主播在新闻播报领域的普及可能降低媒体公信力、冲击电视媒体从业市场、引发受众恐惧和抵制情绪,进而导致整个电视行业的危机。

引发电视媒体公信力危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栏目作为“党的喉舌”,具备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电视新闻主播则是公众高度信赖的公众人物,而AI主播对人类主播的替代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新闻播报的仪式感,无形中消解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此外,深藏在AI主播之后的智能算法不可避免地暗含价值偏见,与人类个体化、局部性的偏见相比,这种偏见是系统的,若涉及新闻价值等根本性问题,则可能对媒体公信力产生破坏性影响。

冲击电视媒体从业市场。尽管AI主播在情感方面不及具有独特人格的真人主播,但AI主播高超的学习能力和进化能力使其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人类,微软“小冰”也已经取代了原本《看东方》节目中播报天气的真人主持人。因此,即使尚无法断定其普及是否必然造成真人主播的大规模下岗,但却可以肯定其必将重构电视行业格局:特定技能维持生计的时间可能会缩短,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否则将无法适配更新迅疾的岗位需求。

可能引发受众抵制。人类对与人相似的非人类的感受是极其微妙的。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Masahiro Mori)的“恐怖谷”理论(Uncanny Valley)(如图3)认为,类人仿真物仿真程度的增高将引起人类的好感和亲近感,但当仿真程度到达一个较高临界点时,好感和亲近感会陡然降到谷底,取而代之的是困惑、排斥、恐惧等负面心理,而逼真性几乎到达100%时,好感度才会升回最高值,而动态仿真物引起的人类情感变化要比静态仿真物剧烈得多。更有学者提出“恐怖崖”理论,认为高仿真到一定临界点后好感度只会直线下降,不会再上升。追求高仿真是当今AI主播的研发趋势,但做到100%完全仿真十分困难,因此可能引发人们的不适。此外,相当一部分人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也存在恐懼心理。英国科学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1/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00年内人工智能的崛起会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60%的受访者担心机器人将导致未来10年人类可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少。在此情况下,未来人们是否会抵制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业的大规模使用就成了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四、结语

技术是媒介发展的动力,人工智能技术与电视的融合赋予电视行业以崭新面貌,但也赋予其诸多潜在风险。未来的电视业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电视节目;利用电视节目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普与宣传,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水平;积极研发和制造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终端设备,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甚至情感需求。未来的电视业也要时刻警惕人工智能技术,要在尊重客观事实、遵守新闻伦理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规范;同时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摒弃对只会念稿子的“机器”的批量生产,注重培养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格化人才。

作为技术的人工智能,最终是要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交融,将受众的尊严和价值置于核心地位,以为受众服务为准则,同时始终对人工智能技术保持敬畏之心,有度地将其运用于电视,才能实现人工智能环境下电视行业的创新与优化。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人工智能电视乘风造势,即将步入快车道[EB/OL].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7-07/27/c_1121391221. htm,2017-07-27/2020-01-13.

[2]南方网.唱歌、主持、讲故事、写稿so easy,微软小冰会替代你的职业吗[EB/OL].http://news.southcn.com/nfplus/nfyj/ content/2018-07/27/content_182735711.htm,2018-07-27/2020-01-13.

[3]Masahiro Mori.The Uncanny Valley[J].Energy,1970(04).

[4]搜狐网.人工智能具备自我意识,机器人自曝愿望称毁灭人类[EB/OL].http://www.sohu.com/a/64688034_112986,2016-03-21/2020-01-13.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