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陈继明?刘鹏
自2012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人民银行牵头在18个省(市、区)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了26项专项性质的区域金融改革试点。这些试点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推动了金融支持区域改革发展,也为全局共性的问题探索总结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和做法。
一是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外汇管理措施。稳步发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境外人民币借款等创新业务,出台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等外汇措施。截至2020年6月末,上海自贸区累计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2.2万亿元。二是建立自由贸易账户。在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和账户内可自由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截至2020年6月末,上海自由贸易账户累计办理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59.7万亿元。三是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重庆、四川、河南等地自贸试验区探索铁路提单抵质押融资功能,积极促进陆上贸易发展。四是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加强跨境资金监测,严格把关金融创新风险。上海自贸试验区上线运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资金监测系统,准确掌握自由贸易账户交易信息。
经过探索,一批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
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均成立了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浙江省湖州市和衢州市、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及贵州省贵安新区综合利用金融、征信、环境等数据信息,建设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绿色金融信息跨部门跨机构互通共享。广州市花都区还创新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促进环境资源市场化管理与配置,带动企业自觉实现节能减排与绿色转型发展。江西省赣江新区于2019年6月成功发行3亿元全国首单认证的绿色市政专项债券,拓宽绿色项目融资渠道。
经过试点,五省(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取得多项可复制推广经验。一是推广试验区在绿色项目认定、绿色金融信息共享等方面经验,更好实现资金与绿色项目的高效对接。二是不断完善并推广试验区各项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三是以建立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为基础,加强绿色金融业务的自律管理。四是通过定期实施试验区自评价,推动绿色金融试验区建设的有序推进。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融资。浙江省丽水市采取抵押贷款与农村产权制度协同推进的方式为40万农户建立“林权IC卡”,实现2100万亩森林“叶子变票子”。二是以金融科技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河南省兰考县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600余款产品,自试验区创建以来,兰考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均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农户获贷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三是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陕西省宜君县惠农支付点村级覆盖率、普惠金融综合服务乡镇覆盖率均达到100%;四是构建和完善风险分散机制。河南省兰考县设立7575万元贷款风险补偿基金、2400万元还贷周转金。
农村金融与普惠金融改革试点探索出多项成功经验。一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缓解传统普惠金融发展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等难题。二是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产权登记、评估、流转等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加强保险、担保等普惠金融风险分散机制建设。四是金融和财政支持政策有效配合,形成合力。
一是浙江省温州市以民间金融综合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区域金融风险的处置机制。试点以来,温州市银行不良贷款率从最高4.69%降至2020年6月末的0.84%,下降了3.85个百分点。二是福建省泉州市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立足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重点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三是浙江省台州市以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主线,搭建持续良性运作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设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不断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水平。截至2020年6月末,台州小微贷款(含个人)贷款余额4458.27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7.60%。
民间金融和小微金融的改革创新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一是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以构建服务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渠道为核心,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形成了以机构设立、经营机制、金融产品、信息平台、直接融资、金融监管等“六个专项”为特点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模式。二是珠江三角洲和广州市南沙新区以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为重点,创新发展跨境人民币、融资租赁、航运金融、商业保理等金融业务,粤港澳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三是江苏省泰州市通过设立科技金融风险担保资金和专项补偿资金,完善产融对接机制等措施,探索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四是浙江省义乌市积极探索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机制,构建供应链金融的综合贸易金融服务平台。五是山东省青岛市以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为核心,构建专业化机构体系,推动财富管理业务完善和行业创新。六是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推动人民币在东盟和南亚跨区域使用为重点,在跨境人民币业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区域特色金融改革探索为全局性金融改革提供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借鑒。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形成基于“六专机制”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综合服务经验,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江苏省泰州市构建民营中小型企业全链条融资服务体系,在推动金融支持民营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此外,在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方面,人民银行牵头推动落实金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长江三角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事项。一是金融支持雄安新区改革开放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已设立雄安分行,对雄安新区授信规模和非信贷融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二是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龙头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金融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有序推动跨境移动支付便利化、香港代理见证开户试点等业务。
现在,区域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总的来看,区域金融改革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能力,促进了我国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可得性不断提升。通过区域金融改革,充分发挥了地方改革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各地区你追我赶、创新发展的改革格局,为全国层面的整体改革积累可复制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