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晓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展开自主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掌握语言运用规律,提升语文思维能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展现教学艺术,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导读、导学、导思、导做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一、依循线索,顺藤摸瓜
文章线索指的是贯穿全文、将各种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的时候要启发学生抓住作品的线索进行思考,促使学生顺藤摸瓜,沿着线索深入挖掘,进而整体掌握文本。文章的线索分明线和暗线两种,明线包括人物、事件、时间等,而暗线一般指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鼓励他们依循线索进行探究,提升阅读能力。
学习《紫藤萝瀑布》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线索展开思考,用顺藤摸瓜的方式搞清楚作者的写作结构。首先鼓励学生以“花”作为线索思考,看看作品怎样写紫藤萝花的特点,用何种顺序来写。学生提出:“这篇文章写了紫藤萝花瀑布,先写颜色,然后又写形状和状态。作者从看花写到了感受花朵的繁茂,然后又写了回忆中的花和自己的思念。”引导学生按照明暗两条线索,整理文章的内容:“从明线看,作者写的是看花的经历,那么从暗线入手分析,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学生尝试探究作品的暗线,发现:“作者写了欣赏花的感受,体会到了花朵的繁茂;然后又回忆起了花的劫难,内心产生了悲切之情;此后又赞颂花的生机,内心的焦虑和悲痛之情也发生了变化,转变成宁静、安详,最后生出了喜悦之情。”在厘清这两条线索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引导学生围绕线索展开探究的时候,还要鼓励学生探究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学生可以发现,线索的运用能让主题更充实,让人物更丰满,让结构更缜密,让写作顺序更清晰。学生围绕线索探究,阅读作品的时候,头脑就会更清晰,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结合矛盾,探析主题
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鼓励其找到作品中的矛盾点展开分析,尝试抓住作品中看似矛盾的词句,又或者围绕人物前后矛盾的行为或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分析一下作者为何如此安排,思考矛盾点的设置和文章主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在引导学生学习《孔乙己》时,启发其发现作品中的双线矛盾,并围绕矛盾点深入下去,探究作品的主题。首先鼓励学生思考:“孔乙己既然生活那么穷困,为何不找工作呢?为何还自以为高人一等,酒客们又因为什么看不起孔乙己呢?”学生思考后发现:“孔乙己看不起这些酒客,因为他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读书人,同样,酒客也看不起孔乙己,嘲笑他,他们对孔乙己的悲惨显得麻木不仁。他们其实都是受到了封建思想荼毒的人。”
此后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第二条矛盾线索:“同样是读书人,何举人和孔乙己的贫富差距为何那么大呢?”学生认识到孔乙己和何举人其实在精神世界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之所以地位有差别,是因为何举人“爬”上去了,而孔乙己没有,而何举人则利用自己的身份迫害孔乙己。鼓励学生结合这两条线索探究,思考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思考作者为何安排这样的矛盾点。学生发现:“这两个矛盾点展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不管是社会底层的人,还是顶层的人,不管是读书人还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其实都是受到封建制度迫害的人。”学生对作品的主題认识也更深刻。
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矛盾点,尝试独特的艺术效果。运用矛盾能突出人物形象、品格,有助于塑造具有典型性的人物。运用矛盾点还能更好地展现人物命运,传达作者的意图。运用矛盾还能渲染紧张的气氛,影响读者的情感变化。在探究作品矛盾点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有逻辑性,阅读也更深入。
三、辨别同异,深化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会思考,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作品中的异同点。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
《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从内容、句式、用词、表现手法上入手对比,找到作品的相同之处。学生发现这两首诗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内容上都表达了对爱人的情感,在句式上都运用了叠唱的手法,在用词上都运用了双声叠韵的手法,给人和谐的美感,在表现手法上都使用了比、兴的方法。此后再引导学生对比这两首作品的不同之处,让其思维更深刻。鼓励学生从作品的叙事性着手分析,学生发现:“《关雎》的故事性很强,清楚地展现了小伙子爱上女子、追求女子、在梦中和其见面的过程。但是《蒹葭》的叙事性不强,展现更多的是主人公的情感。”此后再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写作手法上入手,找出不同的地方。学生发现这两首诗歌虽然都使用了“兴”的手法,但是《蒹葭》的这种手法更为明显。鼓励学生具体说说《蒹葭》怎样运用“兴”的手法。学生认为:“作者展现出了蒹葭和水、伊人交相辉映的场景,体现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用蒹葭和水引出对伊人的情感。”在对比中,学生对赋比兴等《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学生可以将各种具有相似点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一下作品的选材、立意、结构和描写方法等的异同点。这样学生能开阔视野,思维更活跃,对作品的认识也更深刻。同时,学生还能提升辨析能力,把握作品的特点,提升鉴赏作品的能力。
四、联想想象,二次创新
初中生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联想与想象,并结合自己想象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写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注意思维的合理性,适当对学生进行激趣,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挖掘更新颖的写作素材,用于二次创作中。
学习《社戏》时,学生都感受到了乡民的淳朴,此时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一下“我”和乡民们还发生了哪些故事,并将自己的想象写下来。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引导学生在符合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提出设想:“乡民最大的特点是怎样的呢?在编写故事的时候能否体现出乡民的独特性格呢?”学生认为:“乡民都十分淳朴,尤其是乡下的孩子,给人大方、活泼、勇敢、能干的感觉。所以在编写故事的时候要体现出这一点。”有学生从“划船”这个细节入手,展开联想,拓展开来,写了“我”玩水的时候不慎落入水中,小伙伴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将“我”救了起来。回去后,小伙伴害怕“我”被家人责骂,小伙伴还主动承担了责任,说是自己划船的时候不小心有了颠簸,才导致“我”落水。这样的编写围绕小说原本的内容展开,体现出了小伙伴的性格特点,很好地展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教师可以从问题入手,围绕作品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一些启迪,这样学生就能找到发散思维的角度,有助于展开二次创新,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从导学入手,培养学生发展思维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更积极主动地展开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城北初级中学(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