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鹏飞 辛平
范家村,坐落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西北部的锦江镇,全村617户、2530人,耕地2325亩,林地450亩,信江河穿流而过,206国道沿村而行,是余江区第二大自然村。但就是这样一座农田水利与交通区位条件俱佳的村子,曾是鹰潭市体量最大的省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74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村庄环境脏乱,“两委”班子涣散,村集体经济为零。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省纪委、省监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团结带领范家村“两委”班子和全村群众,坚持“党建引领、产业造血、群众主体”,从摆脱贫困入手,向乡村振兴发力,奋战“两不愁三保障”,做到扶贫和防疫两不误,将“血防精神”的红旗,稳稳插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2017年12月,范家村实现脱贫摘帽,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700元增长至2019年的13380元,贫困发生率由4.2%降至0.27%,2019年村集体经济规模达25万元。范家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江西省第五届文明村(镇),村党支部荣获全省“党建+脱贫攻坚”农村基层先进党支部,范家村扶贫典型事例成功入选《全国优秀扶贫案例》。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代理主任马森述在范家村座谈时,对这里的脱贫成果作出“很受鼓舞,也很受感动”的高度评价。“范家经验”成为鹰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面新旗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生动写照。
坚持党建引领强基础,解决“跟谁干”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过去的范家村,村党支部班子软弱涣散,甚至出现换届票箱被砸、宗族势力把控“两委”班子、支部开会有人索要“误工费”的荒唐景象。贫困群众不知道该信任谁,广大村民更不知道该跟谁干。要甩掉贫困“帽子”,必须把党组织选好、建好、用好,使其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
选好“领头雁”增强组织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选好配强党支部带头人上,范家村凭借借“能人治村”的理念,选出了一名能力强、干劲足、群众特别认可的85后年轻党支部书记,并将原渔业党支部和农业党支部合二为一,设立范家村党总支,新发展了3名年轻党员充实力量,党内组织生活重新规范,党员教育管理重回正轨。“好牛”拉“好车”,这一改让村级班子组织力显著增强,“两委”班子测评满意率从过去不足60%上升到100%。2018年,范家村党支部一跃成为鹰潭市脱贫攻坚先进党支部,实现了从“后进”到“先进”的华丽转身。
建好“示范田”增强凝聚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基层党员干部只有两腿粘泥、浑身是汗,才能叫响“跟我干”的口号。为了赢得群众信任,范家村党总支在驻村工作队的全力帮助下,将一块13亩的荒地开垦成“党建示范田”,自掏腰包种下“爱心菜”送给贫困群众。“示范田”里不仅有劳动的汗水,还有学习的热情。范家支部把组织生活过出了“泥土味”,在田里打着赤脚上党课,挽起袖子讲脱贫故事,党员学有收获,群众看得起劲,不知不觉就跟党组织坐在了一条板凳上。
用好“硬机制”增强战斗力。脱贫攻坚是场硬仗。这场硬仗打不打得赢,要看支部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机制过不过得硬。范家党总支立足“比学赶超”,突出学习导向、责任导向和成效导向,每周学一次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每季度开展一次外地扶贫经验考察,比谁学得深、悟得透;村“两委”班子每年两次在党员大会上亮成绩、谈计划、建台账,年底逐个销号,比谁任务完成好、承诺兑现早;开展党员网格化管理,党员分5个片区包片管理贫困户,每名村“两委”干部都要结对帮扶3名贫困户,每季度开展一次帮扶评比,比谁的贫困户增收门路多、脱贫成效足。
坚持产业造血强动能,解决“钱袋子”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既要“输血”也要“造血”,既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要让群众从贫困走向富裕,就得推动农村产业真正兴旺起来。过去,村里没有产业基础,农民没有致富思路,只有拉一把、扶一段才能把贫困群众送上致富快车道。为此,帮扶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确立了“抱团发展、招大引强、区镇共建”的发展思路,营造了支部引、能手领、企业帮的火热景象,勠力同心在土疙瘩上种下“产业之树”、开出“幸福之花”、结下“富裕之果”。
“抱团发展”拓宽致富门路。帮扶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充分运用“一领办三参与”模式,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两种模式,借助“大棚租赁”等方法,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而且贫困户没有入股资金限制,收益按照5∶3∶2的比例分配给入股农户、合作社、集体收入,实现了贫困户与致富能手、农业企业抱团发展的“致富联合体”,蔬菜种植、精品家禽养殖、光伏发电等项目逐渐干起了规模、干出了效益,全村群众参股投资的热情高涨,人均增收3600元以上,贫困户增收5000元以上。“腰包越來越鼓、干劲越来越大”成为范家脱贫新气象。
“招大引强”实现产销两旺。以“扶贫车间”促“产业下沉”,这是余江产业扶贫的特色。范家先后引进了制鞋、光电企业等扶贫车间项目,虽然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生计问题,但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效果还不够大。要实现产业兴旺,就必须变“小车间”为“大项目”,跟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实现“强动能、促升级、增效益”。范家村采用的是“借鸡还鸡”模式,村里投资280万元建设了10个现代化养鸡棚,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抚州龙鑫生态养殖公司。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实施统销统购,风险企业扛,收益群众分,每只鸡收益3块钱。全村每年可养殖“飞天凤”10万多羽,覆盖全村31家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近3000元。
“区镇共建”推动量质双升。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必须向规模要就业、向技术要效益、向市场要空间,用大投入带动大建设实现大发展,走“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路子。为了把农业项目做大,范家首创“区镇共建”模式,联合区林业局、城投公司、锦江之星生态科技园,将周边4-5个村纳入项目辐射范围,一、二期流转范家村、民主村3300亩山林及土地,专攻太秋甜柿、澳洲一号龙虾等品种先进、价值高端的“紧俏货”,打造集特色种养、休闲运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带动贫困户每年增收近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向40万元规模迈进,打造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范家样板”。
坚持群众主体强治理,解决“面貌差”的问题
“人心齐,泰山移。”范家村的贫困根源在于“乱”,房股争斗导致村务管理乱,基建失修导致村容村貌乱,自治不足导致服务机制乱。为了打破这“三乱”困局,范家村坚持以群众为主体,从转面貌入手,依靠党支部“一个核心”,用好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女子志愿服务队“两支队伍”,在转民风、优环境、强服务中,努力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联动”,以治理有效提升脱贫实效,建设和谐美丽幸福新范家。
帮群众增志气,打造“和谐村”。过去,范家村民风彪悍、矛盾多发、治安混乱,不仅是贫困村,还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扶贫必先扶志,治乱必先治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步,就是跟落后民风狠较一把劲,把民心、民志、民力引向脱贫致富的正轨上来。范家敏锐地把握住鹰潭移风易俗改革契机,把治理“天价彩礼”作为民风治理突破口,表决通过新版《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还精心创作了《脱贫故事集》并送到村民手里。潜移默化中,“天价彩礼”变成了“零彩礼”,你争我斗变成了互帮互助,游手好闲变成了勤劳致富,“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昔日的落后村成了移风易俗示范点,列入“全国乡村治理试点村”。
为群众优环境,打造“秀美村”。村子要脱贫,环境必须摆脱脏乱差。范家村充分运用农村宅基地改革经验,对照贫困村退出标准,列出清单、逐个销号,一鼓作气让村子旧貌换新颜。为打通一条“脱贫路”,范家村采用“上级部门争一点、村民筹一点、乡贤捐一点、挂点单位帮一点”的办法,筹资新建了一条1.3公里、直通锦江镇的村级公路,融入中心镇经济辐射范围,走上城乡融合的快车道。为打扫干净“自家院”,范家村聚焦道路、垃圾、住房、厕所、饮水等民生痛点,先后投入1400多万元,全面治理危旧房空心房、露天厕所、残垣断壁、污水臭沟等环境问题,提升了休闲广场,完善了体育设施。“交钥匙工程”的危旧房改造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为打造休闲“后花园”,范家村从文旅设施建设入手,充分依托范家鱼米之乡和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精心设计建设传统渔村旅游点,投入700多万硬化美化亮化信江圩堤范家段,打造集防洪、交通、休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广场,让范家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好去处。
靠群众强自治,打造“幸福村”。范家村一手抓服务提升,一手抓村民自治,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治理效能,让群众的笑容洋溢出满满的幸福感。范家村坚持“让干部多走路、村民少跑腿”,探索民事村办模式,确定45条代办事项,面向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发放代办卡,实施以来,共为群众解决200多件急难事,办出了为民服务的“范家效率”。范家村坚持“民生跟着民声走”,筹措健康扶贫基金10万元,推出村卫生室“1元钱看病”服务项目;创办假日学堂和乡村幼儿园,让村里也能享受“小区服务”;筹集50万资金建成“养老互助中心”, 老人90岁以上免费、70岁以上每月200元,已经有70多位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一日三餐的“幸福滋味”。范家村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积极动员留守妇女参加“女子志愿队”,聚焦“扫(打扫村庄卫生)、评(开展卫生评比)、代(进行民事代办)、议(开展道德评议)”四件事开展治理创新,开创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脱贫更靠半边天”的生动局面。
范家村脱贫摘帽,靠的是省纪委省监委长期以来的关心关怀、倾力帮扶;靠的是“战天斗地,敢为人先”的“血防精神”引领支撑;靠的是省、市、区、镇四级联动、合力攻坚;特别是省纪委、省监委挂点扶贫工作队,舍小家为百姓,扎根范家脱贫一线三年如一日,晒黑了皮肤、跑细了双腿,从“挂点”到“蹲点”,从“手把手”到“心连心”,領着村两委和范家百姓同心同向、众志成城、苦干实干,从贫困荆棘中开出了一条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光明坦途,充分彰显了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的为民初心和务实担当。
“范家村内田不多,奈何村里愚公多,带头种树又养鸡,每天捡蛋乐呵呵,贫困村里长出金砣砣……”,这首群众创作的范家民谣,道出了脱贫摘帽的创业之艰,也道出了渴望振兴的小康之梦。“范家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鹰潭的生动实践,更是鹰潭加快“小市大为、跨越赶超”、推动“乡村振兴强起来”的创新探索。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天的范家,正以鹰潭全域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在农村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大胆尝试、加快探索。区域水果批发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村级物业管理中心等新项目、新模式正在一步步从构想变为现实,并成为助力范家由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更强动力和更新实践。
作者简介:温鹏飞,鹰潭市专用通信局局长;辛平,鹰潭市纪委常委。
责任编辑: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