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视角下山东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20-11-30 09:07王莉王卫民
时代金融 2020年27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发展绿色金融商业银行

王莉 王卫民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金融改革的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作为经济强省,山东省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要实现经济速度向经济质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就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目前山东省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项目发展活跃,但也遇到绿色金融标准不一、信息不对称与利润导向目标相冲突等问题,这就要求山东省从政府层面自上而下的制定准则、规范绿色融资行为,同时商业银行层面也要自下而上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培养绿色金融人才,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金融 商业银行 可持续性发展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作为碳排放量大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我国就承诺将在2020年完成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50%的任务,这就要求我国改革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发展。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环保局、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的开端。2011年央行银监会和环保局又共同决定将“绿色金融政策”纳入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表中进行披露,开启了中国商业银行践行绿色金融的新历程。2015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简称“绿委会”)成立,它是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第一家全国性行业组织,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绿色金融元年。在绿色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速度加快,绿色金融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應对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绿色金融更加被商业银行认可。近年来,商业银行一方面强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经营体系,并且普遍增大了绿色资金投入力度,创新绿色融资工具,提升银行本身的社会形象和经营绩效。

图1 绿色金融供需关系图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主要包括绿色金融监管、绿色金融资金供给者、绿色资金需求者、绿色金融中介等主体。绿色金融资金提供者包括政府、银行及个人资金供给者;绿色金融资金需求者包括需要资金的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绿色金融中介包括传统商业银行、专业绿色银行、绿色产品交易所等;此外还有包含各种绿色金融产品的绿色金融市场、提供法律咨询和评估服务的中间机构以及绿色金融监管机构。

根据201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绿色债券存量已经接近6000亿元,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占同期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21家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10.6万亿,占比10.9%。2019年末,我国绿色环保项目领域的绿色债券的数量逼近6000亿元。另外,绿色金融产品也不断创新,例如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它们的出现有效拓宽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

(三)山东省商业银行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就要求山东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经济发展质量放在重要位置,绿色金融将绿色和金融有机结合,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推动以及生态文明发展进程的加快起到促进作用。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研究制定了《山东省银行业存款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表1),截至2018年末,山东省金融机构发放绿色信贷3140.4亿元,较年初增速11.5%。在17地市中,遥遥领先的是济南、青岛,其绿色信贷的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次为烟台、潍坊两市,但规模仅刚过100亿元。从增长速度看,青岛保持了较快增长,威海、菏泽、滨州等市增速较快;莱芜市、聊城市发展不容乐观,出现了负增长。

二、绿色金融视角下山东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标准不一,业务规范性不足

山东省商业银行在践行绿色金融过程中遇到了统一性、规范性、覆盖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绿色金融标准缺乏一致性。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山东省商业银行只能将人民银行绿色贷款统计标准、银保监会绿色信贷标准、绿色债券标准等几大标准体系作为绿色金融实施依据,但是各类标准在项目认定范围、认定模式和口径上存在冲突,这就导致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不统一,进而增加了商业银行执行绿色金融项目的困难性。有些商业银行借鉴较为成熟的国际绿色金融标准,例如兴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但这些国际标准并没有对绿色项目的技术指标做出明确要求,这也决定了商业银行不能完全照搬国际标准,还需将其进行调整以适应中国国情。

(二)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商业银行经营导向产生冲突

绿色金融作为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项目,可以提升其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但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滞后的正效应,短期内,绿色信贷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甚至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破产概率。以节能减排、废物处理类绿色项目为例,他们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在项目评估过程中程序复杂,具有投资周期长、贷款风险高等特点,此外绿色信贷还面临着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成本,这就与商业银行的利润导向目标产生了冲突。

(三)产品服务缺乏创新,专业人才匮乏

在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方面,绿色金融产品过于单一,许多都是照搬其他国家的产品,缺乏地域特性和创新性,影响了绿色金融在商业银行可持续性发展体系中的纵深发展。此外,绿色金融的从业人员应具有全面的素质,需同时具有金融、环保、生态建设以及相关项目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但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针对性人才并没有跟上绿色金融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基层分支机构中这类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致使商业银行在进行绿色金融项目时会自动过滤掉自己不熟悉的绿色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激励措施缺失,信息披露不完善

尽管国家鼓励商业银行对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和节能减排、升级改造的企业进行绿色金融资金的投放,但是在政策层面,并没有给予相对应的激励和扶持措施,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对自己资金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影响其在绿色金融发展道路上的主动性。此外,由于绿色项目贷款的审批指标涉及环境保护领域,商业银行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进行项目风险评估,若项目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量不足或信息质量有问题,环保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出现滞后性,都会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信息的不对称,会致使商业银行无法正确地制定绿色项目贷款利率,导致绿色信贷无法发挥预期效果,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金融视角下山东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创新

(一)制定绿色国标,完善补偿激励制度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机构,聘请专家,制定一个通用的且简洁便捷的绿色项目目录,例如借鉴《赤道原则》,根据项目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等级划分,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的条款,这种项目分级管理的模式会使得绿色项目的认定更加的层次化和立体化。将环境影响和风险程度进行客观化和标准化,所有参与绿色项目的金融产品均可采用,这就使得项目认定口径不一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外,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政策激励手段,改善山东省内绿色金融融资环境,为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探索扫清道路。例如山东省可以借鉴浙江衢州、广东广州等南方金融较发达城市的经验,积极鼓励保险机构为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提供增信措施;通过对绿色项目提供减免税收的财政优惠政策、对金融机构发放的绿色信贷给予风险补偿等措施,激励商业银行积极践行绿色金融新举措。

(二)规范规章制度,将绿色金融加入绩效评价体系

从金融机构层面,商业银行应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产能过剩(即“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准入和授信审批。将绿色项目纳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立绿色项目追踪机制,及时掌握项目的相关信息,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项目风险预案和风险补偿机制。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考虑将绿色金融加入到绩效评价体系中去,使绿色金融融入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实现绿色金融的奖惩可依,推动绿色金融的稳步发展。

(三)加强部门合作,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政府部门需发挥主导地位,定期与相关部门碰头探讨协商,鼓励相关监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将企业环保信息与商业银行共享,降低商业银行的信息成本。环保部门应建立健全企业环境风险信用评价制度,定期及时公布环保企业“黑名单”,保证相关信息的时效性。支持和鼓励第三方建立绿色融资资信库进行环保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开发绿色企业信用评级产品和企业征信信息系统,定期公布绿色项目企业的环保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商业银行降低高昂的信息成本,进而提高绿色项目的审批速度。

(四)针对性产品创新,加速服务模式转型

一个经济新兴势力的长存关键在于其衍生出的新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应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出有地域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针对性绿色金融产品,促进商业银行向环保节能综合型银行发展。例如针对农户,扶持光伏发电项目研发“光能贷”;针对个人或企业购买新能源产品,提供“新能贷”;针对一些节能减排的企业创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等新兴绿色金融产品,一方面解决个人或企业的融资困难,另一方面有效地将金融产品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同时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绿色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五)校企共育,加大綠色金融人才培养

作为新兴金融领域,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可谓是当务之急。从国家层面,应积极探讨和激励校企共育,向高校划拨专项人才培养资金,用于培养绿色金融行业专项人才。从高校层面,应将绿色金融相关知识和技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也可以考虑增设绿色金融专业,聘请环保、生态建设和金融等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课程建设的研讨和制定,培养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和满足行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从商业银行层面,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引进先进人才的同时,应鼓励企业员工不断进修,丰富自己的金融体系知识,划拨专门的培养资金帮助企业员工构建更加科学的绿色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凯敏.探讨绿色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信贷服务创新策略[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2):12-13.

[2]邵传林,闫永生.绿色金融之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是“双刃剑”吗——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01):68-77.

[3]葛红梅.关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OL].中国市场[2020-07-3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358.F.20200108.1015.004.html.

[4]张乐.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难题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20(03):44-46.

[5]王建发.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体系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5):76-81.

[6]刘莹.山东省绿色金融发展情况综合评价[J].金融发展研究,2019(07):32-39.

基金项目: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19年度院级科研课题:山东省商业银行践绿色金融创新路径研究(YJKT2019101);2019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群对接现代金融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9541);2018年度山东省金融应用重点研究项目: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有效供给研究(2018-JRZC-13),负责人:王卫民。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发展绿色金融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如何创新施工管理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