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领域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2020-11-30 09:00蔡潇彬关博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农民工毕业生机制

蔡潇彬 关博

2020年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保就业政策效果较明显但仍有改善空间,重点群体就业困难依旧,企业经营困难致裁员增多。这主要是由政策的宏观指导性与微观适用性难统一、供需难配与信息鸿沟影响重点群体就业、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叠加恶化企业经营环境等原因所致。为此,要优化就业政策,提升政策灵活性;强化机制建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优化营商环境,内外双循环促发展。

一、当前就业领域的总体形势

(一)就业总体形势稳定向好

2020年上半年,我国受到新冠疫情、中美经贸摩擦及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深入推进,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恢复正常,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稳步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疫情防控期间推出了多项稳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以广东为例,2020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就业人数58.0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8.4%。

(二)保就业政策效果较明显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为保就业保民生,国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突出表现在社会保险的“免、减、延、缓、降”上,取得良好效果。从广东的情况看,在减免社保费方面,2020年2—6月,全省为270多万户企业免、减、延、缓养老、事业、工商保险费946.2亿元,切实减轻企业的缴费负担,有力地帮助企业应对风险。在阶段性降费率方面,广东省将阶段性降低失业、工商保险费率的政策及失业保险浮动费率实施办法的期限延长至2021年4月底,2020年可分别减轻企业失业、工伤保险缴费成本110亿元和18亿元。在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方面,广东省将所有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的稳岗返还政策裁员率标准放宽至2019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的5.5%。同时,对参保职工在30人及以下的企业,裁员率放宽至不超过企业职工总数的20%。在这些政策的叠加作用下,2020年上半年,广东已向115.2万家参保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02.4亿元,共2345.8万职工受益。

(三)就业新增长极迅猛发展

新冠疫情突然袭击,实体经济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新经济新业态的迅猛发展,就业新增长极初步显现。电商平台、直播平台、快递物流等新业态新行业逆势增长,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增长极。其中,腾讯公司微信平台疫情期间在全国共增加了59.7万个线上业务岗位,吸纳了大量就业。

二、当前就业领域的主要问题

(一)保就业政策仍有改善空间

一是减征政策范围较窄。社保减免政策主要受益者为小企业,大企业只享受半年减免政策,事实上大企业面对的冲击并不比小企业小,甚至可能损失更大压力更大。二是缴纳形式缺乏灵活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比例制缴纳给大企业带去较大压力,将比例制改成封顶制或可进一步减轻大企业缴费负担。三是社保延缴面临现实困难。一方面社保延缴导致职工就医报销困难,另一方面社保延缴挂账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征信,大企业为保持良好征信记录放弃延缴,难获实惠。

(二)重点群体就业困难依旧大

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高,就业压力大。以广东为例,2020年广东有高校应届毕业生60.3万人,外省入粤求职者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约20万人,三类叠加将有超过80万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巨大。2020年二季度,广东省16—29岁人口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一季度上升1.7个百分点。二是农民工就业难度加大。广东铁路客运数据反映,2020年5、6月份,尽管国内10个农民工输出大省净流入广东省约31万农民工,但广东的招工难问题依然突出。流入广东的外省农民工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有282万人。受疫情影响,他们的就业空间收缩,就业难度加大。

(三)企业经营困难致裁员增多

受中美经贸摩擦、经济下行压力及新冠疫情肆虐影响,企业经营困难,裁员现象增多。2020年上半年,广东省办结劳动保障监察案件3673件,同比下降19.01%。但受理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17.68万件,同比上升18.98%,全省一次性裁员企业2102家,共涉及员工1.5万人,同比增长21.4%。

三、当前就业领域问题的原因

(一)政策的宏观指导性与微观适用性难统一

一般而言,越是高层政府制定的政策,其宏观指导性越强,越是低层政府制定的政策,其微观适用性越强。然而,在我国的政府体系中,政策制定主要由高层政府部门完成,政策执行则主要由低层政府部门完成,这难免出现政策的宏观指导性与微观适用性不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导致高层政府部门的良好政策意图难以完全实现,另一方面导致受政策影响的市场主体难以切实受益。如,社保费延缓缴纳政策的初衷是为企业减负,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落实难的问题,延缓缴费直接影响企业征信和职工就医,这些影响反过来给企业带来更大压力。结果,企业被迫放弃享受延缓缴费政策。

(二)供需难配与信息鸿沟影响重点群体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供需匹配上。突出表现为点状供给与面状需求匹配难。从全国层面看,高等院校在区域间分布不均衡,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武汉等高等教育重鎮云集了大量优质高校,高校毕业生大量聚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长江中游地区,毕业生点状供给现象明显,而企业用人需求则来自全国各地,呈面状分布特点,点状供给与面状需求难匹配。从区域层面看,高等院校在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间的分布亦不均衡,发达的东部地区聚集了大量高校及毕业生,发达地区毕业生普遍不愿去欠发达的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就业,供给与需求匹配难。从省域层面看,点状供给与面状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省会等重要城市聚集了大多数高校和毕业生,毕业生优先选择留在省会等主要城市中,前往一般市县就业意愿相对较低。

农民工就业难的症结在信息获取上。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用工信息方面,农民工就业信息来源主要是亲戚朋友等熟人,外出务工主要依靠亲戚朋友等熟人介绍入厂,他们难以获得就业市场上较为完整和实时的企业用人需求信息,也不懂通过现代化手段获取相关企业的需求信息。政策信息方面,在政府和农民工之间在巨大的信息鸿沟,农民工难以获得政府就业政策方面的信息,因此不能很好地利用政府的就业政策、平台来实现更充分的就业。行业信息方面,农民工知识水平有限,不仅不了解现实世界中就业市场的情况,也不了解虚拟网络世界里行业变化的信息,导致其就业与再就业能力偏低。

(三)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叠加恶化企业经营环境

当前,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延烧,产业链、供应链受较大影响,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持续恶化。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先影响国内企业复工复产,后通过国外市场逆向影响企业订单,致使企业经营雪上加霜。国外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和恶化,既影响其本地经济,也通过贸易影响我国经济,导致我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订单不足。根据广东省工信厅7月份的问卷调查,有4.4%的企业反映6月无新订单,28%的企业反映新签订单同比下降,31.6%的企业手持订单仅可供1个月内生产。

四、进一步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就业政策,提升政策灵活性

1、强化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性。国家层面保就业要高度强化其宏观指导作用,提升政策的宏观性、简洁性和模糊性,為地方政策的灵活制定和执行提供一定弹性空间。国家政策避免过于一刀切和具体化,应有高度的宏观性和模糊性,聚焦于政策领域、作用范围、作用程度的确定,地方政策则应聚焦具体领域具体问题及政策的具体执行。

2、提升地方政策的灵活适用性。允许地方探索推进以奖代免政策,提升社保费减免政策的激励作用,让企业更有获得感。暂缓提高中央调剂金上缴比例,国家采取减税降费、减免社保费等一系列政策后,基金收入大幅减少,地方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大,可暂缓提高中央调剂金上缴比例,缓解地方资金压力。允许地方结合实际逐步统一缴费工资下限,不再硬性规定一刀切的标准。

3、提升政策的系统性和执行力。一方面提高保就业稳就业政策的系统性,充分考察相关政策的延伸影响,把政策作用的延伸影响纳入政策制定的前期过程中,提升政策的系统性,避免良好政策意图在基层落空。另一方面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强化政策落实,让保就业促就业政策切实惠及广大企业,可探索把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中,以绩效考评强化政策执行。

(二)强化机制建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1、构建就业信息传导机制。一是构建政府间信息传导机制。在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形成长效信息互通机制,及时分享各地农民工供给信息及需求信息。在农民工就业信息方面实现政府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农民工就业的人岗匹配效率,切实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二是构建政企间信息传导机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并完善信息传导机制,政府及时分享相关就业政策及农民工供给情况,企业及时分享岗位设置及用人需求情况。实现政企间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政府对就业形式的掌控能力,提升企业对就业政策和劳动力供给的了解水平。三是构建政民间信息传导机制。利用村委会、乡村综合服务站等平台,构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让农民工掌握政府就业政策信息及企业用工需求信息,让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农民工就业、失业、待业等动态信息,更好地推进保就业稳就业工作。

2、建立就业供需匹配机制。一是建立政校供需匹配机制。在政府和高校之间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政校供需匹配机制。高校为政府提供毕业生规模、结构、意向等供给侧信息,政府为高校提供辖区内产业、企业用人等需求侧信息。二是建立校企供需匹配机制。在高校和各类企业间建立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校企供需匹配机制建设,强化高校各院系与社会各行业的供需对接力度,实现校企、院企合作,提升高校企业匹配效率,促进更高质量就业。三是建立人企供需匹配机制。强化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建设,鼓励建立人企供需匹配机制,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不同类型企业供其选择。同时,强化各地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设,在地方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间建立无缝衔接机制,提升特定类型毕业生与特定类型用人单位之间的匹配程度,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优化营商环境,内外双循环促发展

1、完善要素配置保障机制。以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引导土地、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要素,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企业。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强化减社保、减房租、降电气价等政策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保就业政策的纾困作用。

2、切实改善工商执法环境。减小对广大企业的约束力度,推动有关部门实事求是制定与当前当地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环保、能耗、能源政策,减轻企业环保、能源压力,在督查方面制定合理的任务要求和指标分解方案,防止过度督查错位督查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切实减少各类督查工作给企业带去的压力和阻力,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3、提升政府协同水平。在产业链重塑、劳动力配置、原材料采购等方面提升政府的跨区域协同能力和水平,切实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因经贸摩擦、新冠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内外部挑战。产业链重塑方面,制定有效的应对举措,出台产业引导目录,引导企业进入高精尖技术领域,提升国内产业链的完备性和竞争力,应对产业供应链断裂问题。劳动力配置方面,进一步完善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的政府间、政企间的协同机制,提升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以高效劳动力再配置对冲因经贸摩擦及新冠疫情导致的裁员潮,切实稳定劳动力就业。原材料采购方面,加强政府间跨区域协同机制建设,提升协同能力,协助企业稳定原材料供给,稳定企业运营,保持就业水平总体稳定。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

猜你喜欢
农民工毕业生机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皮革机制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