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玮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2018年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关键,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还面临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农村产业经营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乡村人才短缺、乡村治理亟待加强等方面的挑战。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方案中提出的搭建产业协同平台,促进科技、人才向农村转移,通过土地整治促进人居环境改造、产业发展等同时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借鉴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做法和经验,对优化我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一、加强农业服务经营体系建设,促进产业振兴
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目前我国各地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发掘农业新功能新业态,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农业服务支持体系方面还不健全,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影响了农村产业提质增效。日本、法国和英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一)发挥农协作用,完善农业产业链条
为了应对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日本于上世纪60年代出台促进乡村发展的政策,创新乡村发展方式。政府对农业生产给予大量补贴和投入,支持农村发展。各地根据其地形特点、自然条件状况,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譬如水产品产业基地、香菇产业基地、牛产业基地等,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发挥综合农协的作用,完善农业产业链,对农、林、牧、副、渔产品实行一次性深加工的策略,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建立产业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销售。
(二)整合各方资源,推行一体化农业
法国为了应对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工业原材料紧张和银行资本过剩的问题,提出“一体化农业”发展策略。重点是增加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支持,通过财政扶持、技术保障以及教育培训等综合方式来支持乡村建设。在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由工商业资本家与农场主通过控股或缔结合同等形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方式,把农业和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商业、运输、信贷等部门结合起来,整合上下游行业组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其他部门和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带动农业建设,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
(三)增强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如英国加强农业科研支持,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业生产国之一,英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对国内农业研究机构提供长期和大量的资金支持,重视农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农业技术应用与土壤质量提升,经过长期努力,农作物产量、农业劳动生产率都很高,每年以占全部从业劳动力约1%的农业劳动力就能生产全部所需的60%的農产品。同时英国重视农业科研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普及和推广,农民素质也不断提高,这些成为促进英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改善乡村发展环境,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人居环境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引领,将生产和生活有机结合,综合提升乡村文化、经济和生态价值,增强乡村发展吸引力。上世纪60年代,德国为了保护乡村环境,实施土地改革法,限制在乡村开展加工制造产业,同时加强乡村给排水设施建设,开展土地规整与合并,实施荒地开发利用,促进农村地区农业和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上世纪70年代,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许多城市居民为了追求宽敞的住房、良好的空气和宜居的环境而迁往乡村。无计划的“返乡运动”导致农村地区建筑密度增大、交通拥挤杂乱、土地开发过度、土地使用矛盾加剧,村庄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魅力。制定综合性规划,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德国修订《土地整理法》,将村庄更新明确写入法律条文中,关注村庄形态和建筑布局,对村庄对外交通和内部道路进行合理优化,加强村庄生态环境整治,发掘地方特色和村庄发展潜力,将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提升到与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编制“整合性乡村地区发展框架”,以整体推进的方式综合考虑农村生活条件、交通条件、就业机会改善的方式,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强化小城市和镇的产业配套与服务功能,加上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动,增强其对大企业的吸引力,让“在小城市和镇工作、回乡村居住”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德国一些大企业积极向乡村腹地转移,如上世纪70年代初,位于巴伐利亚州的宝马公司将主要生产基地转移到距离慕尼黑120公里之外的一个小镇,为周边乡村地区提供了25000多个就业机会。德国排名前100名的大企业中,只有3个将总部设在首都柏林,很多大企业的总部设在小镇上。为了增强乡村吸引力和创新发展,德国在村庄更新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农村发展计划,开展支持乡村发展领域的创新研究,如乡村提升项目、“活力村庄”和“我们的村庄有未来”的竞赛奖励、让乡村能够获得创新资源,让村庄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动乡村社会繁荣
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提升农村治理能力是促进乡村发展和谐有序、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工作方式传统、公众参与不足、村民积极性尚未有效发挥等问题。加拿大为了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治理以及村民的就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力度,1998年,加拿大政府颁布实施了《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推行伙伴协作型乡村治理。为支持和解决乡村问题,建立了跨部门的农村工作小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建立农村对话机制,定期举办农村会议、交流学习、在线讨论等活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为民众排忧解难;促进社会参与,推动和组织不同主题的农村项目,激发企业和个人到农村创业的激情;完善网络服务,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网站,为村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专家指导建议。通过农村协作计划的实行,政府成为了维护村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好伙伴,极大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繁荣。
四、增强农民能力建设,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培育本地化的农业农村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但当前农民存在职业技能不足、经营能力不强的问题。增强农民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十分重要。日本通过农协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实施地域带头人培养战略,重点培养农村产业带头人和接班人,通过完善教育指导模式,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补习中心,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美国在农业教育领域实施“工读课程计划”,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通过轮流在学校中学习和企业中工作的方式接受必修的理论学习和职业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法国重视培养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上世纪50年代法国出台法律规定,凡是在法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不管是用自有土地经营,还是租赁别人的土地经营,都需要注册办理公司经营证,要交税、办理保险、获得欧盟补贴等,没有注册为公司的是不能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在对农业和农民从业资格进行规范的基础上,政府加强了管理服务和补贴力度,推进了农业经营专业化、传统农民的分化和新型农民的职业化,最终建立并形成了一支现代化的少而精的新型农民队伍。
五、深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40年实践和国际经验证明,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互促互生的关系,高质量城镇化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可借鉴国际经验,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促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深入发挥城镇产业带动作用,改善乡村环境,用蕴含于乡村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吸引科技和人才要素流动,坚持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发挥本地农民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任务落地实施。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城乡要素互动,建设产业兴旺繁荣乡村
一是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动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动城市农业科技力量下乡,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效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二是加大产业链扶持政策,促进农村工商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鼓励城市工商业资本下乡,建立农业与工业、商业、运输等行业部门的有效链接,推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三是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发展乡村第三产业。以服务为导向,满足城乡市场多元化需求,开发乡村特色资源,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创意产品、文化产业、休闲旅游康养产业。
(二)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有序振兴乡村。坚持绿色发展,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村庄基础设施和村民居住条件为主,实施房屋修葺、“厕所革命”、微村落打造,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让城市人“喜欢住”的美丽乡村;三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乡村生态空间。加强小型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广城乡同步垃圾分类,绿化美化村落庭院,建设绿色生态田园综合体。
(三)积极培育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治理有效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提升乡村治理凝聚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定期举办党建活动,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在线讨论交流学习等活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为村民排忧解难;倡导乡风文明,推动乡村自治。建村史室,引导村民弘扬文明新风尚,提倡勤劳、自助互助精神。鼓励农民诗社、乡村文艺队等自发的乡村社会组织,提升乡村文化品质。统筹规划不同主题的农村项目,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让群众主动参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链接城乡社会资本,留住“第一书记”。以脱贫攻坚帮扶团队为基础,有效动员链接城市社会资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第一书记”成为永远的村民,为乡村治理持续注入活力。
(四)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通过针对性培训增强农民的素质。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等村民教育培训平台,开设农业、手工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开设线上专业教育,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工读课程。改革职业教育体制,借力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线职业教育,实施农民工“工读课程计划”,提高青年农民的职业素养;培养现代化农业经理人。鼓励农民注册小微公司,整合城市工商企业孵化乡村小微企业,提升乡村企业经营水平,推动新型农民的职业化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