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住的机器到星空教堂

2020-11-30 09:00李凡
中国国家旅游 2020年11期
关键词:柯布教堂建筑师

李凡

我们作为无神论者,可能一生中都很难体会行走在朝圣之路的感觉,而十几年来,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世界遗产建筑旅行,给了我一次又一次体验建筑朝圣之路的机会。其实很多和我同行的人不是建筑师也无妨,大师的作品就像音乐,直通心灵。

每一位建筑师的“初恋情人”

“生命里有两天最重要,一天是你出生,另一天是你知道自己为何而活。”——马克·吐温。

我的“另一天”,是勒·柯布西耶(也被人们称为“柯布”)点了我的名。2009年冬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王贵祥教授委托我设计一条有关勒·柯布西耶作品为主题的建筑旅行线路,这是我头一次遇到仅一位建筑师的作品就可以贯穿行程的主线。之前很早就听过柯布大名,现代主义四大天王,但并未深度研究,买了第一本生平作品概览看完后,果断又下单了20本书,在行前两个月的时间里,进入了高考冲刺模式,这个学习过程是充满幸福与开智的,轻松点说,就是爱上了天下每一位建筑师的“初恋情人”,好的感情会让人看清世界。

这个在中年改名为勒·柯布西耶的人,原名叫夏尔·爱德华·让纳雷(CharlesEdouardJeanneret),1887年出生在瑞士汝拉山区的拉绍德封。柯布一生都像一名永不停歇的斗士,他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二十世纪是人类和机器的百年战争。童年,柯布目睹了家乡引进的工厂流水线,这种流水线使父亲所从事的制表行业受到巨大冲击。柯布在前往巴黎游历后,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缤纷,对艺术创作满怀着巨大的探索热情,“一战”让全世界目睹了一场现代化的大屠杀,柯布再次被机器的力量所震撼。“建筑是居住的机器。”他提出了“建筑新五点”的设计理念,并以萨伏伊别墅标志着其机器理论的实现。晚年,他又打破当年苦苦建立的居住机器理论,让绘画、雕塑与建筑重逢,创作时更多地使用非理性思维,让建筑不再是一件工业产品,不再像机器一样冰冷无情,认为建筑的内核更像是人。柯布之所以频出惊世骇俗之作,我认为离不开伴随他一生的好习惯——绘画,每天至少画半天。在绘画中,柯布采集着自己无意识的创作灵感,回到办公室后,再把这些灵感注入理性与逻辑当中。左脑右脑一起工作的人,也就离神不远了。

随着对柯布了解的逐渐深入,我突然意识到柯布不仅是一位建筑师,我甚至应该跳出建筑圈去重新思考他的定位。他是一位重整人类道德的艺术家、孤寂的先知,他本人就是一部贯穿二十世纪的艺术史,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探索者。在对他那些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建筑作品的仔细阅读中,我越来越实证地感受到,这些形容词对于他来说,可能还远远不够。

柯布带给我们的超级体验

建筑师们一生一次的柯布建筑朝圣,到了我这里,变成了每年至少一次,芒通- 尼斯- 马赛- 里昂- 埃沃- 菲尔米尼- 朗香- 巴黎,柯布作品所在的城市几乎都相隔三四百公里。多少次风雪严寒中我和一车的建筑师们行进在法国的边陲,车里所有人都满怀着虔诚,按捺着激动,在每走完柯布的一座房子后,永远能看到建筑师们眼中那弥足珍贵的心满意足,然后是车上热烈的讨论、分享会,话题甚至能延续到休息站的卫生间里…… 旅行中向来极为准时的建筑师们,惜时如金,基本上都跑着上下车。一波又一波建筑师们醍醐灌顶,朝闻道,我也与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越来越近,越来越像。

如今,每次出行前,牛燕芳博士翻译的《勒·柯布西耶全集》和台湾柯布学者施植明所著的《柯布》都是我的必读之书,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老人又会如约跨越时空来看我。我发现,即便是今天,柯布和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首先,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城市资源共享、运行秩序和他的理论有关,现代建筑的美学标准和他有关,如今盛行的白色派建筑的发扬光大也和他有关,就连你推开窗户看到什么样的风景这种细节他都是第一个关注的人。他认为人们每天的心情直接源于所在建筑里的生活体验,我们楼盘的建筑师设计师可曾考虑过我们每天的心情?如今复古潮袭来,文艺青年们更喜欢佩戴柯布的黑框眼镜来突显自己的品位;柯布系列的LC 钢管沙发再以其经典的样式出现在各种场景,甚至乔布斯的发布会上。

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次经历,是我第一次进入柯布遗作——菲尔米尼的圣皮埃尔教堂。之前,我对这个混凝土怪物充满了怀疑:一般认为建筑的表皮即是建筑的灵魂表达,而这个教堂的外表看上去和工地上那些未完工的混凝土建筑没什么区别。

而教堂内部却别有洞天。人们抬头仰望看到的并不是上帝、十字架,而是天狼星图,作为神秘学研究者的我,认为这与上古时期的某些创世论高度吻合,我们从哪里来?在所有人仰望天狼星的那一刻,宇宙如此之近,终极问题的答案也如此之近。和我同行的建筑师们,他们眼中映射着星光,呼吸的声音也极为清晰,一动不动地站着,环顾着空间内的光,这可能就是柯布带给我们的超越式体验。我们通常说,每一位建筑大师最高成就的作品,便是他们的宗教建筑作品,用建筑解释人与外界的关系。柯布试图跨越宗教来阐释人和宇宙的联系,在这件事上我认为他已经远远无视或超越了教会给他的设计要求,也超越了其他建筑师们。说到这里,我觉得应该感谢柯布的委托方,很多次以宽宏包容的心让这位老顽童尽情展现他心中神的居所。柯布一生坚持无神论,他所做的宗教建筑里只是预留了些摆放圣器的位置。

建筑史上所说的“现代主义建筑四大师”,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历史地位與影响。这无疑是建筑评论家提出的口号,然后被学术界沿用多年。有个说法形容柯布很好:他是现代主义的旗手,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世界。当今很多国际建筑大师都呈现了现代建筑的各种风景,或者说,他们继承了勒·柯布西耶的某一手法。比如理查德·迈耶做了一辈子萨伏伊别墅的变形,安藤忠雄继承了柯布惯用的混凝土材质及他对光的表现手法、路易斯·康延续了混凝土与其他材质的呈现,西扎的白色永不过时。

5部传奇之作

在柯布一生中,有17个著名建筑作品被列为世界遗产,这在建筑界绝无仅有。这之中的五座建筑曾给过我最丰富的感受,它们分别是萨伏伊别墅、马赛公寓、拉图雷特修道院、朗香教堂及菲尔米尼圣皮埃尔教堂,这几乎是柯布名气最大的作品以及所有的宗教建筑作品。

萨伏伊别墅

“住宅是一部居住的机器”(1928-1931)

柯布的职业生涯从民宅做起,老家的几个委托项目、巴黎几个画家好友的住宅,让柯布积累了十五座住宅的经验,尤其是创办《新精神》杂志让其开始梳理和归纳了自己的建筑逻辑,萨伏伊别墅则成为他最好的表达时机。

这幢白房子表面看来平淡无奇,简单的柏拉图形体和平整的白色粉刷的外墙,简单到几乎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的程度,唯一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让光线射入。如今,当我们走进萨伏伊别墅的时候,会看到一个留言本,里面记满了各国游客们参观后的心得感想以及手绘,十分有趣。就在九十年前,业主因为房屋出现质量问题,要起诉建筑师柯布,柯布却用各种理由拒绝改变这座建筑,他告诉业主这座房子在全球的建筑圈里引起了多大的反响,又劝说业主:“要在门口设一个留言簿,未来一定会有很多人慕名来参观您的家。”

建筑大师崔恺曾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萨伏伊别墅:“那一天小雨,当我们推开院门穿过绿篱,亭亭玉立的白色小楼便静静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绕过架空的门廊,走进宜人的门厅,循坡道而上,在屋室中徘徊,空间在流动,视线在流动;别致的楼梯,多变的隔断,浴室的躺椅,厨房的壁柜,室外的条案,室内的家具,以及白色、黑色、蓝色、绿色,一切都是那么质朴、简单,一切又都是那么新穎别致,独具匠心,不要说70年前,就是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毫不落伍和逊色,这才是大师。”

马赛公寓

“垂直发展的城市单元” (1945-1951)

二战后,欧洲不断涌现新的社会问题,住宅需求量日益增长,在难民潮、婴儿潮的局面下,如何满足所有人对居住的基本需求,公平地分配城市资源,并且还要满足政府要求低廉的工程预算?几乎没有柯布做不到的事情,这是他生涯里第一座集合住宅项目,是容纳337户人家、1600人的“巨大战舰”。

行走在这座建筑前,看到的是混凝土,永恒的材料。1945年的混凝土施工工艺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千万不要联想到安藤忠雄作品的皮肤。二战时代的混凝土技术基本用于军事方面,加之法国重建时的工人素质不高,施工质量不堪细究。第一次验收后,柯布心情沉重。

总算有对策,只在人们摸得到的地方,柯布才要求工人们把混凝土打磨得像“女人的大腿”一样光滑,并且在阳台刷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这样一个粗糙的混凝土盒子一下变得艺术气息十足。除了外观,内部结构也相当别致,26种公共服务设施五脏俱全,美术馆、商业街、餐厅、酒店、游泳池、健身房、幼儿园……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走在北京当代MOMA的时候,不禁想到:斯蒂文·霍尔不就是在向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致敬吗?

入住的时候,马赛公寓酒店的大胖子老板看了看我的身材,冲1.88米的我挤眉弄眼,“Module room is no good for you……”因为柯布首次将人体工学融入建筑设计,将平均身高、人体空间需求列入设计,以节省空间。而他的模度取的是平均值,ModuleRoom Type A 层高2.26米,对我这种个头来说略显局促。但我依旧环顾着“大堂”的布置,努力汲取着有关柯布的细节。

我住的房间形态狭长,面积有15.5平方米,空间向阳台外的光明与宽广延伸,走上木质台阶,转开粗糙的铸铁把手,打开六十年前的木窗,新鲜的海风拂面,夕阳西下,那是1955年的诗和远方。

在商店街的售楼海报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信息:马赛公寓,满五年不唯一,136平方米,Loft,南北通透,3室1厅,59万欧元(约折合427万元人民币),1955年建成,永久产权!

拿到钥匙后,不要以为进门是毛坯房,柯布连家具都给你设计好了。听一位房主说,过去曾听到有人评论柯布是法西斯,她义正词严坚决予以否认:“如果是法西斯,就不会对我们女人这么好,在柯布的房子和家具里,有很多为带娃妇女设计的惊喜,简直是妇女之友!”说到这儿,屋顶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也惊呼,柯布爷爷最懂生活!楼顶花园几乎就是孩子的世界,浪漫又安全,还有哪个建筑师这么在乎屋顶?

拉图雷特修道院

“理想的生活社区” (1953-1960)

这座修道院坐落在法国里昂附近的埃沃地区,是柯布生前在欧洲修建的最后一座落成建筑。

每次在饱览完里昂这座历史名城后,我都会前往拉图雷特修道院过夜。从一个广场、喷泉、美食街、古典建筑林立的宏伟城市,渐渐进入乡间的起伏山地,尘世渐远,慧根渐生。

在读过建筑史学家拉斯金的书之后,柯布早已对古典艺术免疫了,但是在旅行中,那些古典建筑中美好的体验依然渗入了柯布的内心。他曾对艾玛修道院的生活产生了极强的羡慕之情。

修士们并不宽大的宿舍,刚好满足隐私清净的生活,就连公共生活、精神生活也都可以在同一座建筑当中,而其中的运行机理,还是居住的机器。宜家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简单是一种美德”。对这种简单质朴生活方式的喜好,一部分源于柯布童年并不富裕的山居岁月,另一部分源于对东方文化的接纳。一百年前,在西方学院派建筑穷途末路之时,柯布和另一位大师密斯·凡·德罗是惊人的超前,少即是多。战后,在屋子匮乏的时代里,柯布曾设想过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解决生存空间紧缺、城市功能不足的问题,拉图雷特修道院又成了他的一项社会学实验,目标很简单:容纳一百位僧侣,互不干扰,朝夕相处,并且通过建筑内部的风景让人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这也正是那天傍晚我和同伴们抵达拉图雷特修道院后的体验。分房、入住,对我来说,这并不像平时在酒店拿到房卡一般解脱,相反的是,这好像又是一天的开始,在修士的讲解下,我们初步了解了修道院内部功能。到了晚餐时间,我们并未做到食不语,反而好像开了party。修士开始用法语念了一长串的祷告词,时空变得冗长无聊,末尾的“阿门”是最让人兴奋的,紧接着是众团员的齐声“阿门”。然后是刀叉声交织着欢声笑语。

修道院的饭菜其实很简单,基本都是当地食材,法式乡土料理,但在柯布设计的食堂里进餐,明显每一口饭都会放慢咀嚼,也会让极为普通的食物延伸出更丰富的味觉层次。

微醺后再回到房间,这是不能再简单的房间,我至今还能轻松地回忆起那里面有什么家具: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台灯,一个木柜,一个水盆,当然阳台还也极力地说服我,这里并非牢房。由于隔音不是太好,于是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入睡,半夜谁去了楼道里的洗手间仿佛都发生在眼前。

在柯布朝圣之旅中,细节感受永远是体验的主线,自己的一小步,上下台阶的位移,都会仔细关注着空间视觉随之发生的变化。楼道里开窗带来的风景、照明的美学、房间内家具的摆放,每一处细节都丝丝入扣。和现在的行业大分工的建筑师角色不同,在柯布的时代,大到建筑本身,小到建筑里的家具,全部是建筑师设计,也可以说,人在建筑里的所有感受,都和建筑师有关,建筑师甚至还要引导业主尝试更前卫的现代生活。

天黑之后的自由活动,让这个修道院成了我们游荡的巨大城堡。走出修道院的世界依然精彩,远处弥漫着村庄的灯火,森林深不可测,抬头依然是永恒的星空。

我一个人虔诚地踱步到修道院的教堂里,追思柯布在人间的最后一晚。生前他曾与这里的考提耶神父表达过自己在人间的最后一晚将如何安排,于是在他过世当晚,遗体被安放在这里的教堂中并进行了神秘的宗教仪式。第二天一早遗体继续运往巴黎进行国葬。能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是建筑师的一大幸事,就像過去的音乐家自知时日无多,便为自己谱写安魂曲一样。

祭奠完柯布,又睡在过去的战场上(阿尔萨斯和洛林),不免总有忠魂来扰。到了凌晨两三点,梦见自己在马奇诺防线驻守……

清晨六点惺忪出门,眼前的景象却让我瞬间清醒:红色窗帘、阳台的混凝土墙壁,给了色彩的无限可能,宛如超市货架上各种品牌的橙味汽水。

看到三位教士兄弟刚刚起床,伙房已有人在工作,一部巨大的精神机器又像往常一样开始运转。新鲜的空气里,柯布的房子终于要回归大地了。

朗香教堂

无神论者的信仰 (1950-1955)

如果年轻的柯布善于公关,不那么好斗,或许他早已获得很多大城市的项目,现在我们也就无须走一条类似“环法”的线路,行走在边陲重镇之间。抵达朗香之前的贝尔福,曾经是马奇诺防线的重镇,如今还有大量的混凝土工事。我在和当地人聊天时,曾遇到一位餐厅老板,他的爷爷戎马一生,却换过三次国籍,一会儿穿法军制服打德军,一会儿穿德军制服打法军。

朗香教堂是柯布作品里我去过最多的,我还有幸体验过这座建筑与四季的关系。一次偶然的行程调整,竟让我们在这里见到了“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景象。朝圣的一公里山路,被初秋装点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对于柯布来说,朗香的出现是他人生的完美一笔,尽管外界对这件作品有无限遐想,却无法对焦,这对于在建筑圈一贯以防守姿态存在的柯布来说,是一件无形的武器,一面镜子,让任何评论者都只会映射出自己的内心。我个人的看法,这是柯布给自己的礼物,他年轻时无法实现画家梦,而这一刻却终于以建筑的方式在每个立面上画上了立体画。

我偶尔会躲开游人,一个人偷偷来到朗香教堂下面的皮亚诺小礼拜堂静坐,夕阳下,审视着自己映在讲坛桌布上的影子。

出门偶遇一标致车,一车都是嬷嬷,后面坐的是年纪大的,自己都下不了车。开车的是个年轻姑娘,复杂的包裹里只露出一张动人的脸,她下来友善地看着我,我搜索枯肠才想起法语“你好”怎么说,在即将说出口的同时,她却对我吹了声口哨…… 那一天,是10月6日,柯布,生日快乐!

菲尔米尼圣皮埃尔教堂

“人和宇宙的关系”(1960-1970,生前未完成,2006年)

这座房子是让很多建筑师瞠目结舌的,原因有可能是这座房子经常被我们忽视,哪怕你在杂志上看到了立面,也不会被打动,除非你曾身临其境。在《柯布全集》里,它只出现过两次,四五页很轻松就翻过去了。但我统计过,至少有一半此前最喜欢朗香教堂的建筑师,在看过圣皮埃尔教堂后认为这才是柯布最好的作品。

和丑陋的外表相比,内部的空间宛如长满宝石的岩洞。对此作品描绘最生动的,当属建筑师郑嘉佳的顿悟,他认为这座教堂代表着世间的三个层次。

柯布首先营造出了人间的两种层次,在教堂的一层二层的底层空间,就如同人生的第一层次——物质生活,这部分的空间丰富多变,大小不同、高低穿插,超大的玻璃窗还经常引入郁郁葱葱的室外风景(如同名和利一般诱惑着屋内的人),像极了世俗的人生,可谓花花世界,多姿多彩。

在第一层次里“吸引人的空间”有很多,所以不太容易找到第二层次的入口。

第二层次的人生就完全是精神领域的生活了,在第一层次中的付出是值得的。无论是空间的尺度还是人的视野都豁然开朗了,教堂的祷告厅,被充满神性的圣光所占据,燃起人们对未知神性世界的向往和敬畏之情(从剖面中可以看出,世俗世界虽然丰富多彩却也只占去四分之一的高度,剩下四分之三的高度都留给了有宗教信仰的神性空间)。

第三层次便是头顶的光,柯布并没有把屋顶空间的灭点留在建筑之内,而是在顶部开设了天窗,让神性之光从天而降却又看不到它的位置。在教堂之中行走,由于四周的封闭和带来的压抑,总是不由自主地追寻头顶的光芒,向往能将精神抽离出肉体,追随这圣光而去,寻觅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无法逃避的光点,是天狼星附近浩瀚的星云,还是终极问题的答案?

在离开圣皮埃尔教堂之时,我想起另一位老人,在2006年教堂竣工时(这是勒·柯布西耶最晚完工的项目),这位白胡子老人哽咽说道:“如果你们认为这座房子好看,那全都是柯布的功劳,如果你们觉得它很丑,那全都是我个人的责任。”这位老人叫欧贝西,当年柯布的助手。

通过很多建筑大师对柯布的崇敬,我们也可以明白柯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当我们作为使用者本身,完成了对建筑功能、细节设计的了解之后,就会慢慢开始对柯布的人格产生认知,他的人性光环类似于五百年前达·芬奇时代的建筑师们。每当现在的建筑师朋友迷茫时,我经常会引用柯布来触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蔚蓝海岸,柯布与仰慕已久的毕加索聊立体派绘画,带着毕加索看自己设计的马赛公寓,毕加索大加赞赏;在南半球的星空下,柯布和圣埃克苏佩里聊文学与冒险、在天上遇到的各种故事;在普林斯顿大学与爱因斯坦聊自己推算出的斐波那契数列;在佛陀的故乡与尼赫鲁聊婆罗门经院哲学……

救赎世界的艺术

柯布建筑朝圣线路里,我还会去探访其他优秀建筑作品,更会游历很多文化古城。只有深入感受蔚蓝海岸的人文情怀,才能理解为什么艺术家在这里会产出如此众多的杰出作品。可以说,每一座房子都是当地人性价值的多元化体现。正是这样的土壤,才孕育出一座座有趣的建筑、一位位划时代的巨匠。

有一座建筑,不是世界遗产,也不是柯布作品,也极少有人知道,但这座房子却在“何谓建筑”的问题上给我最大启发,因此也是我每次都会带很多建筑师来探访的。歌德堂(Goetheanum)是一座1929年的混凝土房子,它无论是施工工艺、空间设计、色彩设计,都是超越时代的,远比柯布三十年后做的房子高级太多,即便现在也不过时。有江湖传言讲,勒·柯布西耶曾经在朗香教堂方案出炉的前两周,偷偷来过这里,在月下欣赏着这个巨大的怪物。而它的设计者,鲁道夫·斯坦纳,也是一位集哲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建筑师、神秘学者于一身的伟人,是全球华德福教育体系的创始人。如果说柯布这一生有什么要仰望的人,那就是斯坦纳。自从人类步入现代社会,总会有人站出来发出不同意见,反抗、减缓人类被物化的速度。日本建筑史学界曾经拉过一条线:高迪-斯坦纳-柯布-今井兼次,他们属于同一个观念体系,都意识到了艺术或工艺的作用——救赎世界。

如果建筑师(石匠)是最适合扮演先知角色的人,那么建筑作品也必须引领大众净化心灵,通达更高维的世界。从摸到这座房子的门把手开始,你就真正进入了斯坦纳的身体,虽然始建于1929年,房间内几乎没有一件工业产品,全部经由人手制作出来。楼梯间的上升空间通过色彩渐变上去,令来访者处身于烂漫与温馨之中。总之,这座房子无法用语言描述,希望读者有一天能去亲身拜访。

理想和情怀的坚守

我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导游,游走在世界角落,看着八方人们究竟以何种不同的方式快乐地生活。

很多伟人都有过世界大同的梦想,柯布则希望通过设计来将之实现。通过理解他的模度、数列,我们看到他显然是找对路了,数学是统一宇宙万物的基石。如果从学术之外来思考,柯布带给了我一种关怀人类根本问题的普世视角。一个人只要心怀普世,就注定会朝着伟大而去。柯布虽已去世半个世纪,但直到今天,他依然不断地在提醒着建筑师与艺术家:你的身份是什么?为谁服务?怎么服务?因为有了同样的价值观,我们会看到建筑师当中众多的柯布学者、柯布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像柯布一样坚守着理想和情怀。坚持自己,哪怕孤独、绝尘、与世界为敌。

Tips

柯布也是旅行家

无论任何时代,旅行都是给自己最好的投资,灵魂成长的重要过程,也是命运出现转机的绝佳暗示。柯布在建筑学术界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与法国皇帝拿破仑有几分相似。他们同样是出生在法国境外的小地方,到了法国后,就像放大器一样,比法国人还法国。旅行的经历丰富了柯布的视角,确立了他的设计信念。柯布一生中比较重要的旅行有三次。

1、奥匈帝国旅行,1907年,意大利、维也纳、布达佩斯。

2、东方旅行,1911年,长达九个月,意大利、希腊、伊斯坦布尔、巴尔干,一生中最重要的旅行,晚年整理并出版《东方游记》。

3、美洲旅行,1929年,曾与日后《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同乘一艘飞艇,飞艇上的视角,让柯布建立了日后对城市规划的巨大兴趣。

二战后期,柯布在北非待了几年。战争结束后,他去过美国两次,可是始终不喜欢美国,1947年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项目担任委员,却因为无法获得话语权而愤愤不平。50年代,国际现代建筑师协会分崩离析,由于他的事务所之前桃李满天下,成员回国后陆续成为当地的建筑大师,纷纷邀请柯布去本国做设计,他因此去了日本、印度、巴西。即便现在的国际交通手段相当发达,按现在的旅行标准看,柯布在一百年前旅行过的地方也是相当多的。

Tips

勒·柯布西耶生平

1887年10月6日出生于瑞士小镇拉绍德封,这里也是著名的手表产地。

1900年进入拉绍德封艺术学校学习,师从勒普拉特涅,虽然是山城小镇,但老师莱普拉特涅(L'Eplattenier)是位見过世面的人,曾游历欧洲各地,古典世界的绘画、雕塑、建筑无不精通,他发现让纳雷有很好的艺术天赋,便刻意引导他学习建筑,1905年还说服校董法雷把他的新房委托给让纳雷设计,不过十七岁的让纳雷心中还是一心要成为画家。

1908年,让纳雷去了巴黎后,发现了大量和他一样前卫的年轻人,和他同样在这座古典世界的大都会里苦苦挣扎、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他跟随他们一起喝酒、绘画、研究现代艺术,一战后,让纳雷敏锐地观察到现代传媒的力量已开始崛起,于是他专注于写文章,而后1919年和好友欧赞凡(Ozenfant)联合创办了著名的《新精神》杂志,为了虚张声势,他起了八个笔名用于不同的艺术领域,于是就有了勒·柯布西耶这个后世远近皆知的名字。

1926年提出“建筑新五点”。

1927年参加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大楼的竞赛,在最终一轮评选中,被学院派评委以墨水不合格为由取消了竞赛资格。

1928年设计萨伏伊别墅

1931年受邀参加苏维埃宫的竞赛,未中标,中央消费合作社总部联盟方案中标,但最终与苏联方面不欢而散,其苏联追随者科立完成实施了柯布的方案,至今仍屹立在莫斯科。

1938年在游泳时被船桨划伤大腿,留下巨大疤痕。

1939年最得力的助手沃坚斯基入职事务所。

1941年柯布暂时投靠维希政府,提出的战后重建计划未获关注。

1943年整理完成《雅典宪章》

1945年开始设计马赛公寓集合住宅,结识贵人——重建部部长佩蒂。

1946年代表法国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总部大楼的设计,在普林斯顿见到爱因斯坦。

1947年担任纽约联合国大厦的建筑评委会委员职务。

1950年开始设计朗香教堂。

1951年印度昌迪加尔城市规划

1953年开始设计拉图雷特修道院。《纽约客》杂志撰文抨击柯布《马赛的疯狂》

1954年前往东京开始国立西洋美术馆的设计。

1957年柯布夫人伊冯娜去世,柯布亲手设计了双人陵墓。

1958年国际现代建筑师协会CIAM因无法统一价值观彻底解散,世界建筑发展进入多元模式。

1960年柯布母亲去世。完成美国唯一一件作品,哈佛大学卡朋特视觉艺术中心。

1961年成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

1963年开始设计菲尔米尼皮埃尔教堂。

1964年昌迪加尔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学校。

1965年8月27日,柯布在游泳中出现心脏病发作,遗体被海水冲上了海岸。

1966年欧赞凡去世。

1987年柯布100周年诞辰,全世界15个国家举办了69个回顾展。

猜你喜欢
柯布教堂建筑师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教堂之夜》
安徽省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研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安徽省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研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天然大理石教堂
本期焦点人物: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 小约翰 •柯布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寻求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途径——美国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柯布教授访谈录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