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猛
雁鹅是当地人对大雁的称呼,秋去春来,往返迁徙,用它的飞翔之名来命名一种馍,想必有甚说法。
不错,雁鹅馍也是馍的一个种类,同样是小麦面、糟曲(一种微生物制品,用于发酵)发酵,掺水和匀,反复揉搓,拉、抻、拢、团,然后拍塑成各式形状,上笼去蒸,熟即为馍。而雁鹅馍的制作过程也无非如此,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外形如雁鹅,腹背肥实,振翅欲飞,女儿们用它来孝敬生身父母,我猜测可能是因为那时精米细面金贵,用它来表达孝心吧;从另一角度讲,在父母眼里,也许女儿就像那候鸟大雁一样,飞去了婆家,也能飞回娘家,寓意不得而知,反正就这么叫了。
早期的雁鹅馍取其形,识其意,后来不知不觉衍变成了其他形状,巧妇们把发好的面团捏成鸡鸭形、猫狗形、小猪小羊状,以面隆起鼻子,捏面皮作耳朵,嵌红豆为嘴,镶黑豆成目,肥嘟嘟,圓滚滚,无论什么造型,都憨态可掬,活灵活现,但名字仍统称雁鹅馍。
女儿们给父母送雁鹅馍的时间多为春夏之交,麦子成熟,收割后,晒干,碾成新面,蒸出一锅锅的雁鹅馍,还飘着麦子诱人的清香,然后脚不沾地,赶快送到父母的面前。
我有五个姑姑,那时已出嫁三个,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姑姑们给祖父祖母送雁鹅馍的那会儿,也正是母亲即将动身之时,她们似乎是心灵默契,相互约定,前走后撵,差不了多远。
每次去姥姥家,母亲都会把我带上,临出发前,她总是不忘交代我:雁鹅馍是送给姥姥、姥爷吃的,去了之后,千万不能嚷嚷肚子饿,也不能望嘴(眼睛直盯盯地看别人吃东西、咀嚼食物),我懂事地点点头。
我在前,母亲在后,母子俩走在宽宽窄窄的田塍上,蓝天高远,小溪潺潺,风儿缱绻,野花眨眼。经过紧张的“双抢(抢种抢收)”,整田满畈披着新绿,青蛙在秧田里时不时地发出“呱、呱”的叫声,牵起我好奇的目光,母亲嘱我要小心,眼不能四下里乱瞟,别一头扎进水田里去了,弄得浑身湿透,跟泥巴猴似的,惹舅舅、妗子们笑话,听到这儿,我一激灵,赶紧收心,慢慢前行。
到了姥姥家,姥爷爱怜地问累不累,我摇摇头,他接着从母亲送来的筐里拿出雁鹅馍,掰开,递到我的手上,我赶快往后退,一个劲地摆手,坚决不要,姥爷上前一把抱起我,爱抚地用长满浓密胡茬儿的脸颊亲亲我的小脸蛋儿,疼个没够,继而对旁边站着的姥姥和母亲说,这孩子长大能成个人物(当地话,意即有大出息),姥姥笑着说,看来,他们老李家坟地真想冒一股青烟,后代要大富大贵呢!姥爷、姥姥就像那逗哏、捧哏演员似的一唱一和,把一旁的母亲也逗乐了。
说实在话,我是不缺雁鹅馍吃的,三个姑姑孝敬祖父祖母的雁鹅馍,我总是头一份,农村不是有句老话嘛:爷奶疼长孙。一点儿不假,我在饕餮雁鹅馍的时候,也没忘记让另外两个待字闺中的姑姑跟着分享,而祖父祖母每次只是象征性地掰一小块儿尝尝作罢。
除了收新小麦、送雁鹅馍,过了除夕,大年初几,出阁的女儿也是用筐装着糖果、点心、两瓶烧酒和丈夫、孩子一块儿回娘家拜年,当然,不可缺少的肯定还有雁鹅馍。
祖母心地善良,素含悲悯情怀。她一辈子都看不得别人有难处,更看不得人家因困落泪,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她往往毫不犹豫地走过去,问明原委,然后二话不说,拿物送粮,倾力相助。
有一年,都正月初八了,邻居二婶还没回娘家,祖母不觉纳罕,便以平常串门子的方式去接触,发现二婶正头伏床沿,低声啜泣,不时用褂襟子擦擦眼泪,原来年里二叔闲着没事,套牛翻地,不想耕牛突然受惊发狂,带着犁和人乱跑,在制伏牛的过程中,二叔的腿不慎被犁铧尖划破,血流不止,随便包扎,回去也没消毒,结果后来化了脓,人受罪不说,还花去不少钱,所幸没伤到骨头,不然就更惨了。
了解了情况,祖母心里有数了,转身回家,将姑姑们送来的雁鹅馍拿出几个来,装好,盖住,催二婶不要耽搁,赶快和家人一起回娘家拜年,报个平安。二婶破涕为笑,感激之余,朝祖母深深地鞠了两个躬。祖母连忙摆手:“算了,算了,别磨蹭了,赶紧去吧……”
祖母古道热肠,祖父也毫不含糊。有一次,我家大姑回来送雁鹅馍,顺便还割了一条镰刀肉(肋条肉),在手里拎着,刚到进宅路口,就被本家小爷拦住了:大侄女,我家今儿个来客了,正愁没有荤腥呢,你带来的肉先借给我应下急,过后我再上集称来还你爹,咋样?就这样,大姑孝敬祖父祖母的猪肉被本家小爷拿走没商量,过了几年也没见他还上,每当我问及此事,祖父总是呵呵地笑着,就是不作回答。
以前农村人好挂在嘴头上的一句话就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后来被证明是伪命题:生儿靠边站,养女团团转。女儿多的老人明显享福,养儿防老这句话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经不起推敲,已变得越发苍白、骨感。
前庄老马家,生了四个儿子,没有闺女,逢年过节时候,他总是习惯于蹲在屋后墙根前,眼巴巴地瞅着有女儿的人家屋里屋外、进进出出的热闹情景,呆呆地看,也不言语,半天也不见他挪窝。
祖父明白他的心思,就走近跟前问:“老马,看啥呢,想尝尝雁鹅馍不?”老马一听如此问,连忙点头,继而摇头,最后轻轻地叹了口气,祖父明知他的心事,也不再多问,转身回去,不一会儿,拿来两个雁鹅馍,捧着递过来,老马哆嗦着双手接过去,眼里噙着泪花,嘴唇翕动,始终没有说出话来。
后来,土地分到户了,家家户户已不缺吃喝,女儿们就不再送雁鹅馍,代之以好烟好酒和饮料;进城务工潮兴起后,女儿们在外打工,也没忘记给老家的父母们寄钱,一再叮嘱:“别舍不得花,想买啥就买啥,年纪这么大了,攒那么多钱干啥?”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