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2020-11-30 07:38
法制博览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中华基础思政

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最多、最集中的一门课程,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基础”课教学,可操作性非常强,意义十分重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然而,有些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认识误区,因此应先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2014 年3 月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集中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之中,具体包括诸子百家、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科技发明、书法篆刻、绘画雕塑、传统音乐、古典戏曲、中华武术、中医中药、建筑园林、古玩器皿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思想内涵博大深邃,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哲学艺术流派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的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受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大环境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在大学生中不乏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这些不良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不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方面的内容,比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这些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这股“活水清源”来浇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升,这些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却缺乏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素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辨哲学,系统的修身养性方法,千古传诵的理想人格。教师应选取贴近大学生心理的素材融入“基础”课教学,使学生们乐于接受,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靠理论说教收效甚微,必须提供鲜明的素材和传统文化案例,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鲜明的人物素材,如孟子、司马迁、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林则徐等,这些体现了理想人格的人物素材,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竞争力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竞争力,首先应增强文化自信,其次要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相对缺乏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提高学生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能力,增强其文化创新意识。促进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的有效途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之中,应注意融入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从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甄选合适的授课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

(一)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第一,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意积累相关知识。积累的途径有很多,比如阅读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书籍、关注学习强国平台中的文化栏目等。第二,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首先要熟悉教材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内容,其次要善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中的合理素材,与教材中的理论巧妙结合。第三,积极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

(二)甄选合适的内容融入“基础”课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知识宝库,思政课教师要从中选取贴近学生需求,符合教材知识,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有效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之中。

在第一章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中,可以采用司马迁的事例。司马迁因李陵之祸惨遭宫刑,受刑后司马迁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司马迁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历经14 年终于完成了史学名著《史记》。如此高尚的人生追求和进取的人生态度,值得每个人学习。第二章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中,可以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通过班超为人有大志,出使西域建功立业的事迹,向学生们揭示志存高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们在大学时期就树立高远的志向,以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在第三章第三节“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强调四大发明等科学技术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勇于创新创造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五章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中,可以采用“六尺巷”的历史典故。“六尺巷”包含的以和为贵、宽容礼让等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亦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1.理论讲授法

“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理论讲授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中分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要讲清楚其中的联系和逻辑关系。比如第四章第二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的部分,教材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教师要梳理清楚这句话的内涵和逻辑。第五章第二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部分,通过梳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进一步向学生们阐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2.阅读教学法

在讲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用清代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教师先介绍林则徐创作本诗的背景和其爱国主义事迹,再深情朗读全诗,让学生们感受诗句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五章中“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这一部分,涉及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名句,将其在《礼记·大学》的原文呈现到课件上,请一位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们静下心来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

3.多媒体教学法

近年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陆续热播,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认同。精选节目片段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在增强思政课堂吸引力的同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们的心灵。通过《中国诗词大会》激发学生们对传统诗词的热爱;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传递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干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在讲述“六尺巷”的历史典故后,再让学生们观看一段CCTV-9 纪录频道栏目推出的《六尺巷》纪录片,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共鸣。

(四)融入“基础”课实践教学

“基础”课有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利用这部分学时,布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主题。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举办诗词朗诵,进行主题演讲,排练历史情景剧,开展主题讲座,举行传统文化优秀作品展等等。另外,鼓励学生们课下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撰写读书报告和读后感;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利用暑期在家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调查、社会访谈,并形成调研报告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

猜你喜欢
中华基础思政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