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的提升对策

2020-11-30 20:47
法制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信任度信任民众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背景

习总书记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中说到“2020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2020 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自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后,中国大规模贫困人口便找到了扶贫脱贫工作的新方向。随着2019 年1000 万以上减贫任务完成和300 个左右贫困县的摘帽,这一整年的攻坚克难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政治信任通常是指公众对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府公职人员甚至对社会其他民众的信任程度,较高的政治信任度可以充分体现以上多种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与经济资本具有使用效益递减性的特征不同的是,充当政治体制的润滑剂和安全阀角色的政治信任,其是具有递增效益的政治资本。一般来讲,政治信任通常会随着政治信任出现次数的增加而在民众中的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这又为下一次政治信任的使用进行了良好的铺垫,最终使政治信任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得到稳步提升,这对于推进我国政治民主、维护治理合法性以及政府政策的逐步推进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政治信任也通常会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信任度消解的情形,这不仅常发生在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更是常发于某一政策的实施过程中。

目前,作为决战决胜精准脱贫,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如何扎实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如何圆满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如何切实做到稳定脱贫不返贫,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不忘初心,更要保持信心,可以说民众特别是贫困地区民众对精准扶贫实施过程及结果的信任程度,直接关系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果和效果是否在每位民众身上得到展现、心中得到认同。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与乡村政治信任之间的联系

(一)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较高的乡村政治信任度是基础

精准扶贫政策与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形式不同的是,通过识别和分析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的不同特征和类型以及致贫的不同原因,并为其提供更科学、合理和有针对性扶贫对策。而正是由于精准扶贫政策的以上特性,这便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精准扶贫到了目前的阶段,面对的都是环境相对闭塞、百姓思想相对落后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地区,至今仍有不理解和不信任的贫困群众存在的原因有以下两个,其一是贫困群众本身原因,如思想僵化等观念仍未转变。其二是来自于扶贫工作中未及时解决堆积而成的问题,如行政命令式的帮扶,把自己主观的一些想法强加于民众导致民众反感;帮扶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作风让民众吐槽;因能力本领不足导致帮扶失败进而丧失民众信任。因此,在目前精准脱贫的冲刺关头,就更要注重对政治信任,尤其是乡村政治信任的培养。在有较高乡村政治信任度的地区,民众会与当地政府、现行政策和其他民众产生良好互动,这会为当地提供秩序和整合的基础,有助于推动当地自发社会秩序的形成,为精准扶贫政策创造优良的外在条件,为精准扶贫政策的冲刺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二)提升乡村政治信任度,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是方法

处于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期的中国现存着差序政府信任格局,也就是说民众对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但是却不信任基层政府。当乡村民众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对待时,其通常认为中央的政策是向着基层民众的,但是却在具体实施中走了样,这也常被概括为“央强地弱”政府信任格局。长期以来,我国民众始终保持着这种向上而集中的政治信任结构,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中央政府的执政风险,使中央政府保持着较高的政府公信力和政府权威,从而维护我国大政治稳定,但是这却也往往会对乡村基层政府治理产生巨大的挑战,出现小政治波动。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乡村社会形象地比喻为装马铃薯的大袋子,而乡村每户家庭便是一个个独立而分散马铃薯,它们彼此封闭又难以整合,很少通过法律等制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管理。因此,如果不能提升基层民众对乡村基层政府的信任,长此以往民众对政策的响应程度或政治活动的制度性参与程度便会逐渐降低,并陷入恶性循环,从而成为影响我国乡村稳定发展的大问题。目前,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用驻村干部一对一帮扶等扶贫工作的新方法、用精准滴灌的新思路,在扶贫开展遇到阻碍时提供了新机制,这不仅对减贫脱贫有着重大意义,更实现了贫困民众对乡村基层政府的期待和要求,提高了对乡村基层政府的满意度,提升了乡村政治信任度。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提升对策

第一,健全体制保障。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为我国脱贫攻坚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也就需要更科学合理的乡村治理模式和乡村政府管理方法与之匹配,防止落后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加大中央与地方的差序政治信任鸿沟。首先,要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并鼓励民众参与精准扶贫开展的全过程,因为只有使贫困民众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全过程,才能改善乡村基层政府和贫困群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情形。不仅推动了乡村治理,也进一步调动了基层民众的制度化参与,消解了陌生感。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完善扶贫项目责任清单,健全精准扶贫信息披露网络和平台。同时,更发挥村民监督作用,在精准扶贫具体工作中,采用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改变封闭政策实施式的情形,使民众的知情建议监督权得到保障。如此才能提升乡村政府与贫困民众之间的互信,增加乡村政治信任度,为乡村政治信任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巩固文化基础。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民众始终保持着向上集中的政治信任结构,也很少通过法律等制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管理,因此在目前关键时期就更要注重对村民制度化参与的观念进行培育,防止民众在自我表达渠道不畅的情况之下选择暴力冲突等群体性事件,极不利于我国社会稳定。同时,村干部也应提高自我思想觉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驻村干部作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成为贫困民众、乡村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在精准脱贫冲刺的关键时期便更不能忽视驻村干部的思想觉悟,通过加强对驻村干部的法制化教育,提高其思想水平。此外,还应借助村级力量,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府组织,村级政府组织对当地的贫困有着深入的了解。注重和利用村级政府的功能,不仅可以减弱扶贫工作开展中的陌生感,节约工作时间和成本,提高工作开展效率,同时也给予了村级政府部分权力支持,有利于减小差序政治信任鸿沟。

第三,重视沟通功能。

首先要重视媒介的力量,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宣传方式加强脱贫攻坚的总结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每个民众都看到脱贫攻坚实实在在的成果,增强贫困民众的脱贫信心,增加对政府工作和精准扶贫政策的信任度,提升乡村政治信任度。同时更需重视的是加强基层政府与贫困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政策实施者和政策的被实施者通常是处于位置对立,但利益统一的位置关系上,二者一体两面,不可割裂开来。因此应该增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用这种方式来让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贫困人员了解相关扶贫的目的和执行的措施,以此来减少执行过程中不必要的误解,从而使得沟通更顺畅和高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在当前精准脱贫的冲刺之年,习总书记号召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通过健全体制保障、巩固文化基础以及重视沟通功能,提升乡村政治信任度,为精准扶贫政策创造优良的外在条件,从而提升政府的民主和效率,为精准扶贫政策的冲刺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猜你喜欢
信任度信任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全球民调: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最高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基于信任度评估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
信任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2014,如何获得信任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