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案例的选取角度看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20-11-30 19:26
法制博览 2020年22期
关键词:理论课案例思政

李 超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如何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实际上,国内学界早有研究与探索。概言之,目前研究视角大多集中在“教师、教材、教法”这三个维度上。其中,思政课教学中的案例选取,是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下简称“思修”课)为例作一些初略的探讨,希望对厘清这一问题有所裨益。

一、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00后”大学生群体的学情分析

教学案例的选取是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亦是教师体现其教学能力的重要内容。以“思修”课为例,作为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教学对象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群体。相较于前辈们而言,“00后”的大学生具有一些新的心理特征。

(一)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蜂拥而至,且传递速度越来越快。相较于前人,“00后”大学生无疑拥有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这也使得他们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思维活动更加活跃。由于从小见多识广、接触面广阔,造成他们普遍兴趣爱好广泛,积极性高。但另一方面,对不感兴趣或认为枯燥无趣的事物,也会表现得更加冷淡甚至排斥。

(二)个性鲜明,主体意识强烈

第一批“00后”大学生大多诞生于二十一世纪之初,相伴其成长过程的是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物质水平与幸福指数得到显著提升,“00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优裕环境中,备受家庭与社会的关心与关爱,从而偏爱彰显个性,独立性也更强,易形成强烈的主体意识。但另一方面,集体意识较为淡薄,容易固执己见,对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更加反感。

(三)追新求异,善用网络媒介

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随着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00”后也早已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便利的信息收取渠道使他们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更简单,网络上流行的新鲜事物,往往能够得到他们的极大关注与热烈追捧。对他们而言,“标题党”“低头族”“朋友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也使得这一代大学生群体大多富有个性、追新求异。

二、教学案例选取的传统尺度已不再适用于新的教学对象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思政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多倾向从案例所蕴含的教育元素、理论深度及其代表程度等方面考量,忽视了其实际效果、呈现形式和案例的时效性等。教学案例选取的传统尺度,在面对具有“00后”大学生群体时常常无法取得满意效果。

(一)注重案例的教育元素而忽视其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选取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一些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过分强调了其教育元素,造成部分案例质量不高,以“心灵鸡汤”式案例最为典型。不可否认,“鸡汤”式案例因其具有的积极向上、情感共鸣等优点曾起到一定效果。但其以偏概全、经不起推敲等缺陷越来越为人所诟病,时至今日,已被贴上了“迎合大众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段子”等负面标签,其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注重案例的理论深度而忽视其呈现形式

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要能够做到既能“让学生觉得生动可读,能引起他们分析、争论的兴趣”,又要确保各项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那么案例的呈现形式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过分看重理论,力图将案例完整呈现,多用文字的方式表现,手法单一、效果不佳。部分案例在选取时,说教色彩浓重,缺乏开放式或启发式功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但也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三)注重案例的代表性而忽视其时效性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教学理应紧扣时代脉搏,直面当下各类热点问题,案例选取亦是如此。然而,部分教学案例或相对陈旧、或早有定论,无法准确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尽管一些教学案例以其不可辩驳的代表性长期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在追新求异的“00后”大学生群体看来,“耳熟能详”往往是“老生常谈”的同义词,无力导致情感共鸣。

三、适应新要求新学情的教学案例选取原则及实例

针对传统教学案例选取时遇到的问题与困境,需要思政课教师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主动适应新的学情特征,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灵的教学案例,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

“0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信息的传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或者为大众熟知的案例已非最佳选择,尤其是说教式的、“鸡汤”式的案例已很难从心底打动学生。选取来源于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却反而更易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以笔者所在的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许多大一高职新生刚刚经历了高考这一特殊阶段。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一经历恐怕难言绝对“成功”。考虑到可能普遍存在的如遗憾、失落、自卑等负面情绪,因此有必要在入学教育的伊始,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因此,我选取了历届优秀学生作为案例代表。如,创业明星——2008级的强海波;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得主——2016级的石香港;拾金不昧的“芜湖好人”、“安徽省优秀大学生”——2017级的杨浩宇,等等。

(二)选取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案例

“00后”大学生大多善于并喜爱使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因此,网络流行文化对于他们的影响极其深远。各类“网络红人”、“流量明星”等为“00后”大学生所追捧。传统上,许多教师对这类网络流行文化带有“有色眼镜”,实际上,这其中也不乏如爱国、励志、顽强等积极因素。对此,我们应摒弃偏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真善美与正能量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本门课程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时,我选择了深受“00后”大学生喜欢的青年歌手毛不易的故事作为导入部分。2016年,毛不易作为杭州师范大学护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在其所热爱的音乐道路上取得了成功;又如,在讲授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选择了由吴京、彭于晏、TFBOYS等明星代言的公益宣传片。

(三)选取启迪学生心灵的教学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诚然,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追新求异,浸润在互联网文化的“00后”大学生相比前辈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反感刻意的说教。加之近年来网络文化中不断涌现出“反传统”的趋势,对为人熟知的所谓“心灵鸡汤”诟病颇深。思政课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现象,选择真实而非虚构,必须来源于经典而非段子。例如,在讲述“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时,选择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中的典故——雅典的梭伦与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关于“幸福真谛”的对话。来源于真实历史的案例表现出了另一种生气,让学生在领略古人智慧的同时对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猜你喜欢
理论课案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