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百姓·年代
作者:茹遂初
策展人:刘宇
策展人语:
1932年生,陕西三原县人。1949年从事摄影工作,先后在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西北新闻局任摄影记者,1952年参加创建《西北画报》,任记者组组长。1954年调入人民画报社任摄影记者直至1993年离休,其间曾任人民画报社编委、高级记者。
1951年,他以记者和土改工作队成员的身份,在青海连续参加了三期土地改革,记录土改全过程。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先后倡议并参与了《人民画报》“大河上下”“万里长江”两个专栏连载的采访工作,是我国首批到达青海高原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倡议并参加《人民画报》“丝绸之路纪行”采访。1985年,参加“海上丝绸之路”采访工作。他拍摄的数十幅摄影作品先后入选多届全国影展和一些国际影展、影赛。1959年,他拍摄的“引水上山”,两度在国际影展上获金奖。多年来有大量摄影作品和摄影图片编入百余本大中型画册。由他参与编辑和主持编辑的大、中型画册有《中国出土文物》(中美合作出版)、《丝绸之路》(中法合作出版)、《中国自然景观》《中国的世界遗产》等十余种。2008年他牵头创建“中国知名摄影家作品档案网”并担任编委会主任,目前已上网的中国知名摄影家已有180余位。2014年获得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在我刚接触摄影时,《人民画报》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唯一能看到的画报,茹遂初是我心中高山仰止的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已经述说了一切,我没有资格评论什么。为了这次的展览,我有幸与茹老有过几次深谈,索性摘录与茹老谈话的几个片段,作为这个展览的注解。
刘(刘宇):我知道您离休以后,一直都在整理照片,您的资料工作做得这么好,好像除了十几年前在“大众影廊”展过少量您拍摄的土改照片外,你从没有办过个展,也没有给自己出过画册,为什么?
茹(茹遂初):我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件事情。人民画报社曾经计划和台湾出版机构合作出一套从地理方面介绍中国的100本出版物,我带着几个人,已经编了50多本,后来项目中止了,但是花费了我非常多的时间。我觉得我个人还是小小的,能够尽点力把这套书编出来的话,比出我一个人的东西更有意义。后来又搞“中国知名摄影家作品档案网”,就更没时间了,我希望把更多人的作品整理出来,保存下去。
刘:您希望让观众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展览呢?
茹:我希望这是一个以百姓为主题的展览。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主要的活动都在基层或者边远的地方,现在回过头来看,留下来的照片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我这些照片谈不上多少艺术性。但是老照片承载着历史,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我希望它传递的历史信息,能够帮助人们了解那个时代,引起一些思考。我也希望你们围绕着这么一个思路来考虑怎样展示。
刘:就这个展览的定位来说,我觉得在展陈方式上还是要庄重大方,不宜太花哨。
茹:你的一些想法我很赞成。现在一些摄影展览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搞得太花哨了。这个是我一直反对的。展览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观众,要便于他们观看作品内容,应该有比较详细的文字说明,有些展览的照片大而不当,图片说明搞得那么小,而且要弯着腰去看,这就是没有考虑观众的感受。
策展的过程也是我向老一代摄影家学习的过程,茹老做人做事的风范让我受益匪浅。我不知道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展览是否符合茹老的期待,然而我相信,茹老的作品一定会给观众带来启迪。
摄影 茹遂初
1965年,西藏自治区,昔日农奴白玛(右)在民主改革后成为一位电影放映员。为了使藏族同胞看懂未有藏语配音的汉语影片,他刻苦学习对口形现场配音。
摄影 茹遂初
1958年,甘肃省临洮县,引洮上山工程最艰巨的九甸峡工地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