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传统的贫困理论认为衡量贫困的标准是财富的多少,单纯地从经济的角度来定义贫困,指收入低下,难以满足最低生活标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不少学者认为贫困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多寡,还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个领域。以人为本现代贫困理论视域的引入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贫困不仅仅是生活方面的贫困,还包含发展方面的贫困。现代贫困理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突破了传统贫困理论的简单定义,从多维角度研究贫困问题,丰富了贫困理论。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较复杂的群体,有的学生勤奋上进,积极进取,有的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不少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条件限制,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接收新生事物较缓慢,知识面、各项操作技能水平也相对较弱;心理上压力大,容易出现自卑、羡妒、焦虑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
有的经济困难学生过于功利,不能正确对待社会的贫富差距,心态失衡;追求个人利益只关心自己,很少关爱同学和集体;看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有的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奉献,不懂得感恩,认为自己作为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相应资助,在获得助学金后,出现挥霍浪费的现象,纪律松懈,甚至违反校规校纪。有的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困难认定虽然采取了提供地方证明、学校民主评议等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学生弄虚作假、夸大困难程度等问题,拖欠国家助学贷款,严重缺乏诚信意识。
(一)教育缺少针对性。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缺少针对性地指导,忽视了个体差异,采取普遍教育的方式,满足利益的同时轻视人文关怀,高校思政工作者未深入帮扶困难学生,无法切实提高困难学生自强、诚信、感恩意识,高校资助工作变为简单的流水线,违背大学之道在亲民的人文诉求。经济困难学生内心较复杂,具有较强的自尊心,需要更多的人文关爱,普遍教育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方法较单一,重保障,轻发展,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全面地调研,缺乏科学有效地指导,未能制定长远的教育教学计划。思政工作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未能与经济困难学生达成心灵上沟通,无法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难题,关系到学生人格、道德等发展型资助工作欠缺。未致力于提高困难学生素质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高校经济困难生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其个人发展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效,经济困难生社会意识的缺失、个人意识的膨胀对学校、社会非常不利。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教育途径局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在教育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单纯依赖思政工作者的教育指导,未充分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深层次的指导,多层面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外高校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渠道、教学策略更新缓慢,应不断变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满足当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一)从现代贫困理论内涵上转变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识。现代贫困理论从经济贫困引申到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以人为本,综合研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开阔了新的视野。社会的迅速发展与人类深层次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经济困难学生在文化、心理上的缺失尤为严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突破传统贫困理念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局限,高校思政工作者既要重视对学生的经济资助,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在解决困难生经济生活难题的同时,对他们加强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引导,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参加心理、精神、文化、技能等多方面的活动,加大多维度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满足经济困难生在校期间对于自身素养和文化精神的需求,努力构建内在提高和外在资助和谐发展的困难生资助体系。
(二)借助现代贫困理论更新转变工作理念。现代贫困理论认为健康、能力缺失也是贫困的表现。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出台一系列贫困生资助政策,基本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的难题。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对象,其人格、心理、品德的培养难度更大。高校思政工作者可通过谈心谈话、网络互动等形式讲道理,旗帜鲜明地开展人性优势面的思想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暂时的困难,客观看待利益,不断探索和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加强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心理咨询、网络媒体、数据分析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新方法,关注困难生的心理变化,开展成长成才助学宣传系列活动,发挥高校各类人员的育人作用,积极主动地关心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营造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和校园文化氛围。另外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榜样典型的力量和作用,宣传励志之星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发困难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早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三)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首先要建立高校资助管理、思想政治课、专业课之间的联动机制,将“课程思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课堂课外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困难学生的方方面面,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其次要重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作用,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教育,培养其劳动观念、生活技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服务树立成长成才的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实现自我价值。再次要树立诚信舆论导向机制,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档案,失信学生记入个人诚信档案,严惩在资助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学生,完善受资助学生的激励惩戒机制。最后要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危机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甚至个别的辅导,依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行为特征,应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围绕入学适应、社会交际、情绪压力、时间规划等方面,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在团体互动活动中获得体验认知,客观评价自己,解决自己在大学成长困惑中面临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提供菜单式的心理咨询服务,满足个体化需求和个体化差异,校内咨询师在咨询方面要给学生足够选择的空间,敏锐观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帮助其改变新的认知行为,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懂得感恩、乐于奉献、讲究诚信的正确价值观体系,文化育人。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需要更加与时俱进。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是提高高校育人效果,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以现代贫困理论为指导,结合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的调研,针对不同的个体,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明确教育教学目的,解决学生多方面的困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高校要充分地认识到现代贫困理论对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