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2020-11-30 20:28:18陈志红
法制博览 2020年29期
关键词:挫折暴力犯罪

陈志红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思政部心理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感觉、知觉、认知、情绪、意识、思维、人格、兴趣、气质、动机等诸多因素,这些心理因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人的心理过程,影响人的心理行为。与犯罪相关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气质、个性、人格特质和情绪情感。暴力犯罪呈现多元化特点,这是社会不良因素与犯罪主体心理发展缺陷相互作用的结果,暴力犯罪的原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则起到了主导作用。

一、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极端的报复心理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当个体的需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当挫折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时,它很可能转化为攻击行为,挫折感越强,攻击性就越强。在现实生活中,当就业、职务晋升、友谊、情感需要等各种愿望无法实现,又没有合适的渠道去解决这些问题时,一些人会向社会和其他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有些人在厌世自杀的时候,把痛苦归咎于社会,采取极端的报复社会行为。这种人的主要特点是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心胸狭窄、偏执且容易走极端。

(二)扭曲的社交需求

正常的社会活动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当社会需求偏离正常轨道时,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如朋友之间的“哥们友谊”,也就是常说的哥们义气。这种哥们义气主要反映在暴力犯罪团伙成员之间,他们往往认为彼此之间有共同的爱好与情趣,在情感上彼此依赖,在所谓的“友谊”和帮派暴力的诱惑下,对社会造成非常坏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无端的宣泄心理

宣泄是把心理的创伤、不幸的遭遇及消极的情绪用合理的方式释放出来的一种减压方式。有些人无法面对生活的挫折,痛苦会被压抑在内心,当情感达到极限也找不到合适的释放渠道时,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极端方式发泄。

有些人因为认知结构发生偏差,偏执地认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贫富差距就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结果。对腐败、贫富差距等社会现象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导致认知偏见。为了获得心理平衡,当没有合理宣泄的方法时,他们往往会通过犯罪来达到宣泄的目的。当这些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几乎不可能矫正的精神疾病时,这个群体就会成为现代社会的隐形炸弹。

(四)极度的享乐心理

大多数暴力犯罪分子受教育程度低,文化层次不高,以追求物质生活为主。不良习惯和低级趣味对他们行为的影响往往超过社会道德和伦理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大多数追求的是奢靡和纵欲的生活方式。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冒险和暴力获取所需的习惯,成为他们满足物质追求的“最佳”选择。

(五)通过社会轰动效应以引起关注和评论的心理

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当一个人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满足合理的欲望和需求,一些人就会产生极端绝望的心理,甚至打击报复,他认为只有通过暴力制造轰动社会主要的流血事件,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度。

二、引起暴力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任何形式的犯罪都具有一定的反社会性,而暴力犯罪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犯罪特点。有些暴力犯罪是针对个体的侵害行为,也有些暴力犯罪是针对国家和政府的破坏性行为。由于其犯罪手段的残酷性,严重突发性暴力犯罪对任何个体的侵犯都比其他犯罪具有更明显的反社会性。

(二)客观环境的影响

研究发现,突发性暴力犯罪大多发生在城市,特别是人口密集、流动人口较多的大中型城市。这些城市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生活节奏快,流动人口较多。一旦出现犯罪的可能性诱因,可以瞬间聚集成千上万的人,导致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此外,公众的民主意识得到了发展,现在又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他们可以通过多方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果平时缺乏沟通的渠道,他们往往会以激烈或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

(三)挫折性失败的影响

挫折攻击理论认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会表现出攻击性,但同时伴随他们的还有沮丧情绪。情感需求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每个人来说,生活中都有亲情、友情、爱情,爱是人的需求中不可缺少的,如果爱情和婚姻失败,一个人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很容易导致其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人格缺陷的影响

人格是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思想情感、行为模式的特有品质,它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犯罪人的人格缺陷也是突发性暴力犯罪动机形成的根源。

1.以自我为中心、思想偏执、片面狭隘,会导致部分个体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带有个人色彩,这是大多数暴力型犯罪者的性格特征之一。他们当中有些个体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经常会将失败的经历归因为外部世界,认为生活中的失败是由他人造成的,或者是社会等外部因素引起的。所以,暴力型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对挫折成因的错误认知。

2.急躁冲动、情绪不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无法冷静地面对客观现实。据不完全统计,部分突发性暴力犯罪的犯罪人大多是报复型犯罪,这是一种典型的情绪性犯罪,易怒和冲动是他们的主要特征。此外,他们孤立,缺乏与他人沟通,无法对不良情绪合理释放,长期处于抑郁状态,都是导致犯罪的诱因。

3.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其行为偏离准则。大多数突发暴力案件中的犯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意志薄弱,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欲望和消极情绪。此外,不良的刺激或应激障碍都有可能导致他们激烈的攻击行为。

(五)孤僻的个性导致社会适应性困难

作为群居动物,人际交往是人正常需要,在遭遇困难与情感挫折时,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支持。大多数暴力犯罪者性格内向、孤僻,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不畅。当遇到坎坷时,他们很难从血缘关系、工作关系和社会生活关系中得到支持和帮助。从暴力犯罪案件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多数犯罪人都存在着家庭生活困难、婚姻破裂、社交障碍的情形。所以,孤僻的个性因素、境遇的变化等等都会导致其在遭遇挫折时社会支持链断裂,最终因失望走向犯罪。

三、暴力犯罪的预防对策

暴力犯罪有突发性、隐蔽性、无法预测的特点,减少暴力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整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暴力犯罪的发生,虽然无法预测,但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达到一些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预防暴力犯罪,可以通过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来进行预防。加强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文化教育,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遏制暴力亚文化的传播、泛滥,净化网络环境,从主观上遏制暴力犯罪的思想和冲动,切断源头,达到预防的目的。

(二)提高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与防范能力

打击暴力犯罪是公安机关的职责。然而,一些潜在的受害者需要加强他们的警惕性,以防止自己成为施暴者犯罪的对象。社会法制宣传部门应以各种形式宣传预防法律常识,唤起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如何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学会留证据,帮助破案等等。

(三)鼓励社会监督与见义勇为

除了加强法律和警察执法破案的威慑力外,还要对制止犯罪的群众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给予奖励和社会支持。强调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依靠群防群治乃至全社会的正义力量。同时,要加强社会监督,对执法中的“不作为”行为追究责任,加强担当和责任意识。

(四)重视暴力犯罪人的社会改造与回归

大多数暴力犯罪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问题,相关部门应对其在羁押和服刑期间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以恢复其正常的心理状态,减少其再犯的可能性。

运用法律手段预防和遏制暴力犯罪,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环节。暴力犯罪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严重犯罪,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团结重视,有效地遏制和预防暴力犯罪。

猜你喜欢
挫折暴力犯罪
反性别暴力
环球时报(2022-03-09)2022-03-09 22:44:18
“暴力”女
挫折使我更坚强
Televisions
暴力云与送子鹳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生活需要挫折
学习月刊(2015年17期)2015-07-09 05:40:30
向暴力宣战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