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2020-11-30 20:23:41金立昕
国防 2020年4期
关键词:军委叶剑英中共中央

金立昕

内容提要: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叶剑英身兼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和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统筹开展中央的后方工作,精心组织作战、通信、情报等各项参谋业务,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同时,在统一战线、外交工作和土地改革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保障中共中央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3月~1948年3月,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身兼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和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的叶剑英,率领中央和军委的大部分机关及人员,驻扎山西临县三交地区,统筹开展中央的后方工作。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叶剑英深谋远虑,知彼知己,运筹帷幄,襄赞军机,领导中央后委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

一、精心调配力量,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提供精干的参谋业务班子和可靠的通信保障

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军向陕甘宁边区发起进攻。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则沟举行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和一部分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叶剑英、杨尚昆留在晋西北。此时,随叶剑英等陆续撤退到临县的中央、军委机关,部门和人员众多,除军委作战部所属军委一、二、三局外,还有军委总卫生部、中央办公厅、城工部、中情部、中央妇委、工委和交际处、外事组等单位,加在一起有3000多人。叶剑英和其他领导人一起,当即着手对各机关进行调整和整顿,很快就理顺了组织关系,统一了领导,迅速将各项业务工作开展起来①参见《叶剑英传》,378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4月11日,中共中央通知决定:现在晋西北的中央工作机构应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回到陕北,一部分去太行,一部分暂留原地不动。中央及军委大部工作机构暂留晋西北,组织后方委员会,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李维汉、邓颖超为委员,统筹后方工作。这是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最初的由来与使命。

当时,中央军委作战部辖一局(作战)、二局(情报)、三局(通信),是我军最高统帅部遂行作战指挥任务的核心办事机关和参谋业务部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叶剑英主持下,军委作战部代部长李涛、副部长王诤,立即将军委作战部干部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组成精干的工作班子,返回陕北,编入由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治委员、叶子龙任参谋长的中央支队,跟随中共中央行动。一部分为军委一局、三局干部带领的一个通信科,随中央工委进驻河北,担负中央工委首长的参谋工作和通信保障工作。还有一部分为军委作战部的基本部分,由李涛、王诤带领,驻晋西北临县地区中央后委所在地,坚持军委、总部的日常参谋业务工作,为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全军作战服务①参见刘庆方:《开国上将李涛》,210页,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

在国民党军大举进攻的严峻形势下,保证在陕北山沟里与敌周旋的中共中央与各方通信联络时刻畅通,是所有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叶剑英主持下,一方面,采取措施健全原有的全军战略通信网(总台在毛泽东身边,即中央军委总台),使中央军委总台能够直接联络各战略区、野战军和直属野战兵团12家;另一方面,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在中央后委、中央工委驻地各组建了一个固定通信中心,并迅速沟通了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络。这样,前轻后重、梯次配置,形成一个以随毛泽东行动的中央军委总台为龙头、以后委总台为枢纽、以后委和工委两个固定通信中心为依托的全军战略通信网络。其中,后委总台不仅为中央军委指挥全军作战承担了沟通上下联络和转发电报的繁重任务,还承担了中共中央同各中央局和地下党组织电台的通信联络工作,并负责收发新闻。移动中的中央军委总台与各战略区、野战军(兵团)能直接通联时就直接通联,不能直接通联时就经后委总台(亦可经工委总台)转报。

叶剑英主持中央后委所采取的上述措施,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这一特殊时期发挥出了关键而又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的一大队作战组、二大队、三大队,是个小型的参谋业务班子,在叶剑英领导下工作多年,对党中央、毛主席无比忠诚,人人都是能文能武、经验丰富的业务尖子。他们随身携带记载着敌我军情况的卡片资料、军用地图和电台设备,一到驻地即展开工作,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克服重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全国各战场作战指挥的通信保障任务。

其二,叶剑英指导军委作战部,不仅为陕北前方派去了精干的参谋人员,配备性能最好的器材,加强各种技术保障措施,还采取“前轻后重、梯次配置,机动与固定相结合、直通与转信相结合”的配置方式与组织形式,使全军战略通信网络一直处于健全的、正常运作的状态,从而保证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不间断地对全军实施战略指挥。据统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年内,共计组织指挥了47次重要战役。王震后来说,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敌如神,指挥若定,中央后委起了重要作用②参见《杨尚昆回忆录》,24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同时,叶剑英多次同各战略区联系,为陕北战场征召、训练新战士。如1947年6~7月间,他与晋绥、晋察冀解放区联系,征召了一个团的新战士,配足了最好的武器和装具,经过短期训练,开往陕北,为党中央、毛主席身边的警卫部队补入了新力量。

毛泽东后来对此评价: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③参见《胡乔木回忆毛泽东》,4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这句话,体现出他对随行参谋工作班子和通信保障工作的高度赞赏,也包括了对中央后委工作的充分肯定。

二、加强情报工作,为转战陕北中的中共中央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保障

叶剑英在领导中央后委期间,十分重视情报侦察工作,指出情报是指挥员定下作战决心的重要依据;强调中央后委要充分利用电台集中和驻地固定的有利条件,为中央做好情报工作,便于中央及时作出决策。

叶剑英刚到三交镇时,情侦工作遇到重重困难:没有电源、技术力量分散、部分机器坚壁在陕北、敌台更换密码,诸如此类。他遂与杨尚昆同军委作战部的李涛、王诤、戴镜元等负责人一起,集思广益,采取应急措施。挑选了一部分有战斗经验的同志重返陕北,在敌人眼皮下取回坚壁起来的器材,改造废旧的马达,自力更生地解决了电源问题①参见《杨尚昆回忆录》,24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经过半个月奋战,终于建起了8个负责电讯侦察的电台,并陆续投入使用。

在此期间,在叶剑英主持下,军委作战部李涛代部长在后委驻地部署了军委二局,以加强对国民党军整编第一军(董钊部)、整编第二十九军(刘戡部)的监控。每当发现敌军加紧搜索追击、逼近中央支队时,李涛都立即报告叶剑英,以特急电向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发送报告,有时对中央支队的转移地点、路线提出建议,为保卫党中央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5月18日,叶剑英专门听取军委二局局长戴镜元的汇报,并作出明确指示:情报侦察工作的方针,应以抓战略侦察为主。要加强对国民党中央重要的军事部门、特务系统和各大战区的侦察,注意搜集战略性的情报。情报部门随即据此作出部署。6月5日,叶剑英又指示戴镜元,通知各大区野战军的情报分支机构,要把所得的情报,每三五天向总部汇报一次,以便总部全面加以综合整编,上报中央和军委。全军性的战时情报网就此形成。有些重要的军事情报,叶剑英以自己的名义直接电告中央。如6月12日,他向正在陕北靖边县天赐湾驻扎的中共中央报告,追击中央机关的国民党军整编第一军,已到巡检司、马家台一带,中央机关西去如受阻,建议往杨桥畔之东南、青阳岔以北之线东向小理河。中央机关随后重返小河村一带,并在此驻扎一个半月,举行了著名的“小河会议”。6月22日,他又两次致电中央,报告国民党在沈阳、长春的军队准备增援四平街国民党守军的计划②参见《叶剑英年谱》,47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中央后委的情报工作,不仅让中央和军委“耳聪目明”,指挥得当,而且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各战略区的作战行动。1947年6月以后,解放战争开始由内线转向外线,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为配合这一战略性行动,叶剑英、杨尚昆要求后委侦察电台集中70%以上的力量,搜集各路的敌情变化。至8月底,情报部门连续通报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当面之国民党军的番号、序列、指挥关系、部署、作战行动、指挥官变动及实力等情况的电报达155份之多。这些情报来源,首要是军委二局截获破译的电报;其次是侦察谍报人员获取的信息和资料;还有一些是各野战军提供的俘虏口供。这些极有价值的情报,均由军委作战部综合整理后,以“军后参”(在临县三交镇的军委后方参谋机关发电时的代称)名义密电发出,使中央、军委和我军各路指挥员在明了敌情我情的情况下,及时定下决心,正确选择战机和作战方向,保证了战役的胜利。此外,人民解放军在西北、华东、华北和东北等各个战场的重要作战,情报部门也都及时提供了可靠的情报,受到军委首长和各战区指挥员的赞扬。

这一时期,各战略区有关作战情况的总结,大部分先报送到后委,再由后委整理,经叶剑英亲自审定,上报给转战陕北中的中央、军委首长参阅,或介绍给各战略区。这些文件和资料,对人民解放军总部、各野战军、各兵团的作战指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毛泽东作为指挥解放战争全局的统帅,经常依据军委作战部呈报的战绩统计等材料,分析判断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及其变化,作定量计算,从微观变化中得出宏观的结论,预测战局的转折和整个战争的进程。1947年7月21日,在“小河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用5年来解决的设想,就参考了由军委作战部起草的《一年来自卫战绩总结》中的敌我兵力分析数据。

周恩来在评价这一时期的情报工作时说:“在陕北战场上,天天有得用的情报,使我们对敌情了解得很清楚。”邓小平1975年接见当年的军委二局局长戴镜元时说:“我们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情报工作做得好,对敌人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王震回忆说:“那时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打圈圈,彭老总带我们在前边打仗,剑英同志在山西三交的窑洞里,默默无闻地担负着中央后委工作。不只是管后方保障,更多的是做参谋部工作。每天,我们军队的行动,敌人兵团的行动,双方态势的变化,都得及时掌握,并向统帅部通报。那时,后委实际就是军委的参谋部,中央的‘耳目’,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①《叶剑英传》,380~382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中央后委时期我军情报工作的出色表现,为党中央、毛主席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情报战线全体同志努力奋斗、忘我工作的结果,也是与叶剑英卓有成效的统筹组织和具体指导分不开的。

三、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完成多项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后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形势的发展,促使毛泽东除继续指挥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外,开始进一步筹划有关夺取全国政权、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作为中央后委书记的叶剑英,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在统一战线、外交工作和土地改革等领域投入大量精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指导各地地下党工作

当时,李维汉任副部长的中央城工部归属中央后委领导,其主要负责对全国各地的地下党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统筹和联络。1947年4月29日,中央在给各中央局、分局、区党委的指示中说,城工部自去年底改组以后,其任务已定为:在中央规定的方针下,研讨与经营蒋管区的一切工作,并训练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干部。现在除各解放区的中央局下设城工部外,各解放区的区党委,如周围有蒋管区可进行工作的也得设城工部。5月5日,中央发出关于蒋管区工作的指示,提出:要保护中国共产党及民主进步力量,以继续加紧开展人民运动;要坚持放手动员群众进行反美反蒋的方针,将公开合法的斗争与隐蔽的斗争结合起来;蒋管区城市工作,一切要从长期存在打算,以推动群众斗争,开展统一战线,如此,方能“配合解放区胜利,推动全国新高潮的到来”。

叶剑英、李维汉组织城工部人员认真学习中央的指示精神,并结合各地的情况具体贯彻落实。1947年5~6月,叶剑英、李维汉和城工部人员一起,对蒋管区的农村武装斗争、统战工作、党的组织、城市斗争等问题研讨出一个提纲,报中共中央批准后,发给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和上海分局参考。同时,抽调了20名经过学习及土改斗争锻炼的得力干部,从7月起陆续派往蒋管区,加强对蒋管区斗争的领导。

这期间,叶剑英、李维汉多次根据中央的指示,致电香港分局方方、林平和上海分局的刘晓、刘长胜,就组织机构、游击战争、爱国民主运动等问题提出重要意见,有力地指导了党在蒋管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改组成立中央外事机构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叶剑英将原军委外事组改组为中央外事组。1947年5月11日,他就外事组的改组和工作开展情况向中央作了报告。报告中说:外事组包括京(南京)、平(北平)、渝(重庆)三地外事人员,已于5月1日改组,主任由叶剑英兼任,副主任王炳南。现有工作人员20余人,分为3个处:编译处由徐大年负责,研究处由柯柏年负责,新闻处由董越千负责。各部门已于5月10日开展工作。叶剑英在报告中还谈到各处的工作计划:编译处主要翻译毛泽东文选,编译有关介绍土地改革和解放区文化的材料;研究处主要研究国际形势、党的外交政策,编写有关参考资料;新闻处主要编发和油印新闻材料。

叶剑英领导开展的这些工作,不仅有力加强了党的宣传工作以及有关国际问题研究工作,而且为新中国外交工作准备了组织和干部基础。当年参加中央外事组工作的凌青回忆说:“1947年4月在山西临县成立了中共中央外事组,为中央八大单位之一,叶剑英同志兼任外事组主任。我在研究处一科任科长,研究美国情况,编辑过一本《美国手册》。那时我们不光坐机关,还下乡参加土改。这样一直到全国解放,我们便参加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机关。”①《叶剑英传》,383~384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三)参与领导土地改革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土地改革工作愈发重要。1947年7月,叶剑英出席中央工委在河北省建屏县(今平山县一部分)西柏坡村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他在会议报告中,就蒋管区的城市工作和军事上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加强武工队的组织、战地俘虏工作、农村建设和消灭地主武装等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并提出了具体措施。11月,他西渡黄河,前往陕西米脂县杨家沟参加中央会议,即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会议分为政治、军事、土地改革3个小组,讨论研究当前形势和党的政策。叶剑英担任土地改革小组副组长,同组长任弼时一起主持土地改革问题的讨论。

为解决中央后委所在地临县在土改中出现的问题,1948年2月,经中共中央同意,叶剑英在三交镇主持召开纠正临县土改偏向会议。会后,他指导土改工作团和临县县委、各区区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十二月会议”精神,纠正过去出现的“左”的偏差,妥善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使临县各项工作逐渐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叶剑英在中央后委时期参与领导和主持组织的这些活动,忠实地履行了职责,贯彻了中共中央的决策意图,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各项工作,为加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军委叶剑英中共中央
Lower bound on the spread of valley splitting in Si/SiGe quantum wells induced by atomic rearrangement at the interface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当代陕西(2021年21期)2022-01-19 01:59:40
叶剑英的港澳情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46
重庆谈判期间的军委通讯工作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叶剑英(上)
连环画报(2017年1期)2017-07-13 15:47:53
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历史意义
军事历史(2001年6期)2001-08-21 06:50:32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
军事历史(2000年5期)2000-08-21 05:38:10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
军事历史(1997年3期)1997-01-18 00:03:02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