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好到事业 一双巧手挑出非遗之花

2020-11-30 14:41杭丽滨
非遗传承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挑花宝山十字

杭丽滨

宝山罗泾十字挑花是上海宝山一张重要的名片,也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已经渐渐走出罗泾的田间地头,走上许多重要的殿堂、展会、媒体,收获掌声,收获无数惊艳的目光。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长发姑娘,她叫郑晓蓉,是罗泾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宝山十字挑花项目的负责人,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她堆满布料、原材料的办公室里,在此起彼伏的电话声中,她讲述了自己和罗泾十字挑花的缘分。

一、人生的每一次转身都是为了面向未来

晓蓉最初成长在上海原南市区老城厢,虽然从未来过宝山,但她的父亲是宝钢的高级经济师,所以说到自己家后来搬迁至宝山吴淞,她又成为罗泾媳妇,之后到罗泾工作,不能不说是冥冥中的缘分。

晓蓉的童年时代,很多时间都在游泳池度过,上学第一天她就被选拔到市里的游泳班,后来在上海市游泳队待了六七年,是国家三级运动员。那一汪碧水,陪伴了她十年,直到高中二年级她才因为身体原因退出。晓蓉说,这段经历给了她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意志力。如果没有这些,她可能无法胜任今天事务中心繁重的工作。

高中毕业,晓蓉走上工作岗位。性格要强的她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每一份工作她都能如鱼得水,并有所收获。最初在当时的路政局做出纳,单位将她送至珠海培训,学习会计管理,取得大专学历。接着去某消防器材企业做项目管理。2003 年,晓蓉怀孕需要买防辐射服,她逛到了淮海路的一些商家,里面的衣服价格之高令她望而却步,于是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她通过各种资料,在无锡找到合作的厂家,问母亲借了2500 元钱,采购面料,看好款式,和母亲一起做孕妇装,由此踏上了创业之路。甚至在坐月子的时候也没有放下手边的工作。最早晓蓉借助的平台是易贝易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深圳、北京、济南、上海多地都有自己的实体店。但是随着平台的变化和自己生活的变迁,坚持了六年以后,她无法继续这份事业。饶是如此,还是赚得盆满钵满。待妥善安排完员工和资产后,晓蓉进入电信行业做电子商务,先后做客户沟通和市场开拓等工作。丰富的工作经验给了晓蓉白手起家的勇气,广阔的视野,强大的开拓、规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项目管理经验,这些仿佛都是为晓蓉从事十字挑花的推广打下强大的基础。就像她自己所说,人生的每一次转身都是为了面向未来。而这个未来不仅是她个人的未来,更是罗泾十字挑花的未来。

二、一入挑花门,再无回头路

晓蓉和十字挑花的缘分,是因为她嫁了一个宽厚善良的罗泾人,真的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在生第二个孩子后,她到罗泾的婆家坐月子。从小心灵手巧的她会打毛衣、贴钻石画、做中国结,休产假的时候,这些都是她打发时光的娱乐。某天,她邻居的阿婆,一位罗泾十字挑花队成员向她请教中国结的做法,她教会了阿婆盘长结。2016 年9 月,十字挑花队要做100个带浆草结的香囊,这比盘长结更复杂,阿婆和伙伴们都束手无策,突然想起这个巧媳妇,和罗泾十字挑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商量后,请她帮忙教授,给老阿姨们上了四节课。在上课时,罗泾十字挑花就吸引了她。当时,她并不清楚那段日后让她倒背如流的十字挑花的历史:这是上海宝山罗泾镇传统的民间艺术,于2007年入选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少已经流传三百余年。她只是单纯地觉得针法好看,纹样好看,就自己开始摸索挑制技艺,尝试着做。这个时候,晓蓉对于十字挑花的直观感受是和十字绣艺比较相似,她对于技艺的理解来源于两句话,一句是邻居阿婆说:“我们十字挑花的背面是要一顺的。”另一句是她婆婆告诉她的:“十字挑花的花样要铺出去然后再收回来。”至于如何做到这些,完全靠她自己摸索,上网百度,去图书馆借书,饶是如此,在2016年11 月的第四届银针绣古韵百姓十字挑花技艺大赛上,她拿了个二等奖,这不能不说是天赋。在那次比赛上,她碰到了评委杨海燕,后来成为她的同事和另一位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看着坐在前排,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海燕,心想,原来也是有年轻人在做十字挑花的,若干年后我应该也能达到海燕的水平。颁奖时,作为唯一的年轻获奖者,罗泾文化中心的陈小琴主任对她说:“你好年轻啊!欢迎你加入罗泾十字挑花班。”这些都在她心里播下了种子。比赛后,尽管作品已经上交,她还是拿着照片虚心向前辈们求教自己作品的不足。阿婆们告诉她,背后的线头太多。这时候,她才真正开始理解十字挑花具有独特的工艺特点,要求在布的表面,按照布的纹理一针一针地挑,先一顺边挑好,再回针,形成十字,回针一定要原路返回,回到起针的位置。而背面的针脚均匀,都是一顺的,沿经线或纬线平行,不能交错。挑的针脚也就是布眼要对齐,否则图案会变形。而扯线松紧要适度,如果太紧,布会皱,太松,十字容易变形。她自己买布,并正式参加罗泾十字挑花社团,接各种任务,在不断探索中,陡然发现这是一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但她隐隐有些遗憾:这么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的人似乎并不多。

2017 年3 月,在“因你而美”顾村公园情景时装秀活动中,晓蓉大放光彩。当时规定在高定服装上挑许多樱花,时间紧,任务重,困难极大。因为这次挑花的底布不是原有的土布,而是丝织物,而且设计师要求所有的樱花大小一致。这对于以土布为底,不在布上打样的十字挑花工艺来说,挑战巨大。这时候,晓蓉利用自己以前做服装和绣花的经验,以拓印的方式把花和针脚固定下来,把纸贴在纱的后面,根据纸样来挑。晓蓉两天睡了3 个小时,3 天挑了70 多朵,在这次活动中挑了大梁。

同年,在第五届银针绣古韵百姓十字挑花技艺大赛上,她拿了一等奖。2018 年,晋升成为十字挑花高级技 师……

至此,晓蓉虽然不是专职的十字挑花人,但她已经在十字挑花专业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再次转身,用生命在工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8 年3 月,SMG 融媒体《摄界》栏目要做罗泾十字挑花的专访。这次专访有室外和室内两次拍摄,晓蓉凭借协调各类事务,操刀各类文案的能力脱颖而出。分管的领导说,如果以后有涉及项目内容、项目申请、规划等任务,可能需要她来协助。

2018 年5 月,晓蓉正式调入罗泾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从事宝山十字挑花推广工作。

在此之前,她不是没有犹豫过,上一份工作已经驾轻就熟,收入稳定丰厚,工作又在市中心,领导同事都真挚挽留,在罗泾土生土长的婆婆也心疼地说:“这个活儿业余做做可以,成天上班就挑花,当个工作,太辛苦了!”晓蓉父亲早逝,凭着双手给自己和家人一个好的生活,是她重要的人生目标。到这里来工作,很显然,待遇有较大落差。但是,她想人生总是需要一点改变,于是,她义无反顾地来了。

尽管对这份工作的辛苦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到了工作现场,忙碌与压力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人手不足,所有的事情都要从零开始,不仅自己要挑花,更多的是要成为项目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申请项目,参加展会,申报材料,样样都要自己来。寒来暑往,她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一早出门,拎着大包小包,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路上,奔波在展馆,深夜才能回家。白天做项目,晚上挑花,睡眠时间不足五小时几乎已经成为她的生活常态。甚至在2019 年年初的车祸之后,她也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用同事海燕的话来说,她是用生命在工作。

非同寻常的努力,换来了非同寻常的结果。2018 年,宝山罗泾十字挑花参加了包括上海设计周、国际民间艺术节、大上海长三角非遗展、第四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等较有影响力的活动近30 项,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等重要媒体也纷纷报道。晓蓉一直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罗泾十字挑花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为此,在许多展会上,她和工作人员身着旗袍,戴上十字挑花的饰品,而她头戴的罗泾十字挑花的兜头巾,在第十届国际民间艺术节上被国际民间艺术组织荣誉副主席伊廷先生称为中国式简爱帽。除了传统的系身、衣物、杯垫,她还尝试开发一些新的伴手礼,如钱包、笔袋、书签等。她希望罗泾十字挑花在展会上有食品摊位那样的人气。晓蓉是一个很有创新精神的人,但在十字挑花的创新上,她却很小心。她说有一点她很焦虑,就是除了特定的土布,她还没有发现更多的新材料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罗泾十字挑花的工艺,在她看来,如果改变了十字挑花的传统工艺特点,对于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是一种伤害。在她看来,罗泾十字挑花的技艺必须坚守。除了工艺,更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长年累月寂寞的辛苦并没有太多的人能够坚守,除了等待,她别无他法。

晓蓉说,她一直希望能泡一壶茶,点一炉香,安安静静地,心无旁骛地挑花,但这注定只能是奢望。在工作的转型中,比起自我基于兴趣的挑花,管理和推广已经成为主体。问起从事这项工作的感受,晓蓉不假思索地说了一个“累”字,除了客观上的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等原因,更多的是因为非遗的传承没有止境,也无法用客观的量化标准来衡量。于是,一个“好”字,对于责任心很强的晓蓉来说,就特别难写。但她反复强调,罗泾十字挑花是她的事业,没有哪种事业是可以不经过奋斗就会成功的。所以,得失之间,她有自己的权衡,十字挑花的工作所积淀的一切是她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它会随着岁月的积淀变得更为丰厚。十字挑花已经让她深深地觉得这是一份未来的事业,而不是职业,事业和职业的区别是,事业中充满了自己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为自己耕耘。她的这份事业和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生会因为发现美好的事物而不同,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特别需要有毅力,甘于寂寞地去发现美,挖掘美。

猜你喜欢
挑花宝山十字
巫溪挑花的艺术特征及应用分析
张竹君与中国赤十字会
黑太阳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十字棋
“十”字交朋友
巧用十字相乘法解题
挑花看“妹”
渔歌子
走进寡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