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宜昌市民宗委
2017 年以来,湖北省宜昌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根本途径,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培训全覆盖。以学习中办发〔2018〕65 号和鄂办发〔2019〕9 号文件为重点,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干部教育”三纳入、“专班宣讲、系统会议、座谈培训”三同步,实现了对党员干部等重点人员的培训教育“全覆盖”。
宣传全范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拓展民族团结宣传平台,实现了“电台、电视台、报纸”三入驻和“微信公众号、部门网站、市民e 家”三上线,建立了民族团结宣传全媒体、多平台、广渠道的立体格局,形成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活动全领域。针对不同社会群体,以特色活动为抓手,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活动,近年来,通过课堂教学、知识竞赛、升国旗仪式、主题党日、学习十九大、开展政策法规教育等形式,开展了“民族团结手拉手、粽香浓浓心连心”“各族儿童庆六一”“端午共话爱国情、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进家庭”等系列活动,打造了一批“中华民族一家亲”活动平台,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提升服务效能。推进宜昌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各县市区分中心、重点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站(窗口)三级服务平台的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互联网+ 放管服”改革,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和“窗口化服务”。
按照“一格一员”的原则,强化网格员的走访、调查、慰问职责,定期对网格内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走访,做到平时有人访、信息有人报、困难有人帮。扎实开展“互联网+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流程、缩短办事时限,减少各项证明,让数据多跑路,让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少跑路。近3 年,每年全市高考优录审核3000 人以上,中考优录审核500 人以上,实现了零差错、零投诉。
解决民生难题。以社区为平台,从日常环节入手,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
少数民族群众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民族优惠政策有效落实,少数民族人员定期享受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上岗就业、免费体检等方面的服务。先后帮助解决了回族群众子女入学、门店租赁、大病救助、维吾尔族群众车祸受伤帮扶等一些具体问题,少数民族群众上学、就医、创业等实际困难得到有效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较好地融入到所在社区,培育了环城北路社区、汉宜社区等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小区”。
深化精细管理。推进“互联网+民族宗教政务服务”工作,开通在线服务功能。通过网络平台,掌握了全市47.2 万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15 名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和147 家清真“三食”网点的信息情况。
目前,网络服务已覆盖到小区、楼栋和家庭,做到基本信息全掌握。宜昌市成为“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创新“双语”培训。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将主要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开展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提升到“对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汉语培训,对重点行业、窗口单位、基层街道社区干部开展简单少数民族语言培训”,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双语培训”,开发全省首套“双语”微课堂电子教程和“双语微视频”教学。全市共设立3个固定教学培训服务点和5 个临时培训服务点。2个培训点被表彰为全省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宜昌经验”得到省委有关领导的多次批示肯定。
拓宽活动载体。坚持“民族地区全范围、散居地区有重点”的思路,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载体,探索创建工作经验。
五峰、长阳自治县坚持高标准、创特色,“八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合力共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潘家湾土家族乡全面启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工作;三峡机场和宜昌火车东站探索开展“宣传平台+服务机构+服务手册+文化景观”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重点服务窗口”模式。
秭归县九畹溪镇中心学校和西陵区常刘路小学开展“民族文化+传统体育+团结教育”创建活动,打造了散居地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的范例;三峡大学创建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联谊共处+各民族学生结对共建”活动,探索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远安县民族团结进医院、伍家岗区民族团结进学校、枝江市民族团结示范经营户、猇亭区民族团结代表“汉族郭大爷”等一批新的示范正培育形成。
打造特色品牌。坚持重心下移,以基层单位为主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特色品牌。
西陵区环城北路社区开展以“网格服务暖人心、民族团结一家亲”为核心的系列创建活动,凸显民族团结文化基因,被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和省民宗委确定为“民族团结文化示范社区”创建试点单位。
猇亭区欧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以“少数民族就业基地、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示范企业、扶贫助学责任企业”为核心的创建活动,树立企业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拓荒”精神,成为宜昌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先锋。
五峰自治县腰牌村坚持村委主导和群众参与相结合,通过“特色产业+特色民居+民族文化活动+民生工程”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了民族贫困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五峰自治县幸福小学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校园文化和学校亮丽工程建设、师德教育和品行教育、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学校社团活动”四个有机结合,成为民族地区“硬件创一流、教学有特色,活动有亮点”的示范学校。
培育典型示范。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活动成效,培育典型示范,近年来成功争创4 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2 个“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2019 年,宜昌市1 集体2 个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
强化统筹协调。宜昌市委、市政府统筹全市各级各部门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力度,出台《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十三五”时期全市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意见》,细化市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将有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统战工作目标考核,带动各县市区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上共同参与、齐抓共建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强化监督保障。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对民族工作定期开展督查,对市直部门、公共场所、市内高校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定期开展专题调研、检查和视察,有力促进了各项民族政策法规在我市贯彻落实,提升了各级各部门对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
强化协作共建。建立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合作管理机制,签订双向合作协议,制定双向管理措施,做到无缝对接。加强新疆工作站的建设管理,提高新疆工作站工作水平。
健全风险联动化解机制,构建市直相关部门及区、街道、社区治安维稳防控体系,确保管理“无死角”“无真空”,维护了全市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