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建业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校)
许光达,1908年11月19日出生在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现黄兴镇光达社区)。许光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大将,首位装甲兵司令员,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曾经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是中国当代36位军事家之一。很多人来到许光达故居后,会发现这里有一座“让衔”碑,讲述了许光达“让衔”的故事。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当许光达得知中央将授予他大将军衔时,不仅没有喜悦之情,反而愁容满面、深感不安。反复思考后,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申请降衔。
起先,他当面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贺龙提出降衔申请。贺龙说:“你是黄埔五期的老资格,还有苏联红军的经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好几次差点掉脑壳,评你为大将是组织上考虑的事,你服从就是了。”在几次面请降衔无果后,许光达向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各位副主席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降衔申请书》:
军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
授我以大将衔的消息,我已获悉。这些天,此事小槌似的不停在敲击心鼓,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大将衔),心安神静吗?此次,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功绩授勋,回顾自身历史,1925年参加革命,战绩平平。1932—1937年,在苏联疗伤、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而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蒋匪军数次血腥的大“围剿”,三个方面军被迫作战转移。战友们在敌军层层包围下,艰苦奋战,吃树皮草根,献出鲜血生命。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房间吃(喝)牛奶、(吃)面包。自苏联返回后,有几年是在后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
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与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著:湘鄂赣竖旗,南泥湾垦荒;南下北返,威震敌胆;进军新疆,战果辉煌……
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许光达
1955年9月10日
毛泽东看完许光达的《降衔申请书》后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并且高度称赞:“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对于许光达的降衔请求,党中央、中央军委始终没有同意,最终仍授他大将军衔。但是,许光达内心无法安宁,主动要求降一级自己的工资。这样一来,10位开国大将中,有9位拿的是四级薪金,只有许光达一人拿的是五级薪金。
促成许光达“让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感恩之心使然、榜样力量的激励、大局情怀的驱动。
感恩之心使然。他首先想到是他的战友。他对妻子邹靖华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多少和我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如段德昌、周逸群、柳克明(直荀)等以及那些更多叫不出姓名的战士,先我而去。我的这顶‘乌纱帽’就是建立在他们流血牺牲之上的,我这个幸存者今天已经得到很高的荣誉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因此,他深感大将肩章上那4颗星的沉重,惶惶难安。
榜样力量的激励。许光达从记事起就听后来成为他岳父的老师邹希鲁讲黄兴的故事,可以说,黄兴的谦让精神对许光达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光达还师从徐特立,其“身教重于言教”的人格魅力对他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在延安时,许光达深受毛泽东的思想熏陶,先国后家、不计较个人得失成为其行为准则。正是这么多榜样的示范,才使得许光达的思想不断走向成熟,做出了主动“让衔”的举动。
大局情怀的驱动。许光达有黄埔军校和留学苏联的背景,有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经历,还有千里寻党、一心向党的忠诚,更有保卫毛泽东、保卫党中央的卓越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受命组建装甲兵,让年轻的装甲兵部队充满活力并入朝参战,打出了军威,展现了国威。因此,无论从历史功绩还是现实考量,许光达获授大将军衔当之无愧。他的几番“让衔”,彰显了共产党人顾全大局的人格魅力。
回顾许光达的一生,他知足感恩、大公无私、顾全大局、淡泊名利。他的“让衔”,他的精神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看淡荣誉才能事业在心。荣誉是社会对人的劳动和贡献的一种认可、一种鼓励,但如果费尽心思去争去抢,那么荣誉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许光达深知荣誉背后的分量,他也非常清楚,工作的成效、群众的认可远远胜过表面上的头衔。许光达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把荣誉看淡了,我们才能心静,才能有为,才能赢得百姓的好口碑。
看轻利益才能大局在胸。在许光达生平业绩陈列室陈展着一封许光达的亲笔信。这封信的背后有着许光达在苏联留学时的一段经历。1935年,许光达受苏联司令长官和党组织的委派,前往新疆调停军阀盛世才和马仲英之间的矛盾。调停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后,马仲英为了感谢许光达的帮助,特地给他送来黄金357.1格兰姆(俄制,约合350多克)作为回苏联的路费,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许光达见拒绝不了,将黄金全部交给中国救济会,用于帮助前线将士。对于此事,许光达始终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一直到2006年底,许光达之子许延滨将军到俄罗斯查找父亲在苏联时期的资料,无意间发现了这张字据,才使得尘封多年的事迹得以昭示人间。正是由于许光达时时处处将自己的利益看得很轻,才能胸怀大局意识,进而才有了淡泊名利的“让衔”故事。
看清自己才能责任在肩。当许光达申请降衔无果,仍然被授予大将军衔后,他深深体会到身上的压力和责任。而正是这种压力和责任,让他变得更加担当,更加清正廉洁。反观当下,一些党员干部做事浮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与许光达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群众。党员干部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要增强信仰力量,又要增强道德力量,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名利观,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惑,让“让衔”的精神品质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