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祖舜与《守城要览》

2020-11-30 09:58陈翠莹
孙子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火器敌人

陈翠莹

一、宋祖舜与《守城要览》的成书

宋祖舜,字淑哲,号鹿游,山东东平人。据光绪《东平州志》记载,宋祖舜祖上在明代从建业移居东平,“八世而产公,生而岐嶷,为诸生冠其侪辈”[1]。万历四十四年(1616),宋祖舜在殿试中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除户部云南司主事。

天启年间,宋祖舜出任淮安知府,重修学宫,筑堤通渠,政绩良多。宋祖舜非常重视地方史书的编修,在淮安任职期间,他主持编纂了《淮安府志》,以旧志为基础,并广泛补充新内容,博采众长,力求完备。因府志内容过于庞杂,宋祖舜与时任淮安同知的方尚祖共同努力,最终完成了《淮安府志》的撰修。天启四年(1624),白莲教众到达淮海地区,“贼平兵汰而余寇未尽,知府宋祖舜以狱库重大,防守单弱,乃挑选骁骑百七十五员,名统以千总,专隶本府操防,名曰‘哨营’”[2]。宋祖舜为淮安地区的经济、文化、治安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崇祯初年,宋祖舜在西凉任参政,适逢当地兵变,乱兵分钱粮,杀参将,并围抚院于兰州,城门昼闭,形势危急。宋祖舜分析利弊,认为坚持拒开城门会使事情更加严重,可先让乱兵入城,然后将其解散,遂“遣材官驰檄往谕大义,使自首以开生路,戒门者不得闭。乱兵果至凉,伏阶下泣诉。祖舜曰:‘尔杀将、分金、围城,罪不可赦,但乱首王进表兄弟已被诛兰州城下,汝曹胁从耳,所分银仍还之官,死可逭也’”[3]。众人听从,纷纷上交火器,还金五千,河西遂得以安定。

崇祯八年(1635),宋祖舜任郧阳巡抚,管理郧阳军务。在此期间,郧阳前巡抚卢象升在湖北追击农民起义军,遣使见湖广巡抚王梦尹、郧阳巡抚宋祖舜,曰:“贼疲矣,东西邀击,前阻汉江,可一战歼也。”[4]但是王、宋两人未能御敌,农民军自汉江入郧阳,郧阳多地失守。《国榷》载:“甲戌,抚治郧阳右佥都御史宋祖舜削籍,祖舜轻寇,追之失利,亡其符印。”[5]崇祯十二年(1639),宋祖舜卒于家中,葬于棘梁山(今属山东东平)。

光绪《东平州志》中有前人为宋祖舜所作的一篇传记,其中言:“以宋中丞之才,当明季多难之日,仅以小试于边,方曾未大用,再用抚治又未竟其施,谓之何哉?”[6]认为宋祖舜很有才能,但未能完全施展。

宋祖舜一生曾在多地任职,长期在陕西、山西一带戍边,多次参加战斗,晓畅军事。在担任郧阳抚治期间,宋祖舜总结自己的实战经验,参考先臣吕坤的《救命书》以及其他前人著作,仔细考证,去其杂芜,取其精华,并杂糅进自己的观点,最终写成《守城要览》一书,是明代重要的守城理论著作。

二、《守城要览》的军事思想

《守城要览》共四卷,九十四章,两万三千余字,论述了古代守城作战的基本理论,是研究明末城邑防守状况的重要书籍。宋祖舜将其实践经验与当时形势相结合,重视城池防御设施的建设和兵器的使用,强调以战为守,积极备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较高价值的城邑防守理论。《守城要览》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

(一)多层次的城防体系建设

城防建设历来是守城作战的关键内容,《守城要览》对城防设施的布局、规模以及建造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郡邑士民之有城,如龙之有渊,虎之有山,作威托命,全恃乎此,守令官当以修城为第一义。”(《守城要览》卷一)城墙以外有护城河,凿池要深广,池宽须两三丈,深约两丈,无水即坑,有水即池,无水或水浅时可在池内放置铁蒺藜、鹿角枪等物,以阻隔敌人。城墙高约五丈,下宽两丈五六尺,上宽一丈二三尺,上接女墙。女墙须用砖,高约五尺,可预先制作木女墙,若女墙被破坏,可用木女墙代替。如果城墙低矮,可以补实女墙,并于墙上再筑女墙,城墙里侧填土,以有立脚之地。城外有瓮城,不拘方圆,高厚与城墙相等,城上开暗门,便于暗中发兵,若瓮城被攻破,城上之人可将火炬掷于瓮城内,以烟火逼退敌人。城墙外筑羊马墙,距离城墙不超过二丈,墙上凿有铳眼,以便使用火器。墙外有马面、弩台,“凡城外出拐墙,两面者为马面,三面者为弩台”(《守城要览》卷一),上窄下宽,连接城墙,与城墙高度相近,并在台上建屋,士兵可在屋中瞭望敌情。城角处建有团台,其形圆,下宽上窄,大小随城而定。团台内部用土填实,即为实敌台,内部悬空,留有作战空间,即为虚敌台。台上建有棚楼,可容纳士兵二十余人,内置兵器。因团台位于城角处,可兼顾两面,作用极大。护城河、羊马墙、瓮城以及城墙等构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能够有效抵御敌人进攻。

除此以外,其他一些防御设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凡城堡悬楼,体制高七尺,阔八尺,以木为之,出墙六尺”(《守城要览》卷一),并详细介绍了悬楼的十大益处。城门是城池防守的薄弱之处,敌人来袭时多用火烧,针对这种情况,宋祖舜提出“预于城上綮贴门扇处开凿一池,横长与门等,阔二尺,池口至底,以渐而杀”(《守城要览》卷一),有效避免了城门易被烧毁的缺点。城内外亦可设“转机桥”,即在城内外要道横掘壕沟,内设陷阱,平日架设横板以通往来,贼来时则用极软竹竿,敌人上桥便会翻坠。“城门内若设壕三道,虽不闭门,亦可此为守城陷贼第一法。”(《守城要览》卷一)在前人城墙防御建设的基础上,宋祖舜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城池防御体系的理论建设。

(二)分工细致,各司其职

《守城要览》在对城防设施进行详细论述的同时,也对守城官兵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凡城中以父母官为主,居中调度。”(《守城要览》卷二)城上分四面,每面守正一人、守副二人,主守者凭借威权,便宜行事,不可用优柔寡断之人。守城士兵根据其住处编次,“凡守城之法,总计城垛若干,城中百姓或军或民,人丁若干,分每垛口二名守之,仍书姓名于垛墙,每日夜轮流更换”(《守城要览》卷二)。五垛为一伍,设一垛长,五十垛为一队,设两人为垛总,往来纠察。尽管城上已有守垛之人,仍需选通晓武艺、善用兵器的士兵协助守垛之人,另设两队援兵,遇有紧急情况,可随时救援。关厢及城中巷口处设木栅门,各家轮流值守,每巷立一人为巷长,每日清查巷内居民,以防奸细,离城百步之外设一总栅,城门下亦设兵守卫,严守城门。城中立桅竿,派人值守,敌袭时可以通过竿上的旗子或灯笼传递信号。如城中不便立竿,可选善走者奔走相告,传递信息。城外关键地方设兵侦察,城门之间设巡逻兵,以防敌人突袭。城中另设士兵专管救火之事,屯粮之处更需万分谨慎,防止敌人声东击西。宋祖舜提倡士大夫学习武艺,认为人在战争面前不分贵贱,“故古者士大夫学射泽宫,所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也”(《守城要览》卷一)。《守城要览》对守城军民的职责进行了详细划分,分工细致,军民皆参与守城之事,充分体现了人事的重要性。

(三)重视守城器械的使用

兵器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守城要览》中记载了一系列守城器械的制作及使用方法,充分展现了守城兵器的重要价值。“悬帘悬户,垛口第一切要之物,无此二者,贼兵万弩齐发,城上不能存站。”(《守城要览》卷三)在垛口放置木架,“两足在内,栽于城上,一转轴匡档在外,紧贴两垛之边”(《守城要览》卷三),其上用湿毡毯或棉被覆盖,遮住垛口,此即悬帘。“以转轴作小门一扇,厚一寸,木横使,以防箭劈,外画虎头,两眼穿透如鹅卵大,可以远窥,不用木架,止用两铁管,状如环锥,尖入垛内者,更作拐头垒入垛之两傍,此名悬户。”(《守城要览》卷三)悬帘悬户作为重要的守城设备,在守城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奈何木是夜间防敌的重要工具,每夜击鼓以后,将木头置于垛墙上,“木上倒缀虎怕刺,每刺一朿,用小指大草绳,三尺长,以一头系刺朿,一头缚二三斤重石一块,将石连绳缚于木刺,垂墙头之外边”(《守城要览》卷三)。敌人进攻时既不能攀木而上,又不能越过刺木,刺木一经移动,伤敌众多,因敌无可奈何,故称“奈何木”。奈何木以下,垛口以外,放置两竹竿,垛内竿头坠石,垛外竿上铺设横木,横木上放乱石,名曰“浮篱”。敌人夜间爬梯攻城时,头触浮篱,木石俱坠,若梯放于浮篱之上,篱软难以支撑,木石下坠,守城人亦可警觉。

塞门刀车是用于城门处的一种守城器械,车身前部装有数把尖刀,士兵可在车后用马枪、三眼铳等攻击敌人。凡是隘路桥口都可用此工具,威力极大。对于七梢炮、地听、刀叉、钩镰以及各种檑木等常见兵器,《守城要览》也进行了明确记载。除以上兵器以外,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火器,包括“万人敌”、拐子铳及铁汁神车等,这些火器威力大,杀伤力强,对守城战争的胜负起着重要作用。《守城要览》提到守城胜利的五种情况,其一便是城中要具备充足的守城器械。

(四)战术灵活,因势而动

《守城要览》曰:“守无定论,以城无定势也。”(《守城要览》卷一)各城自然条件以及敌我情况不同,因此在守城作战时需要因地制宜,灵活作战。《守城要览》载:“故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非独为城高池深、卒强粮足而已,必在乎智虑周密,计谋变幻。或彼不来攻而我守,或彼不挑战而我击,或多方以挠彼师,或屡出以振我师,或彼求斗而我不出,或彼欲去而惧我袭。若此者,皆古人所以坐而役使敌国之道也。”(《守城要览》卷一)宋祖舜吸取前人思想,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守城策略。当敌人前来攻城时,我军可提前在城邑四周扎野营,设陷阱,做好战备工作,用计策扰敌,使其饥不得食,劳不得息,时间一长,敌人自会退去。当敌人中的勇猛强悍之士突袭城门时,我军可开门以待,城内道路设陷马坑、机桥等机关,并提前设兵埋伏,待敌人入城以后,可关门迎敌,若敌人进入巷内,居民可用长枪或铳炮击打,共同迎敌。当敌人主将亲临时,我军要等待时机,用强弩、飞石等武器将其击杀,使敌人军心溃乱,不攻自破。当敌人投降或与敌人和谈时,我军更要严加防守,以防有诈。当敌人攻城已久之时,我军应趁敌疲惫,主动出击。若守城者准备充足,也可主动进攻。因敌人攻城多在夜间,守城之人要以静待动,以逸待劳,可根据敌人攻城时间调整打更的时间,以扰乱敌人计划。“贼因势以为攻,我当因势以为守。”(《守城要览》卷一)因情施策,因势而动,灵活作战,这是宋祖舜守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五)积极备战,以战代守

宋祖舜强调守城时要积极备战,并且根据时机主动出击,以战代守。《守城要览》记载了一些备战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物资的准备和军民的训练两方面。《孙子兵法》曰:“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兵法·军争篇》)粮食是军民持续作战的保障。宋祖舜继承前代兵学著作中的备战思想,认为“凡州县平居仓积,须有谷豆二万石以上,方为宽绰”“又城中寺庙空间之地,或有甜水之泉,添井三五十眼,以备城上城中缓急之用”(《守城要览》卷一)。针对城内外富足人家,宋祖舜提出搬粮借贷的措施。即城外各乡镇大户有存粮者,“谕令搬运入城,任其开粜堆积,只许城中籴买,不许粒米出城”(《守城要览》卷一)。若敌人围城已久,城中缺粮,“凡乡绅士大夫大户人家有积聚者,除自己足用外,不妨尽借贷于人,急时救命,百倍阴骘”(《守城要览》卷一)。另外,守城官需提前查清城内外硝磺、铅、铁、油烛等物的制作和售卖情况,遇有警报,令其商贩搬运入城,以待取用,若事态紧急,铁匠、箭匠、弩匠等工匠也需留城待用。若守城器物缺乏,守城官可向城中居民借用,事后归还或照价赔偿。除物资准备以外,宋祖舜还重视军民的训练,鼓励军民习武学艺,并规定每一保甲务选强壮百人,自选武器,每日早晚训练,如有精通武艺、可为领袖者,免其杂差,从而提高城中军民的作战能力。

在积极备战的同时,宋祖舜强调守御结合,以战代守。“城内器械已备,守御已得,当出奇用诈,以战代守,以击解围。”(《守城要览》卷四)如遇敌人初到城下,阵营未整,或城池久攻不下,敌人懈怠,或暮夜时分,敌人休息等情况,我军可派精兵袭击。若敌人在城外屯聚,我军可挑选数百人,令其穿着敌人装束,在夜间潜入敌营,放火炮鸟铳,使敌人自相残杀。在历代守城战争中,城门通常关闭,防止敌人入城。对此,宋祖舜提出可在敌人近城之前,“预先四面引兵结寨,以为犄角,以战为守,则守固,不可遽闭城门,自投绝路”(《守城要览》卷四)。宋祖舜提出的一系列主动进攻的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古代守中有攻的军事思想。

(六)号令严肃,赏罚严明

宋祖舜重视军队纪律,对于违反军纪之人,严加惩处。《守城要览》载:“预造空牌十二面,以备写军令。”(《守城要览》卷二)提出违反军令的十二情况,即见贼惊慌,踏脚不定;捏造讹言,谣惑众心;招呼到迟,观望逗留;临阵当头,向前不勇;大众向前,独自退缩;奸暴乱群,损人利己;探报不明,捏情回话;乘机窃劫,奸污妇女;不恤军士,克削衣粮;不遵将令,私议军法;窝藏奸细,泄露军机;□军犯上,率众鼓噪。若有犯以上军令者,斩首示众。除此之外,《守城要览》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赏罚严明的治军思想。宋祖舜提出守城要气定,敌人攻城之时,守城人要遇乱不惊,严守垛口。敌人退去以后,各人仍需守垛,听长官颁赏均分,不许争功争赏,违者严惩。守城之人要全神贯注,有打盹乱瞧之人,穿耳示众。重视纪律,号令严肃,赏罚严明,是《守城要览》的重要军事思想。

三、《守城要览》在中国兵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第一,《守城要览》记载了明代守城所用的火器,有助于我们研究明代火器的状态,对进一步认识火器在守城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与传统冷兵器相比,火器具有更大的威力,杀伤力更强,因此自火器出现以后,很快就受到人们的青睐。宋代时期火器有了较快的发展,管形射击火器出现,冷兵器与热兵器交替使用。明代是火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火器广泛应用于战争,直接影响着战争结果。宋祖舜在《守城要览》中强调火器的重要性,并记载了当时一些先进火器的制作与使用方法,为我们研究明代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的火器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明代火器主要是火铳和火炮:前者是管形射击火器,体积较小;后者主要是重型发射型武器,体积较大。《守城要览》载:“守城火器,大者佛郎机,小者为鸟嘴鹰爪,一条鞭铳,最为利便。”(《守城要览》卷四)佛郎机是从葡萄牙传入的先进火炮,鸟铳自国外引进,明朝人进行改造,添装准星、照门,成为明代的主要火器。另外,《守城要览》还记载了其他重要火器,兹简述如下。

子母炮:《守城要览》参考《纪效新书》的记载,对子母炮进行了详细介绍,强调“此乃天下通有利器,今所以重图者,旧制之未尽精微也”(《守城要览》卷四)。子母炮分子铳和母铳两部分,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与敌人对战时,可将子母炮安置在敌营附近,“各先燃子炮火线,随燃母炮火线,母炮一响,送子炮入营,子炮一响,即碎裂四出,贼必惊乱,或自相击杀,或溃散奔走,预先于四旁,埋伏健兵截之必能成擒”(《守城要览》卷四)。

飞砂磁炮:若敌人攻城之势猛烈,守军可用飞砂磁炮,此炮“暗藏法药,中入爆火,其药用烧酒炒制,矿砂和以牙皂、姜粉、蓼屑、砒黄、硇毒等药,盛于磁罐,点掷城下,火发罐破,烟飞雾障,扑贼眼鼻,继以炮石弩矢击之”(《守城要览》卷三)。此乃守城一大利器。

万人敌:万人敌是一种投掷型火器,“用大瓦罐,内入火药,罐口用布纸封之,外安四药线,如贼近城,将药燃着,推至城下,其势甚恶,名曰‘万人敌’”(《守城要览》卷三)。当敌人临近城墙时,可从墙上推下,威力巨大。宋祖舜曰:“此为第一利器,且不费官帑,一时数万可备,节财威敌,诚为妙策。”(《守城要览》卷三)在明末宁远之战中,此火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炮:预先城外埋伏火炮,火线引入城内,敌人到城后,点放击之,曰“地炮”。

铁汁神车:明代的一种守城战车,以坚木造车,下设四轮,“载以冶炉,熔以铁汁,剖竹为槽,涂以浆泥,晒令极干,用时出城垛外”(《守城要览》卷三)。敌人攻城时向攻城之敌倾倒铁汁,杀伤力极大。宋祖舜曰:“铁汁既下,即随手下柴草,并下硫黄末,则其火益烈。”(《守城要览》卷三)

神火屏风:即“万胜神毒火屏风”,以坚木制造,如竖柜架样,约与城门等高,外覆生牛皮,内藏兵器,远攻用火炮、火铳、火弹等,近攻用火弩、火枪、火刀等。火药内可加入飞火、神火等物,威力更甚。

火油神炮:“以生铁铸成小炮,或圆或长,不拘,先将铁砂磁锋,用桐油、银销、硇砂、金汁、蒜汁炒制。”(《守城要览》卷三)用火炮射出,敌人肌骨腐烂,眼目立瞎,无处可逃。

垂头铳:即“拐子铳”,用精铜或熟铁打造,状如三眼铳,内装火药、铅子,其头下垂柄可伸出女墙外,守城之人不露面也能发动攻击。

自发排铳:将巨木锯成两半,刻槽嵌入火器,外钉铁环以安毒火,用铁索悬于城外,用重物坠于城脚。神枪、神弹、神砂等神器与飞火、毒火、烈火、法火等神火相间用,不可执一。

《守城要览》记载了一些明代常用的守城火器,特别是保存了一些已经失传或历史记载相对较少的火器,如飞砂磁炮、火油神炮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明代火器的发展历史。

第二,《守城要览》丰富和完善了古代守城理论。

《守城要览》论述了守城作战的基本理论,提出建设多层次的城防体系,重视守城器械特别是火器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守城要览》曰:“守无定论,以城无定势也。城有环山者,有绕水者,有夹渠者,有半壁者,有山麓者,有洼底者,以守穷蕞下邑之法,守名藩大都可乎?贫富众寡、巨细夷险之不同,故其论不相通也。”(《守城要览》卷一)强调守城作战要因势而定,灵活作战。《守城要览》的核心思想是“坐而役使敌国”(《守城要览》卷一)。另外,书中贯穿了以战代守、攻守结合的守城原则,宋祖舜认为能战而后能守,未有不战而善守者,发展了我国古代重视攻守结合的军事理论。

宋祖舜继承了前人关于守城之道的“五败”和“五全”之说。“五败”是守城失败的五种情况,即“一曰壮夫寡小弱众,二曰城大而人少,三曰粮寡而人众,四曰畜货积于外,五曰豪强不用命”(《守城要览》卷一)。“五全”是守城胜利的五种情况,即“一曰城隍修,二曰器械具,三曰人少而粟多,四曰上下相亲,五曰刑严赏重”(《守城要览》卷一)。针对巷战之法,宋祖舜指出守军“或升屋掷瓦,或潜伏两旁门屋中,横而冲之,皆是也”(《守城要览》卷四)。若街道宽阔,可于街边列队候敌,敌必不敢进。宋祖舜提出为将之道,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器之中各藏三战之妙,三战即天战、地战和人战。“是故不通天文,不知地理,不谙人情物理,不可以为将。”(《守城要览》卷四)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宋祖舜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守城理论。

四、结语

宋祖舜作为明末军事学家,长期戍边,经历多次战争,有着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他所著的《守城要览》一书详细介绍了明末守城作战的基本情况,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守城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释】

[1][6]左宜似修,卢崟纂:《光绪东平州志》卷二〇《艺文》,清光绪七年刻本,第30、31 页。

[2]孙云锦修,吴昆田纂:《光绪淮安府志》卷二六《军政》,清光绪十年刻本,第2 页。

[3]左宜似修,卢崟纂:《光绪东平州志》卷一五《人物传》,清光绪七年刻本,第68 页。

[4]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六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761 页。

[5]王一军等:《明清郧阳历史文献笺注稿》,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321 页。

猜你喜欢
火器敌人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成也火器,败也火器
敌人派(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高空灭火器
简述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几种火器
最后一个敌人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卡龙舰炮问题研究
论唐宋时期火药的应用与发展
骑着激光炸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