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红
(喀什大学 新疆 喀什 844000)
近几年来,乡村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也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分析我国乡村发展建设进程中懿德融入现状,探索懿德对乡村发展建设的促进作用。
《诗经•大雅•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经》文内是赞美仲山甫有德,个性刚直,不畏强权,不欺负弱势群体,也提醒了后人,唯有德高望重之人才能够担当大任。中国国学经典著作《菜根谭》说:“君子懿德,中庸之道。”“清有容,仁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便是懿德的表现。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却又不对人要求过于严苛,品行端正,又不矫揉造作,就像蜜饯由糖炮制而成,但是吃起来又不过于甜腻,海水虽然含有盐分,但尝起来并不是很咸。有了美好的品德,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论语•里仁》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指的是有美好品德的人是不会孤独的,必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乡村发展建设中,贯穿道德准则,对人对事巧妙处理,避免个人情绪化,才能使乡村发展建设工作游刃有余地进行下去。“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这是告诫众人唯有将德行修正好的人,才能够修正别人的德行。因此,村干部要有虞舜那样的方正修养,以此为激励,身体力行。“为政以德”,用德来教化百姓,处理政务,才会使百姓信服。
村庄是“一个传统的地方”,这包括一个所谓的自然村,简言之,就是一个仪式上的和有历史的单位。村庄是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村庄的文化传统村民在生态环境中创造并延续下来的。随着政府近年来大力支持和脱贫攻坚政策收尾工作的展开,我国乡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乡村生活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矛盾、纠纷和冲突,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建设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村民思想落后于村庄经济发展;因此,乡村振兴融入懿德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懿德融入振兴乡村的建设中,主要体现在懿德对乡村建设的功能上,其功能主要包括价值观塑造,利益调节,化解矛盾,促进乡村社会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精华,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传统美德在乡土社会中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村庄风俗和村庄规范,融入了村庄家庭的淳朴家风和严格家规家训,整合着村庄发展的价值取向,塑造了适合时代和村庄发展的价值观,对于稳定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乡村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振兴乡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村民利益诉求问题。如何调整不同人群不同的利益诉求,是乡村振兴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礼尚义、重义轻利的美德,教化村民以德待人,以义处事,摒弃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恶习;倡导村民为集体利益而牺牲小我利益,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解决村民利益诉求冲突问题,促进乡村振兴。振兴乡村过程中融入懿德,不仅能解决村民利益诉求冲突问题,而且也能化解由于乡村体制深化改革所带来的众多矛盾。村庄振兴引起的矛盾,在性质上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非敌对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只能使用民主的方法解决,民主的方法多是讨论、批评和说服教育,而这些方法都属于道德范畴。用道德去感化人们,进而解决矛盾,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层面上的内涵所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乡村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重经济发展、忽略村庄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式,造成了诸如村庄文化遗失、生活共同体解体等问题。村庄文化遗失问题集中体现在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古村落、古建筑逐年减少;现代年轻人对村庄传统庙会认可度不高,或是传统庙会的文化内涵逐渐被扭曲,导致象征着村庄文化的传统庙会举办得越来越少;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大量青壮年去城市发展、“空心村”现象。生活共同体解体是指在市场经济和高速信息化建设的双重作用下,难以形成具有相同文化基础、共同文化追求和生活价值观的乡村共同体、乡村道德文化逐渐丧失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融入懿德,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强化乡村文化建设。
1.乡村传统文化体系消融解体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前中期,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发展,造成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农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村庄活力逐年减弱,村庄传统文化逐年遗失。这种村庄的现状,引起传统乡村文化体系逐渐消融,使乡村传统文化不能引入新时代文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最终导致乡村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乃至遗失。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由前期1.7亿多人发展到如今8.5亿多,乡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数量的减少和乡村人口规模的锐减,致使原本旺盛的有生命力的乡村迅速消融,传承几千年的传统乡村文化也失去了载体而逐年消融,被遗忘于曾经的繁华中。尚有活力的乡村,其所特有的农业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也难以传承,诸如以往村庄赶集风俗在电商和物流的冲击下,失去了原本熙熙攘攘的热闹,凋零到街上只有零星几个商贩和老年人。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不仅体现在生活行为方式上,也深刻改变着传统乡村价值观。虽然城市和乡村人员流动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文化,但是由于乡村青年选择接受城市文化而忽略乡村文化的传承,不能将城市文化的精华融入乡村文化中,致使以亲情、血缘、家族等为纽带的传统乡村文化体系逐渐解体,淡出乡村传统文化舞台,成为历史。
2.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分散
由于我国文化的包容性,致使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在侵害广大群众生命健康的同时,也腐蚀着传承悠久的乡村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地球村理念的提出,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文化互相影响交融,形成了百花竞放却又互相影响的局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入,并不断地更新渗透形式和方法,对我国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尤其是我国主流意识薄弱的乡村,受资本主义糟粕文化的荼毒更加严重,加之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思想工作的松懈,加速了乡村主流意识分散,减弱了乡村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3.乡村道德不同程度滑坡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的同时,也因为市场经济的趋利原则,致使一小部分人淡化了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扭曲了人生价值观,淡漠了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关系。特别是在西方金钱至上、享乐至上极端思想的荼毒下,商品经济无情地侵害了乡村道德。社会道德滑坡具体体现于近年来社会上不断涌现的案件,究其原因则皆是受到市场经济趋利性和西方极端思潮的影响,而丧失了诚实守信、友爱亲善的中华传统美德,逐渐显露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局面。社会人际关系淡漠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血缘亲情关系的冷淡,以往父慈子孝,兄友弟爱的传统美德,在涉及自身利益面前,显得脆弱不堪,子女之间互相推卸赡养责任,但在涉及财产问题上又互相攻讦,甚至于对簿公堂。随着乡村收入的不断增加,乡村之间逐渐兴起奢靡攀比之风,红白喜事大办特办。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村民不惜铤而走险,干起了偷盗、抢劫、赌博等违法的事,对乡村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淳朴的民风、勤劳的品质、憨厚的性格这些传统的乡村美德,在利益的诱惑下被逐渐消磨,造成乡村道德滑坡甚至遗失。
构建乡村懿德文化体系,离不开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乡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发展的领导者,要充分发挥其凝聚民心、引领发展的核心作用,向上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向下能为村民谋幸福、谋发展。在构建与时俱进的乡村懿德文化体系时,乡村基层党组织要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护航,以德行为指标,积极治理歪风邪气,重振文明淳朴的乡村风气。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其核心领导作用和模范先锋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的领导力,确保惠农利农政策落实到村民,以构建与时俱进的乡村懿德文化体系。
乡村懿德教育工作的推进,有助于乡村社会稳定及构建和谐富饶的新农村。在基层,村两委班子要大力宣扬懿德教育政策,积极推进懿德教育工作,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要制定相关宣传政策,组织宣传懿德教育活动,从上至下形成一股合力,让懿德教育工作的意义深入人心,为推进懿德教育工作提供强大动力。
国家政策是推动乡村懿德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虽然有不少村庄在积极推进乡村懿德教育发展,并富有成效,但从我国整体来看,还有很大一部分村庄尚未开展或开展效果不理想。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当依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开展乡村懿德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和具体方针,积极推动乡村懿德教育工作,加大资金支持和提供先进技术,指导乡村懿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健康、先进方向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让村民富裕起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要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村民道德素质,从根本上解决村民贫困问题。开展乡村懿德教育正是提高村民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因而要将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开展乡村懿德教育两项工作合二为一,统筹进行,不能偏向一方。只有这样,才能让村民富裕起来的同时,道德素质也能够紧跟上来,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村民贫穷的问题,才能为推前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乡村道德基础。
“凡人善举”是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榜样,是中华传统美德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在推进乡村懿德建设时,要树立典型的道德模范,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着重教导村民体现品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在村两委班子之外设立专门记录好人好事的岗位,及时发现记录乡村的好人好事,组织村民进行美德评选,让村民当裁判,评选出道德模范,以使树立起来的道德模范更合民意,更具影响力,更好地开展乡村建设的懿德融入工作,让懿德记录簿成为一部乡村道德史。
在乡村开展懿德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要在村民家里开办学堂,村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则是懿德教育开展的核心动力。维护村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乡村发展,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因此,要着眼于将德治、自治、法治融为一体,以村民为载体建设懿德教育体系。在培养村民道德品行的工作中,要充分注重村民意见,结合村民实际情况,为民办事,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积极发动群参与乡村懿德文化建设。
在新时代,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下社会主要矛盾对乡村的治理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构建德治、法治、自治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将懿德融入乡村治理体系中,即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又为乡村懿德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