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0-11-30 04:39李晓虎
现代交际 2020年20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

李晓虎

(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要求和学生的心理成长诉求,认识到这两点,也就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基础理论,思政课程建设既应体现马克思主义属性,也应彰显中国特色。在日常教学中,不少高校教师未领悟马克思“抽象到具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精髓,仅看到教学实践的共性,抽象掉具体教学实践的变化,而具体的教学实践环境差异恰恰体现思政课程建设的“中国特色”,造成教学理念与模式传统单一,缺乏对改革实践的“中国特色”的有效分析,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成长诉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要求。

一、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程建设应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时各种思想激荡的时代,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宗旨,重新审视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凸显中国特色。现阶段高校教育理念僵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专职教师,大多是教师跨院系授课,学生和教师分属管理,教学资源分散,很难形成合力,造成教师只考虑完成授课内容,很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学反馈,及时调整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很多学校都采用传统单一的书本授课方法,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学习地位,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哈欠连连”的教学现象,教学理念与学生成长的实际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学中被忽视。教学效果未达预期,已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如下:

1.授课内容和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很多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体系应处于专业从属地位,而思政建设与专业技术关联性不强,导致教师本身缺乏课程思政教学意识,抽象出理论本质,造成授课内容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脱节;教师授课方法简单,学生被迫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处于单向交流模式。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性很强,若结合“中国特色”深入分析异化劳动、私有制和无产阶级地位的辩证关系、利润作为要素收入的虚假性,等等,有利于学生领悟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教师以书本理论知识的宣讲为主,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辩证关系,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不少普通高等院校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任务理解不足,将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思维水平仍停留在高中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政教学还停留在表面,以应付考试为主,普遍轻视该课程学习。相反不少重点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任务明确,教学资源配属充足,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展开课程思政建设,鼓励学生针对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天马行空般的假设,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释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效果不理想

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康德“二律背反”批判和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建立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基础,“异化劳动”理论是二者枢纽。若不能理解“异化劳动”的哲学意义,就很难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理论内涵。但很多教师教学理念僵硬,抽象出理论的共性,蒸发掉具体教学实践的差异,认为是什么课程就讲什么课程,机械式教学。在教学中只注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阐述,不愿展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理论讲析,完全没有对比分析教学,造成学生哲学思维基础不足,完全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只能被动听课,没有分组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也没有社会主义素质教育培养,课程思政形成“教师至学生”单向灌输过程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逆向教学反馈,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氛围沉闷

高等院校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进而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符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的“心脏”和“物质力量”的辩证论述。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教学定位,辩证看待教学互动交流,多以赞许态度看待学生提问。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明确学生的教学定位,抽象出学生的共性,蒸发掉具体的学生差异,对学生的心理成长诉求和认识迷茫不以为然,造成学生消极对抗,采用被动性思考和应付式学习,而课程思政教学需要释放学生的思维天性,例如通过研读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并主动分析未来社会分配问题,就可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改革找到理论来源;通过研读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就能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学生形成抵触心理,便无法理解课程思政教学内涵,没有学生积极有效的配合,就会形成学生埋怨教师、教师埋怨课堂、恶性循环的教学怪圈。

二、原因分析

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属性,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和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1.课程思政定位尴尬,设置边缘化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规划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赋予素质教育和专业理论双重属性,课程思政目标兼具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和做好素质教育储备的二重特征。但一部分教师未明确两种属性划分,大都模糊处理,一直奉行“重专业理论而轻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很少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要求补充修订,课程思政建设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造成课程定位尴尬。另外,在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是核心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却被边缘化,很多本科院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行单一学期合并专业授课的教学安排,分配课时量只有32—48学时,教学内容拥挤。由于是合班上课,一个教师要教100—120个学生,增加了教师课堂管理难度。

2.教学理念僵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虽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很多教材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并未及时补充编辑,与实践稍显脱节,许多教师为图省事,教学理念方式还停留在过去,课程思政建设只是应付上级检查,依旧奉行着保守、简单的教学模式。教师只设立的单一情境开展具体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是有悖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指导战略,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结出的硕果。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主动分析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才能体会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科学性。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教学若单纯依靠传统教材,是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节奏,改变教学理念是时代的要求。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加入,虽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工具,但极易出现教师简单播放、学生浏览界面的“放映式”教学现象,教学模式无法释放学生的思维天性。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多元化思维的教学氛围,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难以适应课程思政教学

现阶段高校课程的考核为终结性短期评价机制,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长期的行为观念上,考核方式和课程特征并不匹配。虽然高校鼓励教师对考核形式进行创新,但受奖惩机制、职称评定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改革效果不甚理想。同时,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属性制约,课程思政在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效果,很难通过试卷考试完全体现,造成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短期考试上面,认为考前突击背记即可,对于课程思政教学只是简单应付。由于课程思政没有辅助考核方式,学生的教学效果也只短期停留在表面,无法长期对比分析,应建立注重课程思政的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相结合的科学考核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4.教师自身原因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教师和学生是辩证统一的两个主体,可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很多教师把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归于学生,实际上自身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很多教师对课堂管理与教学准备不足,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前提,但很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都采用合班授课,学生较多,课时安排又比较紧张,再加上大学生又处于青春叛逆期,教师精力有限,为按时完成授课计划,自然也不愿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复杂,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而课程思政教学则需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然而大多数教师由于长期从事重复性教学,形成了教学惯性,普遍缺乏自我改变的意识,知识储备缺乏更新换代,往往用抽象空洞的理论直接验证当前的社会现象,缺乏相应的补充解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三、具体建议

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在批判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之后,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最重要的。从国家的建设要求及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多角度丰富课程思政改革内容,使课程思政建设发生质的改变。

1.引导学生转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大学阶段,大学生面临各种思想的冲击,他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获取正能量的同时也需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制各种不良思想侵蚀,是国家赋予高校的责任,也是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案例,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独立的性格特点,行为上的“弹簧”属性较强,教师需建立“双向式”教学沟通渠道,多注意倾听学生的教学反馈,对学生的不满要及时引导,切忌强压异议,润物细无声地将课程思政教学中抽象空洞的理论通过多轮次情景教学讨论逐步渗透到学生的认识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学会思考、对比、分析、归纳、概述,最终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2.强调多元化社会主义思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应突出学生多元化思维,通过实现自我否定,强化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从而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教学方式应该由传统的一元化解释转换为多元化对比解析,要求课程思政教学呈现多面型的学科特点。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时,教师要考虑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突出中国特色,强调多元化思维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解析式教学模式,即针对教学内容的质疑式学习,鼓励小组争论,重视学生的自我否定,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社会主义思维解析,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完善自身能力储备,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结合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学习诉求,将新补充的内容与知识依据学生的专业、专业知识结构、学科教学的前沿动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需要。

3.探索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根据专业或班级的差异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微信、QQ等工具,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氛围,释放学生的思维天性。教学模式创新能够彻底释放学生的思维天性。需注意的是,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绝不能试图控制全部课堂教学活动,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意义。在案例分组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实际自行分组,分工查阅资料,对案例模拟情境进行多元化思考,挖掘出对案例的多角度理解,并发表各自观点。小组成员自由点评,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课程思政教学,逐步形成合理的观点,教师要与学生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互动,尽量展露出欣赏和认同的情感。同时,教学模式创新要注意剥离一些细枝末节,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利用教育规律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4.建立科学和严格的考核评价方式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就必须科学和严格地考核评价方式,也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坚持马列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要摆脱传统呆板的评价机制,建立兼顾长期与短期教学效果的科学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内容可包括平时学生成绩(出勤率、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教学模拟实践(情景再现、教学模拟等)、试卷等多种考核评价内容,也可包括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后续量化指标。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不仅能促进教师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还能使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凸显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真实客观地梳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理念改变的过程。

四、结语

马克思曾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的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时代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立足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的教学实践探索
微视频辅助教学对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孟加拉国2010年以来经济迅猛增长的政治原因浅析——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