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
(珠海市斗门开放大学,广东 珠海 519100)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素养的培育。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输出的培育园地,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出有着很大的责任。课程群主要指的是围绕教学总目标,对多门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深度开发专业课程资源,以便形成多元化的、系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资源得到不断拓展,也为其提供更丰富的理论参考,促进其对系统知识的应用及理解能力的提升[1]。
现如今,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尤其在企事业单位,软件开发、网络安全、信息系统运维建设人才市场需求比重较大。高校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的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专业职业能力方面的培育,同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实现对各专业的兼容性拓展。因此,势必需要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及能力,重点围绕软件营销与运维、互联网工程、软件开发及测试、移动互联4个专业方向进行设计[2]。
就以往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过分注重学术理论方面的研究,轻视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深入社会企业工作时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因此,高校要基于职业能力的目标,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以便提高学生就业率及竞争力。
从理论课程深度上进行调整,将学术性的追求转移到知识应用层面,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实践,按照具体实践需要及能力训练来对课程内容进行重调。借助“捆绑课”的新型课程模式,将“汇编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C++”以及“数据结构”等课程进行综合捆绑教学。以语言类编程课程为例,按照捆绑课程中的理论代码来进行练习,将理论同实践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对枯燥、抽象的原理及概念进行具象化,并用代码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升代码读写的能力[4]。
在整个课程群体系构建过程中,工程实践课程的设计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其在沟通合作、决策等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高校可以借助实验机房来进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讲解,但注意控制班级人数在30人以内,可以实施小班授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案例进行实训讲解,有利于在课堂现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程序运行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此外,企业实训、生产实习、工程实践、专题训练记忆毕业设计等课程,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深入企业研发一线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程语言对于计算机从业者而言是一种需要精通并熟练掌握的工具,由于大部分院校学生在编程方面尚处于学徒阶段,因此,高校应当将快速掌握编程语言的能力作为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从低到高的设定,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和归并。
(1)以“C语言”课程为例:将教学目标放在基本概念、语言结构以及模块化编程方法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编程思路及技巧。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函数、程序控制、输入输出等方面。
(2)以“C++”为例:目标放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以及小型应用程序的编写上,重点围绕指针、链表的操作、类与对象、继承性及多态方面进行。
(3)以“JAVA”为例:将教学目标放在掌握系统程序设计、系统层面问题的分析、搭建运行环境以及对第三方模块的开发及应用方面,重点围绕基本语言元素和语句、异常处理机制、常用系统类、多线程编程以及图形用户界面等内容展开。
上述基础计算机语言能力的练习,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1~2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选择,并持续深入学习,如Python,Java EE等。
在大学校园进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将教学过程同课程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对指标体系进行分级设计。一级别指标中方法能力设计为30分、专业能力设计为50分,社会能力设计为20分,其中,对专业能力方面又可以进行细分,将其分成技术能力和知识能力,而方法能力又可以分为方案的确定、计划的制定、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自我管理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按照不同课程性质及各指标权重来实施动态设计。
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尖端行业,要求计算机教师具备大型系统开发及设计经历,对软件开发流程有清晰的认识,精通至少一门以上的计算机语言类设计软件,能够胜任系统开发方面的指导工作。所以,高校可以借助寒暑假机会,聘请计算机领域较为专业的工程师到校为教师进行培训,还可以组建项目研究基地,重点对计算机教师研发能力进行培训,加强校企的合作,打造校内研发试验基地,引进社会先进的研发项目,或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过程,组织师生团队共同投入研究实践,并组建计算机职业能力专业培养团队。
在建设课程群的过程中,内容设计上,首先,需与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实际相符合,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需具备科学性、合理性,秉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强化各课程之间的透明度及衔接性。其次,对课程群的各分支模块加以确定,本着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课程群体系划分为基础理论、特色专业和实践创新3大课程模块。
(1)就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合理地安排必修及选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计算机导论、高等数学以及专业英语等方面进行。(2)就特色专业课程模块来看,着重在于对学生专长、兴趣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方面的培养,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交互性课程体系的设计,或者依托国家计算机尖端领域研究方向,聘请该领域的专家到校开展讲座。(3)就实践创新课程模块来看,重点在于计算机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的领域,通过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该课程模块重点在于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尤其毕业设计需以实践结合起来,尽可能地为学生开发更多的校外资源及实践平台。
有条件的话,高校还可以建设校园实训基地,组建计算机尖端科研工作室,拓展学生实践形式。国家层面,可以开设相关研发项目的认证资格证书,加强对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及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的搭建势在必行,与当前计算机互联网发展相适应,未来在设计领域、软件系统研发领域、人工智能领域都需要高精尖的计算机人才。在大学校园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系统的工程,因此,在对该专业课程群进行构建和实践的过程中,需结合学校及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对学科设计方面实施动态调节,强化计算机教师退伍综合素质能力建设,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为学生打造坚实的学习条件,切实使其计算机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