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名人民公仆身上,忠诚、亲民、实干、清正的品格操守不可或缺,党员干部不妨细照关公、谷公、愚公、包公这四面镜子,从中汲取为官正能量,夯实从政根基。
当好忠诚的“关公”。关公是一个忠君的典范,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在为官从政路上,干事创业、抵御风浪、许党报国,都离不开对党忠诚这块压舱石。黄旭华“不要家”,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多年,90多岁的老母亲见到他时,他也成了“青丝化白发”的花甲老人;王继才孤苦难耐,家责难尽,32年,11680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五星红旗每天都会在小岛上升起。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忠贞信仰,看到了“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忠诚,理应成为渗透在党员干部骨血里的本色。
当好亲民的“谷公”。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有言:“治国之道,爱民而已。”谷文昌一生清正廉洁、担当作为,带领群众“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植下满岛木麻黄,治服了肆虐多年的风沙,留下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以坚定的党性和温暖的情怀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风采。他去世后,“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习惯,被尊称为“谷公”。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当下,党员干部要切实挑起担当有为的担子,明确攻坚克难的靶向,点滴涵养“看不得群众受苦”的情怀,时刻把诸如“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等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掌握难点,发现痛点和堵点,及时化解,用自己的实干和辛苦换来百姓节节增高的幸福生活。
当好实干的“愚公”。75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愚公移山》。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愚公移山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这里有“堰塞湖”,那里有“肠梗阻”,可谓困难重重,有许多需要挖掉的“大山”、需要开辟的“通道”。面对“难”字,胆小者望而却步,勇敢者勇往直前。靠着墙根晒太阳,晒不出有价值的人生。今天,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志不坚不足以攻城拔寨,意不定不足以爬坡迈坎,尤其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叩石垦壤,挖山不止”“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当好清正的“包公”。包公即包拯,他清正廉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笃守“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官箴,人称“包青天”。如今,在河南开封包公祠的题名碑上,包拯的名字被参观的人敬仰、抚摸,长此以往,被磨出了一道又深又亮的手指痕。“气正则身正,如胡杨般于世三千载;气邪则身斜,似朽木般不可琢。”一名党员干部,散失了正气,戾气、霸气、匪气、俗气等邪气就乘虚而入,招致“百病丛生”。所以,面对诱惑考验,要坚决守住原则;面对困难挑战,要学会不怨天尤人;面对功名利禄,要学会从容取舍,时刻铭记党员这个第一身份,在履职尽责的岗位上不断淬炼党性,涵养心诚志坚、守正不桡的人格魅力,不断蓄积为政正能量,厚积感召力、增强执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