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张小华 张九红
无论是打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还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都绕不开一个角色——高级技术工人。对于制造业大省湖北来说,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需要加快建成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于是,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为湖北工会的重要目标,而打造一批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正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湖北省总工会充分发挥各级工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依托符合条件的技师院校、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和大中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紧密贴合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创建各级产业工人培训基地,为产业工人成长厚植沃土。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围绕5个方面,明确25条改革举措。2017年8月中旬,省委省政府下发《湖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省总工会应势将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提档升级,在全省启动创建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工作。2018年,《湖北省总工会关于大力创建产业工人培训基地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
尽管培训基地可以看做是产业工人“大学堂”,但两者的建设标准完全不同。有实际效用,能够服务当地或行业发展,成为创建的重要标准。《指导意见》明确的六大创建标准,除了对教学场所、设备和师资队伍有规定外,还要求培训基地必须在近三年中开展过多工种的技能培训,承担过本地区本单位劳动、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
《指导意见》要求,培训基地要能够结合本地本行业的发展要求,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和职工就业创业,不断提升组织协调能力,搭建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能够组织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成果交流展示等活动,促进职工成长成才。同时,要围绕本地本单位改革发展实际,面向行业、社会和企业需求,从培训模式、课程开发、师资力量、培训设备、能力评价等方面,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标准先行,管理也要跟上。全省各级工会创建的产业工人培训基地严格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对于在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范围内拟确定为产业工人培训基地的对象,由该地区、该行业、该企业工会进行考核评审,并将审核通过、符合标准资质的单位命名为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同时负责加强日常管理。湖北省产业工人培训示范基地由所在的市(州)、大型企事业工会推荐,由省总工会进行考核评审、命名授牌。
《指导意见》给出的创建标准只是一个大框架,具体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全省各地各单位工会因地施策,给出了不同“答卷”。各地各单位工会将创建产业工人培训基地作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激励措施。
襄阳、宜昌、黄石、荆州、孝感、咸宁等地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创建培训基地、开展多形式的技能培训。一批各具特色和专长的技能培训基地陆续建成,累计培训各类产业工人达248万人次。
襄阳三环锻造有限公司培训基地与华中科大、上海交大、武汉理工等名校合作,引进专家名师,开展锻造、热处理等多课程实操培训及学历提升教育,还将培训辐射到周边多家企业。咸宁、恩施、神农架等地开展茶产业、旅游、酒店服务等特色培训,潜江市小龙虾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专门培训小龙虾养殖技术、烹饪技能、市场营销等,带动当地农户学技能促脱贫,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中建三局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国网湖北电力技培中心、东风汽车技师学院、省国防江山重工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等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多工种技能培训、竞赛练兵活动,大大提高了企业职工技能水平。
从2017年开展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至今,全省市州、行业、大企创建各类产业工人培训基地122家,其中市(州)、县级基地98个,省直产业、企业基地24个,构建起了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三级立体网络。而如何保证培训基地的创建质量,成为省总工会着手进行的另一项任务。
为推动全省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建设向纵深发展,省总工会坚持每年从各地各单位已建培训基地中,择优筛选一批命名为“湖北省产业工人培训示范基地”。那些被命名的单位,会获得一次性资金扶持。三年来,省总工会共投入资金500万元,用于扶持省级产业工人培训示范基地完善培训设施、开发实训课程。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典型经验,如在湖北卫视推出了产业工人培训基地系列报道;在全省职工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以图文及专题片形式,介绍各地有代表性的培训基地典型经验,扩大了产业工人培训基地的社会影响,形成了重视支持、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浓厚氛围。省总工会还会定期对示范基地开展培训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对未开展培训及弄虚作假的,撤销其培训基地称号。
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建设无法一蹴而就。下一步,各级工会将继续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培训基地深化发展。加强技能培训科学化管理,构建较为完备、系统的职工技能提升体系;加大对实训场地、设施设备的投入,全面提升技能培训能力;不断完善现场培训、送训上门、交流研讨等做法,创新拓展线上培训、直播课堂等新模式和载体;破解民企、中小企业及职工与培训基地对接不畅的困局,畅通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渠道,着力提高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实效,吸引更多的产业工人、农民工参与技术技能培训,持续放大培训基地在服务大局、服务职工中的社会效益,切实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