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丽
海南自开展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以来,日益走上世界国际舞台,如何做好对外宣传,全面客观地向全世界展示新海南新形象,提升海南在国际上的软实力,是媒体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纪录片基于它的真实记录,纯粹的画面语言,在电视国际传播中充当了沟通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桥梁。如何通过纪录片让世界各地更好地了解海南,认识海南,甚至爱上海南?本文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海南岛纪事》栏目为例,分析其在对外宣传上的传播策略。
外宣就是运用各种对外传播的力量,让海外受众在跨文化传播中形成良好的“中国印象”。作为海南本土的电视纪录片栏目《海南岛纪事》在对外宣传工作上,必须在跨文化传播视野下分析选题,用跨文化的视角来讲述海南故事。
2015 年8 月,《海南岛纪事》在外宣上实现了境外播出的首次突破。每周一期在凤凰卫视欧洲台播出,向欧洲及非洲92 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观众传播海南社会发展变化,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海岛人民的精神风貌。在凤凰卫视欧洲台播出的5 年多时间,《海南岛纪事》在沟通海外、宣传海南上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并在国外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固定的收视观众。中国驻英大使馆给栏目发来评价意见,认为“《海南岛纪事》内容丰富,多视角、多层次介绍了海南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成为海外观众了解海南岛秀美山水和民风民俗的一个窗口,受到英国观众的好评”。这些都得益于栏目中不断涌现的精品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并不是一些“高大全”式的英雄主义,也是不长篇累牍的政论宣传,而是海南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是一个强调事件戏剧性的完整故事。
从对外宣传的角度看,当我们把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时,正是想通过讲述这些个体人的酸甜苦辣、命运际遇、情感历程来反映整个海南的发展历程、生存状况、精神追求,塑造海南形象,从而展现现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这样的纪录片即使单看画面,海外观众都能看得明白。例如《海南二十四小时》以真实的人物故事为切入点,记录了海南岛上普通的24 小时,这里有披着星辰在风浪里闯海的船老大,也有街头开着早茶店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卢小莹,还有三沙永兴岛迎接朝阳升起的五星红旗的红旗手。通过他们来展现海南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海南岛上不同时间片段中人们生活的表现,向西方观众展现出海南更加开放、自信的形象。
《海南岛纪事》所呈现的每一个海南人的生活变迁都是海南日益繁荣的缩影,都是海南取得巨大成就的强大力量,所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才能更打动人心,才能在对外宣传中获得认同感。《我在三沙当老师》这部片子不仅讲述了一位普通语文老师在祖国最南端的学校支教的故事,同时让观众对三沙岛礁渔民的生活,对海洋文化都有新的认识,呈现出一个群像,他们如何扎根三沙,生根南海,让观众从一个侧面就可以感受到三沙设市以来,短短几年发生的变化,取得的成就。节目通过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传播了海南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彰显了海南岛的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具备跨文化传播视野,用“真实”做到外宣自信,这些节目,都是记录真实海南,传播真实中国最直接最有力的外宣传播。
纪录片是海外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实国情的重要渠道,所以我们的纪录片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要让他们看得懂,听得进,在传播策略上,我们就需要考虑到西方观众共同利益的诉求,同时注入融合与情感的联结。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旦找到情感利益共同点,我们所讲述的海南故事的传播效果就会大大提高[1]。
在《海南岛纪事》栏目里,主要讲述的还是海南岛上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故事,其中不乏有人类面对灾难,面对困境,面对生存价值的共同取向。歌德说“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所以当国外观众被我们的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所打动,这样对外的话语体系便转化为情感体系,润物无声,情感的注入令节目更加饱满更加真实。例如节目《牧蜂人》讲述的是海南岛上一位与蜜蜂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牧蜂人的故事。面对被人算计,蜜蜂被没收,房子被没收的境遇,一贫如洗的他选择了坚持,破庙一睡就是两年,为的就是养蜂。辛苦的付出,让他最终获得了“甜蜜”的回报,成为海南省首个引进意大利蜂的人,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并成为了家乡父老的致富带头人。年近七旬,仍在造梦,计划打造一个集养蜂培训示范、蜜蜂文化博览、产品加工和旅游购物为一体的“蜜蜂王国”。这样的创业故事,海南有,中国有,国外也有。这种为了梦想坚持求生存,谋发展的价值观,不仅能打动中国观众,也能打动国外观众,获得人物故事的认同感,产生良好的“走进去”的外宣效果。
在对外传播中,我们要讲好“海南故事”,还需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善于运用海外观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不断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我们在语言的表述、镜头的剪辑、内容的安排等方面,尽量贴近境外观众的思维方式,寻求到利益交汇点,情感共鸣点,让国外观众了解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海南。
荀子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我们也要紧跟时代形势开放思维,在全媒体时代,《海南岛纪事》栏目不仅要讲好海南故事,还要利用新媒体共同塑造海南故事,让国外的观众不只是讲好海南故事的听众,也要让他们成为讲好海南故事的主人。
《海南岛纪事》不仅要“走出去”“走进去”,还要“走回来”。巧用外力,拓宽视野,用国外有影响力的人和新媒体来做“海南的外宣”,让他们成为新海南文化交流的使者。
2017 年在海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携手凤凰卫视欧洲台,共同策划了“我爱海南”新媒体外宣活动。在欧洲互联网络开通“这里是海南”网站,《海南岛纪事》栏目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发布海南特色照片、短视频等方式展示美好新海南形象。同时更好地将传统的电视栏目化播出与的新媒体融合,共塑外宣品牌价值,搭建起一条通向世界的高架桥。
活动“网络大V 看海南”,一经推出,欧洲民众,大V 粉丝团紧紧追随大V 们一同走进海南,环抱椰风海韵,畅享文化大餐。英国网络名人马修·皮恩将自己在海南的感受和所拍摄的视频故事发布在脸书、Twitter 等目前欧美应用最为广泛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了众多粉丝的追捧,互动、点击量激增,更多的欧洲人通过这样生动、实在的活动,更真实、更直接地了解海南,感受海南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发生碰撞时被海南人民的热情所感染,对外宣传的效果远远超出了仅靠一家电视媒介的影响范围。
这一次外宣模式的大胆创新,借船出海,充分发挥了境外知名人士和组织的力量,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使我们传播的内容与传播对象的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在海外网络舆论场中传播了中国声音,再一次加强了与外界沟通。“走回来”这样的“网络大V 看海南”活动与《海南岛纪事》栏目“走出去”“走进去”所形成的量的积累和影响力,真正融合形成对外宣传的强大合力。
“这里是海南”外宣项目还获得了中国机构海外传播杰出案例 “海帆奖”。成功的外宣模式,树立自信外宣,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海南打开了一扇五彩缤纷的窗口。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如何全面客观地向全世界展示当代海南形象,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海南媒体人的外宣使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海南故事,充分利用国外知名社交媒体传播海南声音,不断提升国际的传播能力,让更多的国外观众近距离的感受新时代的海南,感受新时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