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斌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畜牧兽医站 福建武夷山 354305
鸡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性线虫病, 由禽蛔科、禽蛔属的鸡蛔虫寄生于鸡小肠内引起。该病常因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饮水或饲料而感染,通常以3~4 月龄鸡最易感,引起鸡腹泻、消瘦、生长不良,甚至大批死亡。 成年鸡感染后无明显症状,成为隐性带虫者。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品质的提高,对土鸡需求的增长,掀起了土鸡饲养热潮,但由于饲养技术未能及时更新,饲养场地重复使用,又未经过彻底消毒,从而导致鸡蛔虫病感染率大幅增加,造成饲养效益降低。现将一例鸡蛔虫病的诊治报道如下。
2020 年5 月15 日, 武夷山市兴田镇兴田村程某到我站求诊, 程某在茶山中散养的300 羽本地土鸡相继出现食欲减退、腹泻等,陆续有鸡只死亡;刚开始时,程某认为是鸡白痢,自行用诺氟沙星饮水、白头翁复方颗粒制剂拌料,效果不佳,患鸡数量不断增加,遂来求诊。 经到场了解,这批鸡为3 月龄,5 d内发病114 羽,死亡17 羽;程某曾对鸡群免疫过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痘、禽流感等疫苗,未使用过驱虫药。现场可见鸡舍搭建在山中,舍外地面坑洼不平,有积水,舍内垫料潮湿,空气污浊,饮水器及料槽沾满污秽。
患鸡食欲减退,少食或不食,饮水大幅增加,生长发育受阻,精神萎顿,机体消瘦、胸骨突出明显;黏膜和鸡冠苍白,羽毛蓬乱、无光泽,有的翅膀收不拢或下垂,行动缓慢;常闭目、缩颈、呆立不愿活动;腹泻,排白色黏液性稀粪,常因慢性消耗性衰竭而死。
剖检3 羽濒死鸡和4 羽病死鸡,可见鸡只消瘦;十二指肠和小肠病变严重,肠黏膜出血,肠壁上有颗粒状化脓灶或结节。 感染严重的病死鸡在十二指肠以下的小肠段中发现长50~105 mm、 直径0.5~1.0 mm、淡黄色圆形线虫,虫体不停蠕动,相互缠绕,导致肠阻塞, 有的甚至肠破裂而发生腹膜炎, 而肺脏、肝脏、肾脏等无明显肉眼病变。
取10 g 患鸡新鲜粪便置烧杯中,加入适量饱和盐水, 搅拌均匀后取1 滴滴在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椭圆形、深灰色、卵壳厚、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含有单个胚细胞的虫卵。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该病为鸡蛔虫病。
6.1 治疗 将鸡群隔离饲养至已消毒有网垫的鸡舍, 使用抗线虫药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5 mg 空腹拌料饲喂,1 次/d,连用4 d;同时用氟苯尼考可溶性粉、能量源(复合多维电解质)饮水,增强鸡体质,利于快速康复;用芪贞增免颗粒(主要成分为黄芪、淫羊藿、女贞子等)5 g 兑水1 L,连用3~5 d,增强鸡的免疫力。
6.2 综合防控 彻底清除鸡舍地面上的粪便,集中堆积发酵, 并对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 用消毒威(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按1∶500 稀释后对鸡舍、料槽、饮水器等进行全面喷洒消毒;保持舍内清洁卫生、通风干燥。 用药期间,建议网上饲养,利于粪便收集和堆积发酵,防止再度感染。 同时饲喂全价配合饲料。经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5 d 后电话回访,除病重鸡死亡5 羽外,鸡群采食、饮水均已恢复正常。
1)鸡未发病时,要及时用药预防,可用驱虫药如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伊维菌素等轮换拌料饲喂,采用定期预防性驱虫法, 每批鸡驱虫2~3 次。 在2 月龄时对鸡群进行第1 次驱虫,2 个月后再驱1 次。 成年鸡每隔4 个月驱虫1 次。
2)用药时,如患鸡食欲不佳,应对鸡群控制饲喂,待鸡只比较饥饿时,按患病鸡总体重投喂相应药量的驱虫药,与饲料拌匀饲喂,这样可确保患鸡摄取足量药物,从而收到显著的驱虫效果。
3)加强饲养管理,将成年鸡与4 月龄以内鸡分开饲养,防止交叉感染;保持适宜饲养密度和鸡舍良好通风,保持舍内和垫料干燥;及时清理鸡舍内外粪便,并集中堆积发酵;定期对鸡舍及周边环境、料槽、饮水器等进行全面喷洒消毒;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B 和维生素E,提高鸡群抵抗力;确保每天提供清洁卫生饮水。
4)改善饲养环境,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采用轮放模式, 采取人工消毒与自然消毒相结合的方式对场地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