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媒体融合,科技媒体如何答好时代问卷
——《科技日报》6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2020-11-29 06:42林莉君
科技传播 2020年23期
关键词:科技日报日报社科技

林莉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考验我们这代媒体人的时代问卷。从2014 年中央明确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到2020 年9 月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印发,从启动到深入,这6 年来,媒体融合发展的每一步,都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媒体人只有顺应时代要求,答好时代问卷,才能掌握舆论主导权,从而保障公信力和影响力。

科技日报社作为党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喉舌,担负着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方法的重任。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指示和精神,积极主动应对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机遇和挑战,科技日报社坚持不懈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从刚开始探索报网融合,到确立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再到最后明确建成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以智能媒体和智库媒体资讯服务为特征的“一库两翼三平台”融合发展架构,逐步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1 坚持内容为王,让科技报道有温度

媒体作为信息服务者,内容既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科技日报社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不断推动新闻供给侧改革,坚持为受众提供有温度的科技报道。

1.1 让思想有流量,评论引导舆论

评论是一家主流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关系着媒体功能的发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推出《除夕团圆夜,致敬为疫情坚守的人》,分别从科研、一线医护人员和封城中的市民角度,评说正能量,为各方鼓劲。此后,科技日报在不同的端口推出《这一次,钟南山的话我们应该这样听!》《科学理性是此时最紧缺的良药》《北京不会成为第二个武汉》等评论文章,从科技的角度,紧扣中央指示精神和疫情发展态势,站位好,前瞻性强。取得了较好的转载率和阅读量。其中,《这一次,钟南山的话我们应该这样听!》被网友点赞“这才是官媒的态度”“这篇文章来得非常及时”。

1.2 创新表达方式,让主题报道深入人心

新闻是时间的作品,更是时代的作品。主题报道应该是受众喜闻乐见、反映时代、经受住时间考验和积淀的作品。2020 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日报社针对创新型国家策划制作《中国科研实力我有数》H5,针对两会特别策划制作《大国有重器、只待出鞘时》H5,微博阅读量很快超过300 万。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型主题采访报道,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今年6 月中旬,记者践行“四力”,在河南随采随发的融媒体作品《河南禹州李金寨村:彩色“幸福树”带来好生活》,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后,阅读量超过1 200 万,点赞量超30 万。

1.3 发挥优势,让科普报道“跑赢”谣言

得益于自身定位和长期的专业积累,科普报道一向是科技日报社的长项。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各种打着科学幌子的谣言被广泛传播,这些谣言既有和“吃”有关的食品安全类内容,也有和“用”有关的所谓“高科技”产品。为传播正能量、让读者少上当受骗、及时科学地辟谣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日报》“正听”版开办4 年多来,秉承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宗旨,推出全媒体辟谣作品,已有多个“10 万+”的爆款作品,并且报道经常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转载。抗击疫情期间,为了破除民众焦虑与恐慌,击碎谣言,我们把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权威专家,设为重点盯守目标,权威发声、深入浅出的科技解读成为科技日报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主要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科技日报社各个平台1 月底至4 月底,推出有关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的相关报道近200 篇。这些报道解疑释惑,澄清谬误,在全网均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1.4 科学客观,对外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进一步加强国内国外科技资讯的互联互通,科技日报社充分发挥13 家驻外记者站的优势,牵头发起成立了包括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英国《自然》杂志在内的“国际科技传播联盟”,促成中国主导的国际科技传播交流与合作,通过联盟成员国际化的信息发布渠道进行多语种全球传播。

2019 年4 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科技日报社通过联盟成员国际化的信息发布渠道,对《中国科技掌门人期待广交朋友、深化国际合作》一文进行了多语种全球传播,消息播发两小时后,被包括美国、德国、印度、韩国等国家的138 家媒体转载,传播、落地48 小时后,英文稿件的传播范围覆盖全球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潜在受众超过8 100 万人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武汉病毒所抗疫行动、中国脱贫攻坚对世界的贡献、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开幕式讲话的深度阐述三篇报道,分别在481、587、473 家外媒相关网站落地。

1.5 传播正能量,直播显优势

在媒体融合大环境的驱动下,短视频和直播俨然已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2020 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日报社结合两会科技、民生等热点实时进行两会直播转播和热点短视频直播,并在网站、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同步传播,期间共制作短视频100 多条,重大活动转播7 场次。其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式举行默哀仪式短视频播放量达416 万,互联网巨头的两会提案播放量达116 万。抗击疫情初期,科技日报社自1 月31日开始,对基层医疗条件薄弱地区,利用专家资源与中国志愿者联合协会、中国科协等部门发起“健康守护抗击新型肺炎——乡村医生培训志愿服务行动”,面向全国500 个县的医生以及7 000 名村医开展每天三场直播培训。截至当月7 日,直播总播放量达4 524 万,平均每场播放246 万次,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2020 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两会、脱贫攻坚等重大报道中,科技日报媒体融合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跟着版面走到围着端微转,移动优先的意识已经真真切切地融入到日常采编行动中。尤其是,今年春节期间不出报纸,疫情报道成了本报移动优先的一次高强度集中演练。各个采写部门和发布端口通过图文、音视频、漫画等手段演练新的表达方式,都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如,1 月27 日推出的《华南海鲜市场“翻盘”?未必是新型冠状病毒发源地!》微信阅读量突破160 万,腾讯全平台阅读量突破860 万,今日头条阅读量突破1 000 万。

2 技术驱动,整合各端口内容到“一库”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技术是支撑。需要打通技术壁垒,形成新型一体化技术平台,通过开放包容的技术体系支撑灵活的应用模式。

明确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基。科技日报社通过对科技资讯进行加工整理和科学分类标引,统一数据规范和格式,建成了科技新闻传播子平台、科普信息聚合子平台、科技成果展示转化子平台、科技政策服务子平台、新媒体聚合传播子平台、科技信息聚合子平台、科技舆情监测子平台和媒体汇聚评价子平台,建立了为用户提供精准新闻资讯和数据服务的全媒体服务硬件支撑。

初步形成了“一库两翼三平台”的系统技术架构,为实现“策采编发评”统筹,“统一入库,各取所需”的运行模式坚定了基础。在科技新闻与资讯的采集、生产、接收、分发与反馈中,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的优势,通过优化流程和再造平台,实现了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放大一体效能,大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科技资讯智能聚合、智能分类、热度排序、智能推送、智能搜索,面向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精准的科技资讯,实时跟踪用户反馈,既保留“海量+快速”的特点,又增加了“专业+精准+互动”的优势。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科技日报社在媒体融合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建成了以“新闻传播指数系统(NCI)”“新媒体评价系统(TEI)”等为代表的媒体评价体系,以“科技舆情监测分析系统”等为代表的舆情分析平台。目前,科技日报社已开发出新闻传播指数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10 多个,形成软件著作权30 多个。其中,“新闻传播指数系统”于今年6 月,在中国报业协会组织的评审中获得“技术产品创新奖”,并已经被其他媒体采用。

按照科技日报社的三年规划要求,到2021 年底,实现中国科技资讯库的全部功能。

3 通过“伤筋动骨”的改革破除阻碍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经过多年媒体融合建设,科技日报社深刻认识到,建立“四全”媒体,推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要勇于自我革命,破除一切阻碍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报社内部流行一句话“通过伤筋动骨的改革换来脱胎换骨的发展”。

3.1 实现“以报为主”到“以库为基”的思想转变

科技日报社转变思想观念,坚持战略指引,制订《科技日报社发展规划纲要(2016—2018)》《科技日报社三年规划纲要(2019—2021)》,把几十年来形成的以报为主的思路,转向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基,报网微端刊一体化发展的格局。确定了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为两翼,多平台智能化媒体和智库型媒体为特征的“一库两翼三平台”发展战略,对贯彻移动优先策略,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作出了总体部署。

3.2 建立全社一盘棋的统筹工作机制

打破部门的原有界限,集聚起各个采访部门、编辑部门和发布平台的负责人。形成了编委会挂帅、总编室统筹、全平台参与、集思广益、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的工作机制。这一工作机制将策划、报题、采访、研判、发布统一到一个系统当中,集聚了资源,提高了效率,缩减了沟通成本。各个部门在发挥自身原有优势的同时,也为其他部门提供观点、思路和采访资源,不同部门之间形成了协作互助、资源共享的局面。

3.3 全面推动主力军上主战场

人才是实现报社转型发展、赢得媒体融合发展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科技日报社从策划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编辑记者的全媒体思维,在“科特派20 年”“全国两会”“新中国成立70 年”“脱贫攻坚”等重大报道中要求编辑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纸端发力,面对同一新闻事件要有全媒体意识,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实现一鱼多吃——在写稿子、发微博、写微信公号、拍视频、剪视频、制作长图及为长图提供素材等方面发力。比如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报道中,前方记者除了前期新媒体随采随发、撰写纸媒稿件,后期还要为编辑部门策划推出新媒体产品“小康生活72 变”“小康生活对账单”提供视频、图文等。为了让编辑记者更好地把握媒体发展规律及趋势,加深对媒体融合发展的理解,报社还不定期举办“科报大讲堂”“青稞讲堂”,邀请社内外的优秀采编人员、业务骨干,知名学者传经送宝。

3.4 发挥影响力绩效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的作用

如果把推进媒体融合比作考场,那么绩效评价就是“指挥棒”。为切实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科技日报社改变了传统的绩效评价导向,推出《采编业务绩效考核改进方案(试行)》,确立了强化移动优先、提升科技舆论正面宣传质量和全媒体传播能力的考核导向。将原有的、以刊发纸媒版面位置为主的采编绩效评价机制,调整为以提升正面报道质量、移动优先为导向的影响力评价指标,引导采编人员将工作重心转向PC 端和移动端,加速推进采编队伍主力军进入主战场。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这场深融致远的改革,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要求,2020 年9 月推出了《科技日报社“一库两翼三平台”专项规划纲要(2020—2022)》,将以“中国科技资讯库”建设为核心,力争把科技日报社打造成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实现一体化发展、流程优化与平台再造、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内容技术平台终端和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猜你喜欢
科技日报日报社科技
如何从人文主义视角报道国际科技新闻
《科技日报》:地下水变“能量水”卖出天价警惕披上科技马甲的新式骗局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韩揭示食欲调节生物学机理
科技在线
《科技日报》报道长江科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
集体“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