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视阈下沉浸式新闻传播研究
——以央视频慢直播为例

2020-11-29 03:13徐丽娟
科技传播 2020年8期
关键词:疫情信息

徐丽娟

1 研究背景

随着5G 时代的正式到来,虚拟现实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沉浸传播技术进入到大众视野,也逐步应用到新闻制作中,使新闻在第三媒介时代真正实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并由此产生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模式——沉浸式新闻。

沉浸式新闻的概念由诺妮·德拉佩纳提出,是一种“可以增强使用者在新闻故事中事件或情境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制作形式”,其强调新闻的制作以还原新闻场景并提供使用者完整沉浸体验为前提。

2020 年1 月26 日,央视频开始执行“疫情24小时”创意慢直播,两路火神山工地慢直播率先上线,2 月1 日火神山医院VR 慢直播正式上线。截止到2月16日,央视频最高峰时共推出16路慢直播、4 路VR 慢直播。截止到2 月19 日,共有1.2 亿人次通过央视频观看“慢直播”。

慢直播,缘起于挪威为纪念卑尔根铁路而播出的《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该节目全程7 个多小时将整个行车过程呈现了出来。慢直播与快直播相对,强调长时间记录,没有剪辑、没有精美后期,不含任何加工进行呈现,而观众则从第三视角进行观察。当直播用于事实信息的传播时,观众就会对新闻事件或场景产生第一人称的体验,甚至建立其与新闻事件之间的情感体验,慢直播由此成为了沉浸式新闻的一种。

央视频通过“慢直播”,让上亿网民通过“云监工”的方式更好地了解疫情期间工地建设情况,也更好地保证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起到了很好的抚慰人心的作用。

由此,新闻的时效性被“即时性”所取代一切事实都在新闻直播中呈现,形成以人为中心,将生产过程和传播过程同步进行的沉浸式新闻。本文基于拉斯韦尔的5W 模式,以央视频慢直播为例,分析此类沉浸式新闻的传播特性,以期为未来沉浸式新闻的发展有所启发。

2 央视频慢直播的传播特征

2.1 传播主体:泛众生产,内容衍生

与传统新闻的编辑生产不同,沉浸式新闻的内容是传者和受者共同生产创造出来的。除了传统的新闻的消费者,还包括自媒体人、以及广泛的网友都参与到新闻生产中。

本次央视频慢直播中,网友不仅作为视频的观看者、施工现场的监控者,也承担了内容生产者的角色。1 月30 日晚,有网友在直播间围观了火神山医院工人打架,由此网友也成为了新闻的生产者,并促成了新闻热点的快速流变。

除了特殊的社会环境,本次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高关注度也来源于网友的自发创作与二次传播。央视频App 曾上线“助力榜”,邀请网友为“挖掘机天团”助力,“叉酱”“蓝忘机”等挖掘机IP 的诞生,拉近与年轻观众、亚文化群体的距离,扩大了“慢直播”的传播效果。

2.2 传播内容:实时传播,客观呈现

慢直播采取24 小时不间断实时播放的形式,即使是深夜,同时在线人数仍超百万,实时传播,让信息内容在时间层面上与观众保持一致,实现新闻内容的无时不在。

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是在把关作用下对信息的有选择呈现,而慢直播在呈现过程中采取无停歇、无干预的方式,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逼近真相。整个慢直播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几个监控摄像头和VR镜头呈现,所有细节一览无余,慢直播在环境、流程、细节、语言甚至动作上都使新闻真实变得触手可及,且新闻事件的发生与传播同步进行,也因此更加客观。

2.3 传播渠道:随时随地,全媒融合

为了提供更为丰富、逼真的视听感受,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沉浸式新闻需要尽可能利用所有媒体形态,适用于各种社交媒介,由此实现沉浸式新闻的无处不在。

本次慢直播用户可以通过央视频App 进行观看,移动端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进行观看,而24 小时播放也意味着用户实现了随意进场出场、切入切出的自由。

此外,央视频慢直播还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从“疫情24 小时”相关H5 设计、疫情数据图、到宣推海报、微博互动,多样使用各类图文音资源,实现全媒体融合,打造真正的“体验新闻”,让信息内容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实现更大声量的传播效果。

2.4 传播受众:情绪共享,陪伴社交

一般认为,传统电视直播更多关注变化,网络直播更倾向于陪伴。本次慢直播产生于疫情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公众待在家里无法满足自己的社交欲望,另一方面由于公民监督意识的崛起和对疫情信息的关注,对慢直播的内容则投入更多的关注度,这也是为何本次慢直播火爆的原因之一。

刘俊认为,在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恶、怒、怜、哀、惧等是大众普标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而慢直播的评论区很好地承担了网友抒发情绪,进行社交互动的功能。根据公众号“黑豹说”,1月29日—2 月3 日的火神山、雷神山直播中,日均评论为7万条,峰值为2 月1 日15 点的7 908 条。网友通过实时评论进行交流,打破人际交往中的面对面交流,通过线上评论凝聚起来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形成“想象共同体”,甚至构成你了一种虚拟的工作场景,进行“打卡”,在虚拟的场景中相互连接、进行沟通,共享精心、共享情绪,并起到一定的娱乐、游戏效果,让慢直播打破新闻、娱乐、工作的界限,真正实现沉浸式新闻的无所不能。

2.5 传播效果:舆论监督,正向引导

本次慢直播除了传递相关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广大网友实现了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作为公民权利(监督权)的体现和常见形式,是社会公众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对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表达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活动。

新媒体发展为舆论监督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条件,而在本次疫情中网友也通过慢直播进行“云监工”,这一方面可以弥补传统媒体无法24 小时全程无死角监控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自媒体的传播进一步传达民意,实现有效监督。

根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对评论区热词统计,“加油”二字提到的最多,还有“监工”“打卡”“武汉加油”“工人辛苦了”等词语出现频率较高。慢直播通过直播间和评论区之间意见和情绪的交流与互动,他们成为了两座医院建设过程中的共同参与者,更好地疏解了特殊时期网友的紧张情绪,实现了公众情绪的正向引导。

3 慢直播的新闻生产原则

3.1 以人为中心的自主参与性

慢直播与传统网络直播不同,没有主播、没有解说,强调要完全以观众自身为中心进行自主参与,24 小时随时切入切出。没有快速剪辑的镜头、精美的后期制作,真实展现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观众、网友会自行脑补“剧本”,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主动发送者。作为传播节点的个人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媒介,他们在慢直播中享受着作为传播主体的自主性与参与感,并与其他节点相连接,构成一个虚拟的场景,通过慢直播来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要和情感的抒发。

3.2 无剪辑的新闻真实性

慢直播除了没有时限外,最重要的是无剪辑带给观众的自然感和真实感。而与传统娱乐性为主的慢直播栏目不同,本次央视频慢直播强调舆论监督和事实信息的发送,因此具有相当的新闻属性。

新闻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要义。而传统的新闻报道,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存在把关作用,都是经过一定的挑选、编排再呈现在受众眼中的。而慢直播则不同,其通过完全的、没有干预的镜头实时播放,让观众作为事实的目击者和主动传播者,排除外界环境、信息、专业人士的干扰,由此信息的误差更小,观众能了解的内容更多,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新闻的真实性。

3.3 共同参与的陪伴感

慢直播通过长时间的镜头呈现,带给人一种靠近新闻场景的临场感。观众通过观看实时的直播画面,会以第一视角进行内容解读。而评论区的实时评论则会带给大家人际交流、共同参与的陪伴感,这也是以往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沉浸式新闻所不具备的特点。在慢直播的互动区域,观众并不只是画面的单纯观看者,更是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云监工”,承担着作为监工的使命和责任。由此,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身体”弥补了在实体空间中“身体”的空虚与焦虑,并满足了实体空间中的社交欲望,这种陪伴过程对观众则更为重要。

4 结语

慢直播作为近些年新产生的一种直播形式,应用于新闻中无疑是一种创新的新闻生产形势。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当慢直播具备新闻属性时,是否会导致观众更多关注着直播的娱乐性,而忽视了新闻的严肃性。此外,当新闻、娱乐相互渗透,新闻信息传递与社交互动共同进行,又是否会带来如李沁认为的“无界时空的全民狂欢”。央视频慢直播的创意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泛媒介时代新闻生产的新可能,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伴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实践与技术发展又该如何更好地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公众,

猜你喜欢
疫情信息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