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勉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
近年来物质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以及精神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尤其是人们对户外活动空间的向往、对绿色环境的追求、对宜人空间的渴望。相较于传统的城市公园,生态性的城市公园更符合当代社会环境与人们的需求。在城市空间资源紧张,人们快节奏生活的大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等理论成为设计师们现阶段设计的原则和方向。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主要部分,也是市民平时在外活动的重要空间,更是城市生态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其中一种类型。本文旨在从生态的角度总结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流程。
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类型之一,其功能相对全面均衡。它是服务于大众的公共绿地,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具有美化环境、文化教育、减灾防震等功能。它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投射出城市形象,是城市文明的标志。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功能有三大方面。社会功能方面包括休闲游憩、精神文明建设、科研教育、防灾减灾;环境功能方面包括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经济功能方面包括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城市生态公园指在城市市区或近郊,通过保留、模仿或修复地域性自然生态环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维护、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部分生态系统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以生态文化或技术为主题,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休憩、游览以及实践等活动的公共园林。
相较城市综合性公园而言,城市生态公园在社会功能方面具有中等的旅游休闲功能、教育科普功能和防灾减灾功能。在环境功能方面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能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满足市民回归自然和郊游等户外活动。生态公园是城市公园中保留地域性自然生境的区域多样性和系统演替的生态系统。
区位分析:根据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来了解分析该地地形、气候、风向、降水量、光照条件、植物种类、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等条件,便于设计出因地制宜的生态性设计。
环境分析:了解该区域范围内以及周边的环境现有资源状况,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以便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节约资源。
规划分析:了解该地区政府规划的方向定位,使设计符合远景规划。
交通分析:了解该区域及周边的交通状况,明确道路等级与方向,便于该项目的路网设计以及硬质铺装中的生态性设计。
生态分析:了解该区域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例如空气、水、动植物、微生物等,分析利弊,便于项目的生态系统构建。
前期项目分析完毕后,确定设计的大方向,坚持可持续、生态、绿色等设计理念,以人性化原则,打造出自然的生态环境,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物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将公园中的各种要素结合到当地特色中,运用设计的思维,通过设计的手法,提供给人们符合地域特色、运用生态技术手段、满足人的身心需求、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性综合公园绿地环境。
初步规划:从网络、书籍、报纸等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后,根据基地现状,分析搜集到的信息,考虑周边环境,确定使用人群,按照使用对象的需求初步划分园内功能分区及道路交通。
方案深入:考虑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站在使用对象的角度思考,站在设计者的高度引领、用生态设计理念指导设计。深入设计公园内部的基础设施,例如休闲设施、娱乐设施、运动设施、科教文化设施等。
修改完善:反复调整修改完善方案,多方面综合考虑,是否符合规划远景,是否满足游客需求,是否符合生态可持续设计原则等。
确定方案:反复推敲后确保人性化,方可实施。
总结:总结设计的全过程,从最初一步到最后方案敲定的全过程,梳理归纳设计的方方面面,为今后的方案设计做充足准备。
3.1.1 区位分析
地理位置:该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原称户县,在西安市西南部,南面是秦岭,北面是渭河,距西安主城区18 km,处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水资源:鄠邑区水资源较为充沛,有4 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储量,36 条大小河道,都出自秦岭北麓,从山中流出后又汇聚成四大水系,贯通南北分布全区。
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光照:光照资源比较充足,太阳辐射总量每年为130~150 千卡/平方厘米。
风向:常年吹东北风。
植物:适宜种植高大耐热的植物。
风俗文化:文化氛围浓厚,市民对绘画、诗词、鼓舞、围棋都很感兴趣。
3.1.2 环境分析
该项目区域主要内部道路入口有较好的场地条件,有一片湖泊,但既无体验观赏价值,也无生态教育价值,需融合科技艺术改造。
3.1.3 规划分析
鄠邑区紧邻西安生态文化带和科技带,因此设计时应符合该远景规划,向生态文化科技靠拢。
3.1.4 交通
该项目由道路围合成一片完整地块,区域交通相对便利,四面都有支路相通。
3.1.5 生态
生态环境基础较差,有待优化。
经过以上分析后,将该城市公园主题定为“寒木春华园”——寒木不凋,春华吐艳,一年四季园内风景各具特色。为游人设计一个集休闲、娱乐、休憩、运动、观赏、生态、教育、防灾八位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游人在其中可以放松心情,感受自然,享受生活,体验乐趣。让人们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人和谐相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与自己和谐相处。
3.3.1 初步规划
该项目面积将近330 000 m2,绿化率需达70%左右。该场地北面为居住区和大学城,西、南面为居住区,因此可判断北、西、南三面的服务人群多为大学生、老年人和孩童。该片区应以休闲、娱乐、运动、教育、观赏、防灾为主要功能。南北面人流量大,应设开放式入口,通畅交通。东面为商业区,因此,服务人群多为中青年人,片区应以休闲、娱乐、观赏、休憩为主要功能。园内应有明确的中心景点以及多个特色景点,游客在游玩时有移步换景的体验。
方案将该公园规划为9 个区域:中心广场娱乐活动区、入口平台休息区、生态水域观赏体验区、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运动区、休闲洽谈区、生态植物观赏区、安静休息区。功能丰富,适合各种人群。
3.3.2 方案深入
水系:打造生态水域系统,引进动植物,改善原有湖泊水域,提升区域内微气候。
植物:因常年吹东北风,所以东北面的植物应种植高大乔木,且设计多层植物,阻挡部分风力。植物搭配和谐,随四季变换而景色各异。
铺装:因区域内夏季多暴雨,在道路硬铺上采用透水铺砖地面与雨水花园结合,有效控制和利用水资源。
材料:基础设施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建设,将旧有废弃物例如衣服、瓶子、锈铁、车轮等进行改造设计再利用,做成小品景观,节约利用资源。
交通:因人流量和项目面积大,公园应设多个入口,其主入口应在北面,服务更多人群,道路分四级,分别是8 m、4 m、2 m、1.2 m 宽。
3.3.3 确定方案
3.3.3.1 空间设计中心主景(活动广场)与次要节点相呼应彼此和谐,完善的服务设施给予游人美丽舒服的感受,深入其中,愉悦幸福。主题鲜明,功能完善,交通通畅,是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经济功能三者的高度综合。
立面天际线设计美观协调,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花卉以及建筑等,比例合理。
3.3.3.2 生态设计
生态优先:采取低冲击的开发模式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绿地为本底,促进当地与自然山水格局的有机融合。生态水域的打造、植物的搭配、透水铺砖地面的铺设、雨水花园的结构、环保材料的运用、废旧资源再利用等都是生态性的体现。
集约高效:注意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单位用地产出效益;应用尖端工艺与技术,实现节水、节能,建立低碳智能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等。
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总体而言需遵循坚持可持续、生态、绿色等设计理念,秉持人性化设计原则,综合分析当地具体情况,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站在设计者的角度引领、设计,将公园中的各种要素与当地特色相结合,运用设计的思维及手法,提供给人们符合地域特色、运用生态技术手段、满足人的身心需求、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满足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经济功能的生态性综合公园绿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