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1 月,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测控通信,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与德国、瑞典、荷兰、沙特等国合作首次开展国际合作载荷搭载和联合探测,取得丰硕成果。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践行“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探月精神,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作为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邓景辉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型号立项之初,便立志打造一代精品工程。在他的带领下,开创了多项国内直升机研制的先河,使国产直升机具备全域、全时及复杂气候环境下的使用能力,实现了我国直升机自主创新的历史性飞跃,使我国直升机工业达到了与欧美国家同台竞技的水平。
2010 年以来,作为中核集团公司燃料元件设计制造技术科技重点专项总设计师和集团公司燃料元件领域首席专家,焦拥军率领团队在核电燃料元件研制和材料开发等方面系统全面的开展了科研工作,创造了核燃料研发领域的国内多个“第一”。提出了辐照考验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科研过程中的冷棒临界等重大困难和问题;推动建立了自主原材料供应体系,基本实现原材料的国内自主供应;推动建立了组织有效的燃料组件研发体系,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的燃料研发队伍;从国外层层专利布局和技术壁垒的封锁中成功突围,解决了华龙一号走出去的瓶颈问题;实现了我国核电燃料设计技术由国外引进全面转入自主开发,为打造我国自主核燃料品牌作出突出贡献。
刘小勇长期从事某发动机研究工作,现任国家某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发动机基础技术专家组组长、某项目副总设计师,是我国某发动机技术研究的探索者、推动者和领军实践者,在突破发动机系列关键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研究体系、奠定技术基础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杨树兴长期从事肩负我军陆战远程火力打击主体重任的野战火箭武器理论与工程技术研发工作,在我军野战火箭实现“远”“准”“狠”的发展历程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使我军野战火箭成功实现了从无控到有控,再到精确打击及高效毁伤两个里程碑的跨越。
严浙平教授扎根北国冰城哈尔滨30 年,潜心水下无人航行器技术研究,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竞争合作,完成高难度优化设计、高风险水下试验等任务,带领团队取得多项高水平创新成果。其研制的新型水下无人航行器通过定型设计,实现批量自主可控生产并列装应用,为我军新质装备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很好地诠释了把文章“写在装备里、融入海洋中”的精神。
中子科学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建成我国首个投入运行的中子散射大科学平台,在国防、大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完成多种国内首次实验。现谱仪年带核实验实现近200 天(24 小时连续运行),其中约45%用于对外开放合作研究。2019 年收到国内外用户申请近百份,基于基金委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资助合作项目10 余项,与国内合作年产出论文40 篇,其中物理、化学和新材料等领域顶级期刊论文12 篇,最高IF 已达50。平台已成为全国残余应力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委会、中国核学会核测试与分析分会和中国晶体学会小角散射专委会等学会的主要依托装置之一。
刘永坦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带领团队坚持40 年自主创新,创建了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研制了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对海远程探测能力的预警雷达,为实现我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刘永坦院士一生奉献海防预警科技创新事业,是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兼具的国防科技创新典范。
张祥瑞先后担任某电子侦察船、某生活保障船等舰船总设计师,某综合补给船等舰船副总设计师,远望5 号、远望6 号、3000 吨一级油船等舰船总体专业设计师,担任多个重大项目型号及课题项目技术负责人。张祥瑞同志长期奋斗在科研工作一线,具有丰富的科研创新攻关及舰船总体设计能力,主持、参与研制的舰船交付部队后,在电子情报侦察、航天测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
杨小牛院士工作室成立于2014 年,引领了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在特种通信技术体系中的应用发展新方向;提出了深度学习驱动的电磁信号目标端到端识别技术,并获得远超传统算法的效果;研制了国内首套信号目标智能识别便携式设备,大幅度提高了电磁信号目标识别能力,在用户单位试验超过一年时间,经过系统的多次迭代更新,获得用户单位充分肯定,影响力不断提升。该团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