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摘要:为缓解上海知识青年的就业压力、解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发急需劳动力的问题,60年代初,近10万上海知青进入新疆参加建设。他们进疆后得到自治区政府和兵团的恰当安置,开垦荒地、治沙造田,把边疆努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对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上海知青;新疆
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以我国50年代中期的社会状况为背景,旨在解决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加强农村农业建设。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人口与就业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到1963年,上海市无法就业的社会青年已达到8.7万人,其中75%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而同一时期到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垦荒队还远未达到实际所需,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提出将上海未能升学和就业的知识青年动员到新疆参加建设。这样,就有了10万上海知识青年进疆参加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
一、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上海知青在各级团组织的引导下,大练农作基本功,成为新疆农业生产的一支主要力量,在荒原上开辟了一道道风景。1964年开春农一师胜利七场选拔了1350个青年组成了21个丰产班、组。在植棉能手刘学佛、王孟芳、杨丰德等同志的带领下,大搞棉花丰产活动。一连青年张丽萍丰产班所管理的342亩长绒棉被同志们称为:“吹不倒,打不垮”的红旗条田,单产可达280斤,总产68000多斤。农八师石河子总场一分场6连,是一个由1964年进疆的120多名上海知识青年组成的连队。他们主动要求参加垦荒建设,用自己的双手,修通了那里第一条能走汽车和拖拉机的公路。塔六场知识青年全队94人,担任4100亩的农田管理面积。全场桑苗200万株,知青们保种保活达148.7万株。夏收全队投入割麦55人,平均完成1.48亩,超出定额的1.2亩。这些年纪轻,有文化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知识青年为新疆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成就,给国家增加了利润。
二、推动新疆人文精神的进步
首先,上海知青对新疆兵团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兵团成立时,子弟学校只有24所。1962年,有子弟学校242所,在校学生63213人。上海知识青年进疆后到1965年,兵团的子弟学校已发展到882所,在校学生已达128528人,使兵团小学教育得到普及,上海知识青年解决了兵团师资匮乏问题。正如上海支边知青杨永青多年后接受采访时所说:上海支青在边疆这段时期是做出了贡献的,尤其在兵团教育战线上贡献是最突出的。在兵团多少老师都是上海知青,他们推动了兵团的文明进程。
其次,上海知识青年为兵团落后的生活注入新的元素。他们引领着兵团新潮流,将中国最大城市的现代文明渗透到了新疆社会。新潮的夹克衫,花样繁杂的皮鞋、款式新颖的裙子,还有女孩子喜欢的各式发卡陆续出现在兵团人的日常生活中。除此之外,上海知青充分利用他们高文化的优势,投身于兵团医疗卫生事业。他们较高的卫生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对兵团人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上海知识青年进疆参加建设的现实意义
60年代初,这批有政治觉悟、文化知识、革命热情的上海知识青年加入兵团建设这支大队伍,对巩固边疆,保卫边疆是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十万大军进疆前,新疆兵团的大部分成员是老八路,老革命,他们的文化水平、科技知识普遍不高。支边知识青年是稳定屯垦戍边的重要力量。同时,上海支边知青进疆参加建设,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新疆的少数民族,不管是干部還是各族人民群众,热烈地欢迎上海青年到新疆去参加建设。2P151支边知青们则把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另一方面,这段历史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仍有借鉴意义。上海知青不仅是政治背景中的大移民,更是经济发展驱动下的物质和精神大移民。这一代人用青春谱写出中国西部边陲的开发事业,为新疆缩小与内地、沿海地区的差距做出了贡献。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国家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全国各地高文化的有志青年。
总而言之,以上海知青为代表的知识青年群体,对新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现实意义上讲,他们充实了兵团保卫祖国的戍边力量,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方面迅速提升新疆在各领域的发展水平。时至今日,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知青们留下的足迹依然隐约可寻。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新疆个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充分发挥兵团“建设大军”、“铜墙铁壁”、“中流砥柱”的历史作用,新疆的未来形势将更加美好。回望历史,正是当年的知识青年们,为新疆繁荣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新疆的开发与发展应当牢记他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13][1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支边知识青年专辑》(第12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3页,第284页,第151页。
[2]姚勇:《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历史回顾》,《新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6页。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农一、二师上海知识青年情况调查简况》,1974年2月,第54页,档案号:004—07—0326。
[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分配情况》,1973年12月,第1页,档案号:004—07—0363。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劳动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塔六场培养教育上海知识青年的体会》,1965年3月,第29页,档案号:004—09—0051。
[8]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9]鱼姗玲:《从娇姑娘到边疆建设者》,《中国青年》1964年第11期。
[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胜利七场是如何培养上海知识青年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的》,1964年9月,第140页,档案号:004—07—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