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桐 马梦伟 徐春暄 姜思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意蕴丰富,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之花。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话语权的提高,中国文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国际的关注,但由于历史背景、文化积淀和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跨文化的误解与冲突。本文从中国和西方国家以及韩国的孝文化差异出发,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并对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误解进行解释,旨在减少中外文化交流存在的障碍,为以孝文化为代表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关键词:孝文化;中西;中韩;差异;误解
“孝”不是中国所特有,几乎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孝”或是与“孝”相近的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基于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的差异,孝文化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不同。本文选取西方国家和韩国的孝文化与中国传统孝文化进行对比,选择西方国家是因为中西文化背景差别巨大,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更能凸显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与统一;选择韩国是因为韩国与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汉文化底蕴一衣带水,探寻在文化底蕴上如此相近的两种文化在细节上的不同,更有利于分析和规避两国之间的文化误解。
一、中西孝文化差异
西方国家和中国一样,普遍存在着“孝”这一伦理道德观念。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说:“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在美国流行的谚语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这样来看,子女善待父母便是中西方“孝”文化的相似之处。但是实际上,这两者还是在形式和本质上存在着诸多不同。
首先是养老形式的差异。家庭养老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养老形式,即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各自赡养自己的父母;在西方,依托于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出现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养老形式,即社会养老,然而在中国,子女将父母送去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会被认为“不孝”。这种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一个原因是中西方基本国情的不同。中国具有庞大的社会人口基数,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2.4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于西方比较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心并未集中于“社会养老”问题上,尽管目前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退休金等社会福利都在进一步向老年人群体倾斜,但面对如此大量的老年人口,社會养老资源的普及仍旧处在上升期,面临很大缺口,社会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老人仅靠社会养老难以维持生活;而西方社会前期的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加之人口基数小,社会老龄化进程快,社会养老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其国情和社会现状的必然之举,从二战后发展至今,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化。所以在中国,作为子女的个人需要以家庭为单位为老人养老,西方社会的老人依靠社会养老也能安度晚年。第二个原因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的观念意识有关。中国文化植根于深厚的农耕文明,自农耕社会以来,中国就产生了强烈的群体意识,群体生活所带来的潜在安全感自然形成,存在于民族基因之中,当今社会仍将几代同堂视为福气的象征,所以即使现在中国已经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迈进,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受群体观念和家族意识的影响,社会养老也可能仅成为家庭养老的一种演进变体。西方国家强调自由和平等,个人意识强烈,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皆以“小家庭”为中心,夫妻关系要比父母子女的关系更为紧密和重要,父母对成年后的子女的依赖程度较低,子女成年后更愿意去追求梦想,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是把为父母养老作为生活的中心;同时父母也愿意过相对舒适自由的晚年生活,而不是被子女供养。
第二,中国人大多以顺从和依赖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西方则不然。中国传统孝文化中非常核心的一条就是子女要顺从父母,《弟子规》里面说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氏族社会的发展更加重视家族传承的纽带作用,父母长辈的核心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不论是婚姻还是事业,都有父母的参与甚至是决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儿女的选择或是行动(父母在,不远游);西方社会更倾向于讲求民主、尊重,大多数子女在成年后都相对独立,与父母的联系比较松散,甚至远离父母居住,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当子女和父母观念有所不同时,子女往往与父母沟通甚至争论,子女不需要顺从父母的想法,只需要互相尊重。
第三,“孝”的本质不同。中国人认为,在幼年时父母将子女抚养长大,子女成年后要孝顺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是亲情血缘所决定的。正如《孝经》中所记载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种孝道植根于民族基因之中,是具有强大的普适性的社会意识与“理所应当”的行为准则,甚至成为衡量个人道德素养和家庭家风的重要依据。在西方社会,宗教对人们的观念影响很大,人们以上帝的要求为最高准则,行事都按照上帝的要求做,《圣经》中要求人们“要孝敬父母”,信徒便孝敬父母,对上帝的虔诚超过了对父母的孝敬,所以西方的“孝”可以说是一种“神本”的孝,是不受血缘纽带强制的一种宗教理念。
我们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社会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各国也有根深蒂固的“孝”模式,可以说“孝”在世界范围内是具有共性的,只是实现孝道的方式各有不同。当今世界在经济上逐渐趋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却是逐渐趋于多元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必然相互产生影响。对于孝文化,中西双方也应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这样一个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下,中国的养老制度也必将逐渐发展成熟,社会养老机构在日趋完善的进程中也能够为大多数人所认可;西方社会也吸取了中国孝文化的长处,增强家庭观念,提高亲子意识,子女开始承担起照顾和关爱老人的责任,为老人的晚年增添安乐与幸福。
二、中韩孝文化差异
韩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且韩国的文化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孝道文化方面,两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受历史环境以及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中韩两国在继承和发展本国文化、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必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所以中韩两国在孝文化的表现上具有不同的特征。
第一,等级与行孝礼节的严苛性差异。韩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极端的男权宗法社会,男人享有绝对的权利,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因此,韩国的孝道礼仪比中国更为复杂和严格。韩国年轻一代拜访长辈甚至同龄人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例如,每年正月初一以前,外出的人必须回到长兄家参加“茶礼”祭祖活动,晚辈要跪拜长辈,长辈对成年晚辈的跪拜要鞠躬回礼;即使是不认识的年长者,作为年龄较小的晚辈也必须以礼相待;在家庭内部,晚辈敬酒不能正对着长辈,必须侧面对长辈敬酒,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对长辈甚至同辈使用敬语等。中国人对待长辈的礼节则简单得多,一般只需过春节时向长辈跪拜问好,且这一习俗正逐渐消失,只要有礼貌的问候即可,同辈之间也不需使用敬语。
第二,赡养义务的承担对象不同。韩国家庭中长子赡养父母的责任最大,中国家庭则由所有子女共同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受古代朝鲜极端男权宗法社会的影响,长子赡养父母的习俗在韩国一直延续至今。年长的父母与长子一家共同生活,如果长子过世,则由次子赡养,往后类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受其他文化的影响,韩国也出现了所有的孩子一起赡养老人的情况,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长子仍然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在中国家庭中,赡养父母的责任并不全部由长子承担,长子也没有组织作用,只要有孝心,家庭里的小儿子、小女儿同样可以照顾父母,起到家族管理和凝聚的核心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韩两国的孝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等级制度和礼节形式上,其精神内核大同小异,相互认可度也比较高。
三、外国人对中国孝文化的误解与原因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外国人对中国传统孝文化主要有两种误解:一是一些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的孝是单向的,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单方面义务;二是一些韩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建议。
有学者研究发现,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拥有至高无上且绝对的统治权力,子女必须单方面地尊重、服从父母。在封建社會,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当今中国的孝文化更具平等性与相互性,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以父母的爱为前提基础的。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强烈,这体现在家庭中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子女成年后,绝大多数父母还会在各方面给予子女帮助,例如资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子女成家后帮忙看孩子等等。因此,子女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也享受着父母的关爱,行孝的过程是双向的,父母的付出甚至更多。
韩恩珠在《中韩两国儒文化意识比较研究》中的其中一个调查问题为“中国的孩子是否听从父母的意见”,其中26.8%的韩国留学生选择“是”,46.9%选择“否”,而63.8%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国孩子会听取父母的意见”。由此可见,韩国人认为中国孩子不听从父母意见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加追求自由平等,不会像封建社会那样对父母绝对顺从,但是父母阅历丰富,子女遇到困难还是会选择向父母求助,听取父母的建议。当子女们的想法与父母的建议出现分歧的时候,父母并不会强迫子女必须按照他们的想法做决定,而会详细分析利弊,让子女做最终的决定。有时子女也会在表面上顺从父母以减少矛盾,但自己不会采取父母的建议,这是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强调对父母尊重,对父母的顺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维持家庭内部的和谐。
“历史上任何文化对他者文化的接受只能通过选择和误读来实现。”外国人误解中国孝文化的原因有很多,从中国本身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孝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外国人来说,理解时很容易出现偏差。其次,对于中国传统孝文化中存在争议的部分 ,中国人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释。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说,民族不同,文化基因不同,社会背景差异等造成了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中国孝文化的某些方面存在疑惑也有其合理性。另外,如果以今日之角度裁断历史现象,从片面、夸张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里定义孝文化,而不是以发展的眼光和尊重的态度看待中国孝文化,那便是断章取义了。
四、结语
两种文化碰撞时,对“他者文化”产生误解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分析误解产生的原因有助于使国际社会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传统孝文化,也能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观念基础,这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静. 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中国孝文化传播[D].山西大学,2015.
[2]韩恩珠. 中韩两国儒文化意识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3]周峰,计志宏.中韩孝文化的异同及当代启示[J].前沿,2012(02):122-123.
[4]曹广涛.中西“孝”文化比较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03):83-86.
[5]刘晓娜.从中韩孝文化的差异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散文百家(理论),2020(06):176-177.
项目名称: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现象探究——以中国传统孝文化为例,项目编号:S20191044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