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会计基础”课程中应具备的可体现“管理型”会计的元素

2020-11-28 07:52姚珩
商情 2020年21期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基础会计

姚珩

【摘要】本文简述了“管理型”会计的定义,从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必要性,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中应具备的可体现“管理型”会计的知识元素与能力元素,并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角度说明“会计基础”课程中如何融入“管理型”会计元素的方法,力求培养出“管理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 会计基础 高校

一、“管理型”会计的定义

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首先提出了管理概念,其中包含了“管理型“会计的相关内容。“管理型”会计理论在中国大陆的逐渐兴起与普遍应用,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素质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以及部分理论已经过时,打造熟悉会计审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和会计信息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市场经济以及企业激烈竞争的需求。故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移也是公认的会计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

对于“管理型”会计的定义,社会各界看法不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指财会人掌握了管理知识;2.指从事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的财务工作人员;3.指高级财务岗位的财会人,如CFO;4.指管理人掌握了会计知识等。通过调研,大部分的业内人士偏向于认同“管理型”会计与“核算型,会计是不可分割的,是在掌握了“核算型”会计的基础上,对于管理素质的深度要求。

“管理型”会计与管理会计并不相同,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着重为企业进行最优决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而“管理型”会计不是放弃核算,选择管理,他面向的群体是所有、各层次的会计人员,基于“可发展性”提出的综合素质要求,强调随着财务水平的提高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未来由于信息化等技术的发展,核算流程将会变得愈加精简,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将会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协助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管控运行,由此产生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更能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政府要求加强“管理型”会计人才队伍建設

我国市场经济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虽然会计从业人群队伍庞大,甚至供大于求,但是“管理型”会计人才却相对稀缺。现如今,会计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财务软件、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平台也不断升级,传统领域中有一部分会计工作将面临职位调整。国家财政部曾发表相关文件表示“管理型”会计是会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努力争取在建设“管理型”会计人才队伍以及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芍面取得进步,使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高校针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也势在必行。

(二)“管理型”会计能满足企业需求

“管理型”会计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核算与管理都是企业会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核算型”会计职能主要是收集处理会计信息,并出具报表,注重于企业的已发生事项以及整体盈利。而“管理型”会计则是对“核算型”会计的加工升级,通过了解会计信息能够做出管理决策,为企业制定更合理的方案提供辅助帮助。另一方面,“管理型”会计更加注重财会人员个人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求他们具备财会类基础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进步的理念、开阔的思维以及综合素质能力。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参与企业的经营与规划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所以,培养更多“管理型”会计人员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三)会计人才高层次发展的需求

财务人眼中,账本是立足之本,会计的分析和管理都从账本出发,但是“管理型”会计需要跨越账本,把现代的管理思维融入核算分析当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务层面。财务人员应当做到在企业选择商业模式、制定业务政策的时侯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而不是在业务接近尾声时,才进行机械核算。所以培养管理性思维,向更高层级的“管理型”会计发展也是会计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

三、“管理型”会计元素分析

依照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定位标准,高职教育着重于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体现于在具备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熟练的操作技巧,故职业教育也以“手熟”来体现人才质量。但是,于心理理论视角分析,心智技能的提高有助于操作技能的实行以及应用成效的发挥,并且心智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操作技能的技能时效性、变通性与创新胜。因此“管理型”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两个基础元素,即知识元素与能力元素。

(一)知识元素

知识元素是指高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育。管理以核算为基础,所以“管理型”会计不能弃核算而不顾。会计学专业最主要的课程是核算会计相关课程,从最简单的基础会计开始,到中等难度的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再到比较深奥的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经过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习,既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如“权责发生制”、“资产二负债十所有者权益”、“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等概念,也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账务处理操作流程和方法,如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纳税申报等,在规范方法的引导下进行正确的操作。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所具备的操作能力以“精、专、新”三方面来进行体现。“精”体现在操作的时候不仅知道核算方法怎么使用,还知道核算方法使用的原因,技能不浮与表面。“专”指专业能力层次的高度以及对日特定行业、特定领域或特定业务细则上的把握,满足会计特色化的服务需求;“新”体现在会计制度与方法不断变革的背景下,对于新准则、新概念、新技术的知识拓展,以及操作技能上的先进性。知识元素的掌握保障了教育成效得以实现。

(二)能力元素

“管理型”会计虽不能抛弃核算技能,但是若要偏向于“管理”因素,与我们所具有的心智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心智技能是以具隐蔽性和简略性的内部语言如感知、理解、记忆、联想、思考等实现的认知活动方式。相同条件下,会计人员都接受了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规范化的学习程序,不同的会计人员会计工作绩效不同,就取决对个体心智技能水平的不同。“管理型”会计以帮助企业辅助决策体现职能,而辅助决策的重点又在于分析信息,而分析信息最终要强调会计人员的个人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并未将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都以学生个人基本素质作为支撑,忽略了学生的可发展性。思维固话直接导致会计复合型、发展型、创新性人才的流失,极易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淘汰。所以“管理型”会计强调的也是在“核算型”会计的基础上对心智技能进行提升,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思维隐性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分析显性能力。

四、“会计基础”课程中应具备的可体现“管理型”会计的元素

(一)“精”即对基础知识的细密、深入把握是“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立足点。“会计基础”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课程,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通过系统的教学,逐步了解会计要素等,也要兼顾会计工作的实际流程,如填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借助相关案例的资金运动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当细密、专一、深入、学“精”,不仅了解“是什么”,还能知道“为什么”。如在“权责发生制”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们理解“权责发生制”是以本会计期间发生的费用和收入是否应计人本期损益为标准,处理有关经济业务的一种制度,还应飞封也们了解我国企业适用权责发生制是因为他比收付实现制更能准确反映特定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即学习不浮于表面。

(二)“新”即对新政策、新方法的准确传达是“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变化,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核算方法也在不停的修订当中。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如教学内容的“新”,2020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当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是基本准则修改的核心部分。同时,在“利润”要素中引入国际准则的“利得,和“损失”概念,与国际会计准则更趋一致。对于会计的新准则、新概念和新技术,在“会计基础”课程中应当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三)提高“分析能力”是“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关键点。“分析能力”是“会计基础”课程应具备的能力元素。在“会计基础”的课堂中倡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在介绍存货发出方法的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举例:某公司分别在5月3日、5月5日、5月22日以1000、1200、1400元的价格购人冰箱三台。7月1日卖出一台,7月30日卖出1台,请问7月份该冰箱的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分别是多少?根据以上例子,让学生根据不同存货发出方法得出不同结论,如对先买先卖与先买后卖不同情况下的成本进行比较,引导他们分析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主观能动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四)培养“思维能力”是“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突破点。发散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都是“会计基础”课程中应具备的元素。比如:在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询相关企业的具体情况、所属行业特征、经营模式等基础信息,建立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在此基础上,介绍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的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变动情况。课后,让学生借助网络公开信息查找与此企业相关的财务新闻报道,针对这些报道的观点,让学生从公开的财务报告中寻找线索,用以判断报道可信与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五、如何在“会计基础”课程中融合“管理型”会计的元素

(一)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在初始学习会计的时候应当帮助他们明确会计职业方向。对于学生而言,最初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时候,容易产生刻板印象,认为会计就是核算,所以在“会计基础”学习的过程中,要打破刻板印象,认真学习核算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培养发展性、创新性思维,充分做好成为管理型人才的准备。

(二)从教师角度而言。随着“管理型”会计意识的加强,教师在“会计基础”中也应该采用创新型教学模式,如采用课堂参与性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逆向思考问题,比如让学生分别站在决策者立场和信息提供者立场去思考会计应该如何提供信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记笔记,要求学生不仅记录课堂上所学知识,还应对学习的心得、体会、感悟进行记录;组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提升沟通与合作能力;运用案例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的整体性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结束后,教师再对案例进行总结性的分析和点评。总之,通过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产生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从学校角度而言。针对“会计基础”实践课程的学习,应当建立和之对应的实践基地,模拟企业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锻炼,合理运用在“会计基础”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心智技能。如:创造一个真实的企业情景,進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如企业CEO、财务总监、成本核算员、出纳等角色,以及税务、银行、工商、供应商、客户等外部角色的扮演,模拟市场的真实情况,把企业搬进校园。既能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能培养于创门社会生活中沟通、合作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应当加强会计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会计课程教学效用实现的保证。培养出一支专业强、有技术、有经验、负责任的“管理型”会计教师队伍,直接提升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学校还应聘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们针对会计相关课程进行案例探讨与设计,以及给学生进行经验分享,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行双导师制。

六、结语

随着会计体系建设相关文件不断出台,我国的“管理型”会计发展将迎来繁荣时期,社会也正是紧缺“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重要时段。作为高校,我们更应当积极了解市场,迎合市场需要,培养相关人才。在学生层面中,帮助学生建立管理思维以及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层面中,改革“会计基础”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管理型”思维的引导;在学校层面中,建立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实践课比例,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实行双导师制。通过这些措施力求培养出既懂如何做账又懂如何管理、并且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管理型”会计人才。重视“管理型”会计教学是新型会计市场以及信息化科技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我国企业对高标准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文华,王卫星.管理型会计人才定位及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3(22):41-42.

[2]高洋.浅析新时期核算型会计转化管理型会计分析[J].现代商业,2014(27):223-224.

注:该文为重庆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灵商”培育的高职学生职业认知路径探寻——以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创新设及应用为载体示例》(编号:2018-GX-44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管理型会计基础会计
财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探究
PBL教学法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国有企业如何实现管理型财务管理
基于ERP下的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统计发展探究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浅谈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