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河流域地区是内蒙古发展核心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对于内蒙古、对于全国都意义重大。
沿黄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整体上看,内蒙古自治区沿黄流域7个盟市资源禀赋、经济体量、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城镇化率等方面综合优势突出,但由于生态本底条件差,发展方式粗放,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明显制约。一是主导产业布局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布局上看,沿黄地区7个盟市分布了59个工业园区,集中了内蒙古自治区80%的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产业,但园区之间、产业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大协作、大循环的链条和体系并未形成,低端聚集、同质竞争严重。从结构上看,产业重型化突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集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消耗增长偏快,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困难,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区75%,煤炭转化率不到40%,火电供电煤耗高于全区和全国水平,文旅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二是水资源不够用和用不好问题并存。沿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乌海市、巴彦淖尔市等地地下水超采,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盟市开采率也在80%以上,现有水资源、特别是地表水资源开发已接近极限。有限的水资源又主要配置给用水效率低的农业,沿黄主要农产区水浇地面积占耕地面积76%,7盟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高达93%,高出全区平均比重10个百分点。大水漫灌导致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偏低,河套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较全区和全国分别低0.12和0.14。三是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与后天污染问题叠加。沿黄区域从东向西分布着鄂尔多斯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荒漠草原,退化沙化区域短期恢复难。湿地、草地、林地面积少,三分之二的耕地处于水土流失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大量泥沙泄入黄河。本区域积存6亿吨煤矸石、电石渣等固定废弃物,分布500多万亩盐碱地、30多条不同程度污染的黄河支流。局部地区土壤受到重金属、化肥、农药及生活垃圾污染。控沙、治污、绿化、土壤改良等工程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需要有效的整体协同。四是行政区划分割与一体协同发展矛盾。受财政“分灶吃饭”等体制因素影响,沿黄地区发展建设主要依托各自行政区划进行,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生产要素分散”状况还十分严重。呼包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火车头”作用还没发挥出来。重点污染区域乌海市周边“小三角”地区协同治理还有待深化。客观上有协调发展需求的地区相關合作推进缓慢。跨地区的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污染联防联控、生态补偿等机制还未健全。如不尽快攻坚破阻,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供给短板,很难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势。
建议:第一,要在国家战略实施中抢占先机、借势而为、推动发展。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沿黄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仅靠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力、财力、物力难以支撑,必须善用机遇,借势而为。一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进行谋划,立足内蒙古自治区区情实际,找准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结合点,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推进自身发展。二要精心策划一批支撑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获得国家支持。例如,现代化能源产业、沙漠锁边工程、沿黄国土绿化工程、盐碱地改造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等,力争进入国家重点项目的大盘子。三要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争取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综合改革先行区。例如,在水指标市场化交易、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上下游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为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供实践路径。第二,建立生态治理的信息化平台。打破行政地域和行业限制,汇总收集水利、水土流失、五大沙漠(巴丹吉林、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库布其)治理、沿黄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重要监测数据,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研判沿黄领域的生态治理薄弱环节、潜在重大风险地域,为提升沿黄流域防治水土流失、实施防风固沙工程、建设沙漠防护林、维护河流廊道功能等重点工程治理效率,提供数据支撑,为各行政区域和行业提供全局性综合决策智能化服务。第三,完善协同治理体系。强化河湖属地党政领导保护管理职责,以河(湖)长制为桥梁,建立跨区域党政协商、多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领域立法,构建层次清晰、系统全面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为内蒙古自治区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健全、高效的法治保障。(白清元,民革包头市青山区总支一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