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郎静山山水“集锦摄影”摄影作品看中华美学

2020-11-28 07:42王玮
戏剧之家 2020年32期

王玮

【摘 要】郎静山先生为世界各国最高名誉中华摄影师,以摄影的技术手段结合中华美学的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對郎先生的摄影要素进行剖析,结合谢赫提出的绘画理论框架,诠释具有中华特色的摄影美学。

【关键词】郎静山;“集锦摄影”;摄影美学;

中图分类号:J4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2-0152-02

郎静山,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采用了中华美学的绘画原理,以西方的摄影技法进行实践,使得中华美学式摄影得以呈现。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集锦摄影”具有中华美学特性的摄影门类,成立了“中华摄影学社”,创立了中国摄影协会,开创了我国的摄影课程,开启了摄影教育,开创了人体摄影,是第一位拥有世界各国最高名誉的华人摄影家。

郎静山时期所创立的集锦摄影,又被称为“郎式摄影”,今天看起来很像是数码的后期合成,在当时的胶片暗房中,也有暗房的后期合成,当时也有“蒙太奇”摄影。但以中国传统的观看方式看起来稍显生硬、分割,更多的机械感。郎静山在《集锦照相概要》中谈到“集锦照相”,“虽同一拼合,但经作者放大时之意匠与手术经营后,遂觉天衣无缝,其移花接木旋乾转坤,恍若出乎自然,迥非剪贴拼凑可比拟也。此亦即吾国绘画之理法,今日实施于照相者也”。摄影术是西方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和西洋绘画自然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在中国摄影的初期,很多的摄影家纷纷效仿西洋摄影师,效仿西洋绘画的艺术效果。但老先生的艺术主张“中国画与摄影均为平面艺术,理法相通,直接摄影可取经营之法,集锦照相可效传模移写之工,而物体影绘安排章法,写意即是抽象”。老先生其中提到的“经营之法”,“传模移写”均来自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的《古画品录》为中国古代美术品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谢赫的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谢赫是针对中国画的画种而提出,仅仅针对中国画的美学基本原则。郎静山由中国画中的品评标准、中国画的美学进而建立了带有中国式摄影的美学标准。他认为“中国的艺术应该有中国的面貌与精神”。

郎静山的摄影作品囊括了多方面的中国画理论标准和审美情趣,转化其在摄影中的运用,视觉上看起来更具有中国画山水的情趣、意境。在郎静山山水摄影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中国画的以“虚”写“实”,以“空灵”写“充实”,以“留白”写“内容”。郎静山的山水摄影中,也运用了很多中国画的类似理论,大量的留白,却链接了物与物,使得“物”与“物”之间有了联系,有了视觉的观看方式,有了内容,凸显了中国画中的留白作用。大量的留白诠释了联系,也诠释了内容,山水摄影中,影像的上方是层层叠叠渐渐隐退的山峦,构图的下方右处,有垂钓的渔夫和小船一艘,安静地在画面中。大片的留白,代表了平静的湖面,也交代了渔夫所在的环境。湖面在图片的处理上完全是一片空白,没有丝毫的内容,只有在船只的下方有些隐隐约约的倒影,但分明是交代了湖面的环境。这样的构图,集锦摄影的方式,在观者的视觉上也有了观看的顺序,但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却是中国画中特有的物象处理方式。中国画讲究“虚”和“实”,“全”和“粹”的辩证统一。西方的绘画讲究客观、整体、自然、科学,往往看起来画面是“满”的、具体的、细节性的,和现实中的情景相符,还原力强,属于“自然主义”的叙述方式。西方的摄影也同样体现其科学性、客观性的表现力,绘画和摄影的美学特性具有相似性。

中国画则讲究意境,讲究气韵,在中国画的六法论中位于第一位的则为“气韵生动”,中国画讲究“虚”“实”统一。老子说“知白守黑”,在中国传统画面中,布虚、布实、无物可画的留白,深知“白”处才可以处理好“黑”,“黑”从白现。潘天寿曾说,“中国画是根据眼睛视觉的能量来画画”,也就同样符合了中国特性的审美。宗白华提出“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这两元灌输在整个平面图式或加入绘画中缺一不可。“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感,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中国绘画的“空”对观者有了自己的观看方式,一紧一松,观看者在浏览画面内容的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情绪以自我的审美方式融入画面当中。对于“黑”处,则进行对画者的沟通,这样观看者和作画者可以有了自己“意”的沟通和交流。“白”则难能可贵,“黑”可看,“白”难留。“白”则代表了双方之间心灵的通达,靠物象造成的心灵相通。西方人绘画则充实,我们在美术馆中所看到的代表性绘画油画,整个画面呈现得事无巨细,描绘得也很有光学感、自然性和科学性。周济提出“求实,实则精力弥漫。精力弥漫则能赋情独深,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绘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啼笑,乡人缘剧喜怒”,足见内容充实的创作带给我们的感动。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摄影固有的“全”结合中国画的“粹”,郎式摄影则结合了自然主义和抽象主义。郎先生的摄影从中国画中找到中国式摄影方式,摄影是一种“全”的视觉表现,郎先生在“蒙太奇”的运用下,创立了集锦式摄影。郎先生的摄影方式在今天看起来有一部分和今天的摄影后期“Photoshop”有相似之处。今天看起来在电脑上很简单的摄影后期制作,在当时摄影其实也存在着一种拼贴,称之为“蒙太奇”。郎先生的“集”有搜集资料之意,将自己需要的素材进行搜集、整理。“锦”含有将资料进行拆解、重构之意。郎先生的“集锦”有着“蒙太奇”的纯粹影像,结合了中国绘画中的虚无与物物衔接处的留白,在实物的表现之外,也运用了虚无的衔接渐变。虽每个节奏上的物体都不出自同一个场景,但先生的暗房后期处理、留白处的衔接处理和婉转的叙述衔接,正是先生的妙笔之处。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既有了中国绘画的意境,也拥有了其中国式摄影的手段。

在郎静山先生的构图方式里运用了很多中国画式的构图方式,郎先生的构图中讲究“经营位置”与“传模移写”,在运用时讲究中国画所谓的“定景”。中国画通常为散点透视,采用“步步移”“面面观”以大观小的观察方式,掌握大自然的整个节奏感,之后把全部的景观进行梳理、增减、采用,纳入绘画内容,组织成为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潘天寿提出“中国画的布置有虚有实,极为注意,西画不谈这个问题,往往布置满幅,都是实的。虚者空也,就是画幅上的空白,空白搞不好,实处也搞不好,空白搞得好实处就能好”。在摄影中,镜头不像我们眼睛,会有所侧重,有层次顺序地去进行观看或取景。镜头就是我看到了什么,就描述什么,没有重点,没有层次。郎先生选择了从图像中提取需要的景物,再进行暗房中的叠放技术,进行拆解、组合,达到自己的意境所需。在郎先生的构图里,“经营位置”往往可以看到宋时期山水画的精神,也可以看到马远、夏圭绘画布局的影子。马远、夏圭是在山水画中称道的“构图大师”,因此又称为“马一角”“夏半边”。马远的构图重心永远不在画面的中心,而是习惯于作品的“一角”位置进行选择性的边角沟通,马远喜用边角、对角的形式构图。在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与郎静山的构图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大面积的空间留白作为独钓的环境,主体的渔翁,画面主体只有渔翁一项内容,形象少,画面简洁,仅有一“点”取于其中,凸显了“独”的意境。孤舟的周围只点缀了少许的水纹来交代渔翁的环境情况,用少量的“形”来表意却能够指出特定的环境和意境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以偏概全,松紧适宜,以小观大。大量的留白却让观赏者有了放松的余地,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在中国艺术史上,国人的绘画对于一幅作品的精神主旨提出“气韵生动”,艺术上的“气韵”实则是艺术的生命,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精神主旨。

郎先生提出:“我主张在技巧上,应吸收西方科学文明,使照相不再是件难事;但要谈到艺术视界,无论取景或色调,我都认为应多研究国画中所蕴含的旨趣。”郎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诠释在摄影中得以体现,表现出其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同、延伸、创造和发扬。中国式特色的摄影,在采用西方先进的机械科学性,但同时在艺术的表现主旨上依然提出了属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具有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依然延续了其特有的以气韵为主旨的中华特色摄影,体现了老先生的超然气度和独特的个性。朗先生也提出:“以往西方一般摄影家到东方来,介绍东方人的文化生活方面,多偏向落后及令人难堪的部分,其实东方文化多彩多姿令人向往,并不在西方文明之下。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东西方的观点,是能够达于共通和一致的。所以笔者从事摄影的最大志愿,乃凭西方科学的机械工具,辅以我国国画理论,融合而表现东方文化再借助西方的科技发明,将中国的传统山水意境融入了摄影艺术中。”中式摄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意境、诗意和美。对于今天的摄影,则东西文化的艺术精髓已开始交融,出现了错综的表现形式。在融会贯通的同时,艺术如若没有自我的特色,而是纯粹地进行复制或者叠加,最终会走向衰亡。钱穆先生提出:“切不可为了学别人而破灭自己。”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潘天寿.关于构图问题[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乔纳森·弗里德.摄影与美学[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5]陈申.摄影大师郎静山[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