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萦萱
【摘 要】《总统班底》是一部根据现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它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了两位《华盛顿邮报》普通记者对轰动世界报业的“水门事件”的深入调查过程。这也是一部融合政治、艺术与新闻的优秀作品。本文以此片为载体,简要探究事实与新闻的联系,并以其所叙述的水门事件为例简要分析调查性报道中调查记者与消息来源的互动机制,旨在总结艺术创作及新闻报道的规律,为新媒体语境下两种不同的大众媒介各自的生存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电影;媒介;水门事件;《总统班底》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2-0118-02
一、集体记忆下的艺术创作——《总统班底》与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是新闻发展史上非常重大的节点式事件,时至纸质媒体逐渐衰落,电子媒体逐渐兴起的当下融媒体时代,它依旧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是几代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部分。虽然世界上大多数人并没有亲身经历水门事件,但它却成为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并非个体记忆的总和,它是由记忆社群成员共同回忆的过去,是一种共享记忆。集体记忆研究的先驱哈布瓦赫认为,传播是使集体记忆跨越心里层次进入社会层次的重要因素。在新闻报道和大众舆论的传播下,《总统班底》这部电影就应运而生了。
《总统班底》力图真实再现水门事件的挖掘过程,从它的创作特点和公众认可度我们可以看出集体记忆对事件传播本身以及电影艺术作品的强大作用。在大多数人集体记忆中的水门事件是一个巨大的政治丑闻,大众大都只记得它的社会影响却很少有人选择用另外一个视角——事件挖掘过程的视角去对此事件追本溯源。《总统班底》就运用电影可以重塑现实的特性,从调查记者调查挖掘事件的视角带领大众重塑了这段集体记忆。虽然视角独特,但是从它以纪实的手法和朴素的剧情力图再现最真实的调查报道的创作准则中足可以看出,水门事件这个集体记忆中人们形成的共识性真理。记忆社群的“当下”情景对塑造过去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记忆社群可能会因为当下的利益或需要,有选择性地在再现历史时强化某些对于他们来说特殊的部分而弱化其他部分。正如当新闻学界提到水门事件时总会相对扩大其对新闻历史和新闻学术的影响,同时相对弱化其他社会功效一般,电影《总统班底》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作品,在追求其自身艺术价值时也做了类似的调整,完成了一次集体记忆对历史事件的重塑。因为电影具有娱乐的功能且影视工业的运转需要票房的支持,影片在还原事件的同时还是对一些细节做了戏剧化和艺术化的处理,目的是提高整部影片的可观性。
“水门事件”这个信息原本由纸质媒体公之于众又进行传播,而后《总统班底》又以电影这个新兴媒介作为载体再次演绎当年的“真实”。电影艺术创作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对真实性进行探讨,本片也不例外。从这个再造的事实中,我们对水门事件的观望又有了新的视角,对其真实性又有了新的理解。
二、由外向内,逐步深入——调查记者与消息来源的互动机制
《总统班底》所演绎的“水门事件”调查报道,是美国新闻界一个里程碑式的报道。当时这篇报道对美国总统尼克松最终的辞职产生了直接影响,体现了新闻在美国政治三权——行政、立法以及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它的出现也代表着美国新闻媒体人拥护公正自由和追求事实真相的新闻理念实践得到了世界受众的肯定。这份肯定也再次佐证了关于“水门事件”的深入调查性报道的高质量。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塔奇曼指出:消息来源的地位影响记者的地位,找什么样的人寻求信息将直接影响到记者将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基于新闻报道需要尊重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虚构的文字信息的特点,记者作为信息的采集者,所采集的信息的来源和其与信息互动的机制对于一篇报道是否成功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記者与其消息来源的互动机制研究,对未来新闻行业的发展也有着借鉴意义。
一般来讲,在日常新闻报道的生产中,记者都会遵循实用主义逻辑。调查信息是否被作为有用信息采纳是由新闻记者把控的,他们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信息来源以及将个人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作为筛选标准来把控信息的适用性。基于新闻讲求时效性的原则,新闻工作者都有一个高于一切的目标,那么把众多信息联系起来的纽带就变成了效率。站在记者本人主观的角度上来讲,由于绩效和时间的多重压迫,效率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就算是需要深入跟踪调查的调查性报道也不例外。《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是两位非常普通的被绩效和时间催促的小记者,他们在与和“水门事件”相关的消息建立联系时理所当然地非常讲求效率。他们穷尽一切办法,力图用最快的速度搜集相关信息。首先他们通过对公开信息的搜集企图接近事件的本质,如致电给图书管理员,联系政府工作人员等。其次,由于记者社会网络中的朋友或者同行是寻求采访突破的重要社会资本,因而两位记者为了一步步接近事件真相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社交网络,扩充信息来源。在新闻消息的获取中,作为消息来源的朋友或同行在频繁互动的过程中加深了与记者本人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他们逐渐成为横向内团体。这种良性的结合也进一步拓展了对于“水门事件”信息的获取渠道。调查报道所跟踪的事件往往是会引发大众舆论狂潮,与公众人物利益切实相关的事件。因此其中往往涉及到多方利益,这时巧妙地利用利益关系与利益涉及者博弈就成为了调查记者深入获悉事件核心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有一定信息基础的情况下,两位记者为了能够触及事件的本质努力与事件核心人物产生关联,就采用了这种博弈,一步步接近真相,最终得到神秘线人“深喉”的帮助,使丑闻得以公诸于世。
从上文的简单信息获取流程分析中,我们发现,调查记者与消息来源的互动机制是一个由边缘向核心突破的过程。由公开消息和记者从本人社会关系网中获悉的边缘信息开始,一步步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向时间核心推进,深入挖掘事件本源,力求还原最真实完整的事件流程,这就是调查性报道的信息获取路径和调查记者与调查新闻消息来源的互动机制,事实上所有调查性报道记者获取信息的流程都有着相似的规律。
三、融媒体时代下调查性报道的发展问题与生存对策
在信息井喷式传送、互联网日渐发展的当下,本片所涉及的两种大众媒介——报纸和电影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影视行业蒸蒸日上,而报纸作为纸质媒介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逐渐暴露了劣势。首先,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逐渐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新闻的方式,受众习惯了碎片化阅读。而调查性报道产出的文章大都长篇大论,需要受众仔细阅读,因此失去了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脱颖而出的先机。其二,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深度报道形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较长的时间,并不能够在效率上取得先机,时效性差,极容易错过最佳发布时机,在信息实时更新,且与受众互动频繁的新媒体面前再次处于下风。其三,融媒体环境下涌现出了许多新兴媒体形式,并由于它们能够良好地适应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及日渐扩大的信息需求量而发展势头大好。例如许多网络自媒体就会用精致的图片和幽默的讲述形式极大地吸引受众的目光。而传统调查性报道追求真实客观地再现事实,因此形式较为单一,叙述风格也比较严肃,很难在与新兴媒介的竞争中胜出。但调查性报道自身对事件挖掘的深入与随之产出的丰富内容却正是当下媒介环境中所稀缺的。因此调查性报道应当积极适应新兴媒体环境,扬长避短,积极转型,寻找更为合适的生存模式。
首先,调查性报道应该积极适应受众需求,增强文章本身的可读性。再优秀的内容没有吸引读者的讲述形式也会在如此容易获取信息的当下被过滤。调查性报道可以在保证内容丰富、真实客观的情况下运用多种媒体讲述故事,例如插入表格、增加配图等等。其二,调查性报道应该多在故事讲述本身上进行研究和创新。1833年《纽约太阳报》首次提出了讲故事的叙事方式,不再使用第一人称对新闻进行报道,从历史中我们可见新闻讲述形式对消息传播的影响。其三,在完善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调查性报道应当积极适应当下的媒体发展环境,实现由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的转型。如多尝试在电子报刊、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介载体上发表。与此同时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例如在电子报刊界面开设反馈功能,利用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功能等等。在媒介快速升级发展的当下,调查性报道理应发挥其自身内容丰富的优势,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积极寻找更好的生存发展之道。
四、结语
《总统班底》用电影媒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纸质媒介的故事,水门事件已经过去很久,但仍旧可以被拿出来作为艺术创作的基底并获得电影观众的喜爱。由此可看出,尽管在媒介形式快速更新、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的当下,内容仍是一个刚需。新时代的“水门事件”还是需要发现它的眼睛,也必然会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但是建立在它能夠找到更为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的前提下。
参考资料:
[1]熊忭.新闻业神话的“跨国旅行”——中国新闻界对水门事件的“集体记忆”[D].浙江大学,2019.
[2]芦鹏.伦理学视角下的美国现代情报职业伦理发展分析——以“水门事件”为例[J].国际研究参考,2010.
[3]石书新.美国报业的特色与启示[J].新闻研究导刊,2018.
[4]邓伟.引导社会舆论要善于设置议题——对于调查性报道的思考[J].新闻前哨,2018.
[5]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刘明华,徐泓,张征.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写作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2011.
[8]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芭芭拉·塔奇曼.八月炮火[M].新星出版社,2007.
[10]芭芭拉·塔奇曼.实践历史[M].新星出版社,2007.
[11]Stephen W.littlejohn,Karen A.Foss.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M].Wadsworth Publishing,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