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婷
摘 要:海绵城市也可以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对城市洪水以及内涝等问题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随着近些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加快,海绵城市理论逐渐被应用在城市园林设计当中,对于进一步提升所在城市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对于城市空气净化、生态环境改善、降低径流污染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海绵城市;运用
1 引言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对各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进行应用,在绿化的基础上,增强雨水的渗透性和存储能力,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同时还可能实现地表水的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因此在当前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各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提升城市园林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降低城市内涝带来的安全问题。
2 海绵城市理念简介
海绵城市理念的重点是加强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理念是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伟大结合。当城市自然降水量大,降水集中的时期,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利用,通过对降水的处理,加强城市洪涝灾害的应对能力。目前许多城市都是集中利用城市下水管道排污系统对自然降水集中进行处理,通过排污系统将降水排放到自然河道,而城市绿化建设所需用水多采取地下水资源。这种处理措施不仅加大了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投入,还对城市地下水资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海绵城市理念是将自然降水通过一定的措施将雨水集中收集起来,并将其运用在城市绿化或园林景观。为了对自然降水的进行收集,需要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加强城市蓄水能力,并且改善城市水资源环境现状,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对自然降水的收集和处理,能够减少城市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有利于城市地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海绵城市建设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3.1 缓解城市内涝
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不同城市的降水量、温度、湿度、地质等不同,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气候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对于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进行防范。在夏季,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强降水,且部分地区容易产生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会影响民众的生活,甚至对人们的生命及财产造成威胁。在城市建设中,道路多是沥青混凝土结构,建筑多是硬质化结构,导致雨水的渗透速度缓慢,容易造成雨水堆积,形成内涝。海绵城市可以对城市给排水等进行合理规划,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注重生态调节,加大雨水的渗透性,促进雨水的吸收、储存,有助于减少雨水堆积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平衡地下水位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增加,用水量提高,并且工業行业等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较多,导致水资源出现污染和浪费,对于地下水的需求逐渐上升,高强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再加上,由于城市硬质地面结构较多,因此雨水等很难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缺乏补给,无法保持水位的平衡。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解决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问题,保持水位的平衡。园林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城市中扩大绿地建设面积,增加湖泊、草坪等的数量,加大对雨水的吸收,使之渗入地下,供应地下水,实现良性循环。
3.3 促进水循环利用
在城市生产生活中出现很多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水资源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且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水资源浪费现象。水资源浪费中雨水的不合理储存和利用是重要部分,雨水需要保证吸收、储存、净化,从而实现循环利用,但是目前大量雨水流入下水道,与污水混合。对此,园林在设计中要重视对雨水的应用,减少人工浇灌,进而减少成本投入,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 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
4.1 城市园林道路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必须遵循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基本理念。实践工作中,需做到“虚实结合”,即保障理论必须满足实践所需,而实践必须建立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而切实开展。道路规划设计中可采用环状路网设计,得出相对最优道路面积,同步拓宽间隔绿化带安置面积,满足多种情况下排水需求。设计道路中数树木位置时,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整齐排列的单一风格,采用分散化、连续化、高密度化的植物。路面材料选用需重点参考海绵城市理论,选用符合标准甚至更优性能的渗透材料,尤其是可改善雨水水质、消解吸收雨水径流量功能的材料。此外,也应尽可能大量应用嵌草路面、草皮砖、疏松粒料、多孔混凝土等透水性生态铺装材料,以最大程度提升透水性能。优化改造园林道路可根据区域特点,设计“凸”字形绿化带调整道路面积,以达到符合区域特点的最佳径流速率为核心导向。
4.2 雨水花园的规划
在海绵城市理念应用过程中,雨水花园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具体是应用浅凹陷的方式来种植植物,多以灌木、鲜花及草地等形式为主,具体还可以将城市基础设施和带有植被的土地囊括其中。通过合理规划雨水花园,充分发挥出土壤和植被的雨水渗透功能,并为雨水的顺利渗透提供重要的通道,以此来降低雨水径流量,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在具体规划设计雨水花园时,需要将园林设计与雨水管理系统有效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降水过程中雨水渗透量,也有利于美化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设计的质量。
4.3 雨水储蓄系统的合理设计
(1)集雨型绿地。在具体建设集雨型绿地过程中,在具体配置植物时,宜选择不怕涝的植被,并通过将多余的雨水导入到集雨型绿地中来,有效实现对雨水的存贮。集雨型绿色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具体可以以湿地的形式进行体现。
(2)人工湖。将人工湖加入到城市园林景观中来,可以有效的增强园林景观的意境,而且人工湖还能够实现有雨水的存储。但在具体设计人工湖时,需要把湖水水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在下雨时具有足够的储水空间。而且还可以将各种水生植物在人工湖中进行配置,这样泥沙进入到湖中后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水体与堤岸覆盖。在当前城市河流和水体环境中,存在严重的人工痕迹,如将自然的排水渠或是河道演化为人工的排水渠和河道,水渠和河道内的水与大地有效分隔开来,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在海绵城市理念应用过程中,需要针对水体和堤岸覆盖合理进行规划,并针对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改造的河流区域,需要先做好疏通工作,将其打造成人工行泄、滞蓄及营造良好的水景观和水娱乐,在满足园林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还要与海绵城市理念的实施构建相符合。
5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现代生态设计的里程碑之作,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之举,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优化转型。海绵城市理论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结合,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的协调发展,二者相互影响,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宜居、节能环保、绿色的生态化城市空间。实践工作中,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化海绵城市建设及风景园林规划知识,根据城市规划发展核心导向,结合水土保持等理论支持,广泛覆盖道路、建筑、绿地等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建设生态化城市。
参考文献:
[1] 周伟,周梦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0):285.
[2] 李斐.市政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61.
[3] 李万红.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J].居舍,2019(23):105.
[4] 偏晓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思路探索[J].现代园艺,2019(1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