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杰
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经济新引擎的实战式演习提供场所。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校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针对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化的研究,相关院校需对自身的管理理念、育人思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并能正视目前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化存在的问题,能对自身管理模式、运作形式进行深入思考。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校方能否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与作用,推进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实践化,需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同时,基于校企合作,学校在对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形成新的思考过程中,需切实考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与创业能力。将这些要素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制定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实践化最佳路径。
一、大学生创新中心实践化不佳的关键影响因素
1.育人思维与实际需求脱离。创新创业倡议的提出,为学校培养人才提出新的标准与高要求。而大学生创业中心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贯彻与落实这一战略思想。但目前,因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思维仍无法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导致创业中心的存在成为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与功效。学校更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与专业技能,并未对创业教育给予一定的重视。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实践平台,无法有效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由此形成育人思想与实际需求脱离的现象发生,背靠优质资源却没有真正发挥其价值。
2.支撑大学生创业资源不足。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主要是依靠具体的项目,引导大学生真正进入到创业实战中。但创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学校无法满足更多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而能够获得创业机会的大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导致学校创业教育尚未达到理想的目标。大学生无论是创业,还是接受更具有实效性的创业教育,都需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既需要具有先进经验的指导教师,还需要丰富、不同专业方向的创业项目与教学素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创业中心都具备充足的实力,最大化满足创业实践与创业教育需求。更多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中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场所。导致大学生创业中心缺乏一定的实践性,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化有效路径
1.构建多样化大学生创业中心运作与发展形式。校企合作背景下,针对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化路径的开发,校方领导应建立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当前首要任务需在管理形态与运作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化与拓展,并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化模式进行丰富。目前,社会上更急需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管理人员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市场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并将这一意识形态作用在育人行动上。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应能够构建多样化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化模式。一方面,学校需积极完善实践专业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资源融合优势,以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化目标为导向,进一步扩建校内实训基地。完全从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强化,建设更加利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空间。在整个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需在资金支出、场地选择、建设规模、应用目标等方面,全面达成共识。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创建具有一定前沿性的项目实施基地、专业课程实训中心。并结合原有的大学生创业中心资源,打造集线上与线下、教学与科研、理论结合实践为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中心。即利用最先进知识与技术,全面提升与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甚至可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科研思维。将学术研究成果与创业项目进行科学的融合,促使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实践化更具有深度。当大学生创业中心做到高效化的技术专业,为合作企业与学校本身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不仅可为接下来的实践化工作提供丰厚的资金支持,还可利于引进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背景下,学校在着重对大学生创业中心进行实践化的过程中,需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如融入工作室制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创业中心的运作形式进行科学拓展。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实验室等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强化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通过具体的实践项目,由专职人员对大学生的创业进程负责。企业可提供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创业项目,在工作室进行具体的运作。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业构思,将创业想法进行实践。这样,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进行实际创业,真正发挥创业中心的优势与价值。
2.充分体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基于校企合作,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还是企业经营范畴的拓展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双方都需最大化整合与利用资源。真正展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不仅实现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实践化目标,还可促使双方实现教育与经营目标。因此,可在校外建设更多的实训基地,有效拓展教育空间。并根据对实际经营中的企业对各专业岗位的需求标准、工作能力要求等,及时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丰富实践教学流程。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优势,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并为其践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展现平台。具体而言,双方就校外基地的建设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内容与目标、方向与手段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既要保证双方建立共赢新局面,还需充分保证大学生创业中线实践化路径的科学化开发。首先,学校与企业需侧重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强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他们的正常的学业完成效果。因此,在选择校外基地建设场地的过程中,应选择离学校较近的场所。通过便利的实踐空间,使学生创业项目的实施具备更高的可行性。同时,校方需全面、客观了解自身的专业类型、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侧重点。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要素,科学设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与图纸。其次,需借助实际生产,确保创业实践与企业经营产生一定的契合性。即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双方都需考虑资金投入与成本问题,以及后续的运营与管理。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实践化手段,但整个项目的建设与后期维护都需较大的资金支撑。因此,校方与企业需逐渐深化合作力度,结合实际生产,赋予实训基地一定的商业功能。即结合企业经营性质与发展目标,在实训基地中融入生产经营场所。基于产教融合,将协同育人、协同发展落实到实处。并为大学生未来创业、创业中心的运营等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基于此,真正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价值,使资源获得充分的利用,推进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化目标有效达成。
3.进一步完善实践化效果评价体系。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实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物质基础。而实践开展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能对实践化效果进行动态化评价。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能够对相关工作模式与内容进行积极优化与完善。校方领导需对当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态势与需求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全方位了解。做到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方向与社会经济结果,确保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适应形势的发展。而关于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实践化,校方管理人员需与企业管理层进行深入的沟通。对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效果的评价体系革新与完善进行全新思考,以此为其不断注入活力和基础保障。校企合作背景下,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双方的管理性质与随求。将企业考核标准与学校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融合,构建一套更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评价体系。例如,可将学生在日常创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融入到评价系统中。并科学设定一定比例的加分,激发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创业项目中。同时,可将企业具体岗位人才需求标准作为评价指标,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创业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细致化的、客观化的评价内容,可更科学地对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化效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可对个体行为进行及时指导,促使大学生创业者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大学生创业中心在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可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给予他们更大的资源支持。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逐渐加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例如,学校可安排学生进入企业或创业中心进行实习。如学习财务专业的大学生,可引导他们进入财务部门。基于此,不仅可检验学生的学校效果,还可使他们更深入了解创业过程中财务人员所承担的职责与义务,以及财务运作对创业各个流程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同时,学校可将学生实习情况作为考核要素,对大学生创业中心实践化的运作进行评价。即不仅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还需对相关教师的工作效果进行评价。由此,更明确各教育主体的问题与能力等,对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提供有指导性依据。
总之,校企合作背景下,针对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实践化研究,应能够从更多维的角度出发。并针对其实践化效果等方面形成新的思考,制定更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的策略与方案。同时,校方领导与企业管理层,需对协同育人、共同發展建立统一共识。最大化整合双方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创业支持。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基于多学科交叉的四川省大学生创业项目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2019JDR0032]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