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构建起来的一系列的隐喻概念,涉及到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跨域映射。印地语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方位隐喻,本文通过对印地语中基础词汇和常见表达的分析,来探究印地语方位隐喻的隐喻义和认知基础。
关键词:印地语 方位 隐喻 文化
一.引言
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影响人们日常行为的思维方式。概念隐喻的本质是用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这一过程涉及到两个认知域,即始源域和目标域。始源域是指明确的、具体的,人们能够直接理解把握的概念,而目标域则是指抽象的、复杂的,人们不能直接理解把握的概念。概念隐喻的形成是由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而得到的,其中,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构建起来的一系列的隐喻概念,又称空间隐喻。Lakoff & Johnson认为,方位隐喻来源于人的直接身体体验,人们可以通过听觉或视觉直观感受到上-下,前-后,深-浅等空间方位,相比之下,情绪、时间,社会地位、道德水平、数量等一些抽象概念则不能被人们直观感知,于是人们往往借助对方位的经验来理解其它抽象的概念。由于人类有共同的空间感知能力,因此不同语言中的概念隐喻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印地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承袭于梵语。印地语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方位隐喻,本文旨在通过对印地语中有关方位词的基础表达分析,来探析印地语中方位隐喻的隐喻义和这类些隐喻义背后的认知基础。
二.印地语中的方位隐喻
(一)上-下范畴
在印地语中,“上-下”这一方位范畴映射出来的隐喻义最为常见且多样,根据不同的目标域这类方位隐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情绪
Vah unchi bhavnaaon men hain.他情绪高昂。
Us kaa dil gir gayaa.他情绪低落。
Us kaa utsaah ubhar rahaa hai.群众热情高涨。
一般来说,情绪积极对应的方位为上,情绪消极对应的方位为下。这类隐喻反映的身体经验基础十分直接:对于人类来说,通常低垂的姿势与悲伤烦闷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而挺立的姿势则往往与快乐愉悦等积极情绪有关。
2.身体状况
Vah bimaar padaa.他生病了。
Chadhati javaani 活力青春
这类隐喻在印地语中的价值取向为,身体状况好为上,身体状况不好为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这类隐喻概括为健康与生命为上,疾病与死亡为下,反映的方位与身体经验的联系在于:严重的疾病迫使我们的身体处于躺卧姿态。
3.社会地位
Uncha addhikari 高级官员
Nimn aay varg 低收入阶层
总体来说,社会地位高对应方位为上,社会地位低对应方位为下。根据《梨俱吠陀》中“原人歌”的表述,原人的嘴、双臂、双腿和双足分别代表了人类的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四个种姓的地位由高到低,对应了方位的由上到下。
4.事物发展状态
Unnat vichaar先进思想
Turki samrajy kaa ptan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Abhi chay achchhi trh nahin utri.茶还没有泡好。
发展、进步、成熟为上,停滞、衰落、不成熟为下。在上述关于情绪、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目标域中可以看到,由方位“上”所拓展出来的意义通常都指向“好”的一面,而方位“下”所拓展出来的意义通常都指向“不好”的一面。对于事物发展状态这一目标域而言,发展、进步、成熟的价值取向为“好”,与“好为上”一致;而停滞、衰退、不成熟的价值取向为“不好”,与“不好为下”一致。
5.道德水平
Naitik drishti se vah uttam hai.他品德高尚。
Ptan ke patha par chalana道德败坏
Nich aacharan 卑劣行径
有道德为上,不道德为下。有道德的行为与社会安定相关,符合“好”的一面,与“好为上”一致,反之,不道德与“不好为下”一致。
6.数量
Upar ki aamadani额外收入
Unchi paidaavaar高产作物
taapamaan giraa hai.气温下降了。
数量概念与方位“上-下”之间的联系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体验。如果将某种物体倒入一个容器内,那么这个物体在容器内的水平线就会上升。这种直接的方位感知为数量概念与方位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基础。
(二)前-后范畴
“前-后”的方位概念在印地语中主要映射在时间、人物和事物发展水平上等三类目标域上。
1.时间
Gluckberg、Keysar & McGlone (1992) 认为:“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往往会用对空间方位的理解来把握时间。在印地语中,“前-后”方位映射到时间最为常见。这种时间概念的建构分为两种:“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
在“自我在动”隐喻系统里,人在移动,而时间静止不动。运动时的物体有前后之分,一般認为物体移动的方向是前方。那么从人的视角出发,未来的事件在前,而过去的事件则是在后,例如:
agali subah 次日清晨、pichhali raat昨夜
与“自我在动”相反,在“时间在动”的隐喻系统中,时间在移动,而人是静止不动的。由此从人的视角出发,过去的事件在前,而未来的事件在后,例如:
agale samay古代、kuchh kaal ke picche一段时间之后
2.人物
根据身体经验,身体强壮或表现欲望强烈的人一般在队伍中走在前面,而跟在其后的则为追随者,例如:
agragaami sainya先头部队、vah netaa kaa pichh-lagaa hai.他追随领导。
3.事物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起带头作用的人往往能力较高,而追随者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为先进在前,落后在后提供了经验基础,例如:
agrani desh先进国家、pichhadi haalat落后状态
(三)深-浅范畴
“深-浅”的空间概念涉及空间中的垂直物理距离,其表示的事物往往具有容器的特征。在容器内部,“深”表示从物体表面往下延伸的垂直距离长,而“浅”则表示从物体表面往下延伸的垂直距离短。印地语中,“深-浅”方位主要映射在程度域上,例如:
Vah gahri nind men so rahi thi.她睡得正浓、uthalaa adhyayan肤浅的研究
三.印地语中方位隐喻概念的连贯性
从上述印地语方位隐喻的例子中可以发现,隐喻内部具有连贯性。例如,在“上–下”范畴的方位隐喻中,“快乐、健康、进步、高地位、有道德、量多”這些概念彼此间就呈现连贯性。然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与这种连贯性相矛盾的例子,例如,“upar ki dosti(虚假的友谊)”、“daam chadhnaa(物价上涨)”、“daam girnaa(物价下跌)”、“uth jaanaa (死亡)”和“avataari purush(超人)”与方位“上-下”所对应的“好为上;不好为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相悖的,这种隐喻义的出现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 隐喻扎根的经验基础不同
以“上”为例子,Lakoff & Johnson认为,“多为上”和“快乐为上”两个隐喻的经验基础是不一样的,这源于垂直状态进入到我们的经验中的方式不同。在容器内部,“上”这一方位是以“表面”的形式进入到我们的视野的,表面为浅,那么此处的“上”即代表“浅”。根据“深-浅”在程度域上的映射,于是有了“upar ki dosti(虚假的友谊)”这样的隐喻表达。
(二) 文化体验是影响方位隐喻的重要方面
虽然方位隐喻多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但是文化体验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为方位隐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基础。在印度,信奉印度教的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会升天,于是,尽管存在“死亡为下”这样的隐喻指向,但是仍然会出现“vah uth gayaa(他死了)”这种“死亡为上”的表达。此外,印度教徒相信神下凡,而神通常具有超凡的能力,所以虽然“健康为上”,但也有“avataari purush(超人)” 这种"健康为下"的说法。这就是文化在方位隐喻中被赋予优先权的体现。再比如,表示"物价""的概念中,之所以会有“daam chadhnaa (物价上涨)”和“daam girnaa (物价下跌)”这种“好为下;不好为上”的例子,是因为“多为上”比“好为上”更有优先权,因为它的身体经验基础更为直接。
四.小结
对印地语方位隐喻的例证研究不仅证实了概念隐喻存在的普遍性,也可以加深对印地语语言思维和印度文化特殊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Lakoff, G.& M.Johnson.Met- 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Gluckberg, Keysar & Mcalone. Metaphor Understanding and Accessing Conceptual Schema: Reply to Gibbs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2, (3).
[3]张志军, 孙敏庆. 俄汉语"深/浅"空间维度隐喻认知对比分析[J]. 中国俄语教学, 2009, 028(003):44-48.
[4]巫白慧译解.梨俱吠陀神曲选[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53-256.
[5]汉语印地语大辞典[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印地语汉语大词典[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介绍:吴云,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印地语语言学,印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