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进校园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要把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育、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在校园文化中,红色文化宣讲团进校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浸润大学生思想;在实践教学中,建设红色文化资源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基地,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行合一。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
王袁媛(1973-)女,汉族,江苏邳州人,副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9年度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陕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z147。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用好红色文化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指示精神,全面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展现新的风貌。
为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育、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建立“两个体系”——基于红色文化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基于服务国家需求和树立职业精神的创新创造体系。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学习革命先烈、追寻革命足迹、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红色文化进校园,对大学生成长意义重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中,红色文化的融入还没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校园里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数量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只在重要纪念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实践活动需要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要提高红色文化育人的时效性,必须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路径探索如下:
构建思政+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育目标实现紧密耦合。红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内容,既涵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又涵盖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榜样文化。将红色文化内涵与思政课理论逻辑结合起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实践逻辑用红色文化故事串联起来,选取典型事例,用革命故事、建设故事、改革故事、新时代奉献故事叙事教学,在故事中阐述理论,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增强本领,勇于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课程思政建设融入红色文化、家国情怀教育,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课程思政目前许多学校及其专业课教师还存在“专业”与“思政”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思政建设要从专业培养目标着手、依托强大的学科优势和师资背景,把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与体系中,要利用好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这条件,例如医学教育中红医精神融入教学,自然科学课程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生态文明和工匠精神教育;应用技能型工科课程可以用实践活动形式来挖掘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调奋斗精神等。这些思政教育的因素可以以红色文化资源贯穿其中,课程依据自身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凝练红色文化中信仰教育、爱国情怀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共同目标,突破性将红色基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紧密耦合,构建具有爱国情怀的思政育人模式。将红色基因教育融入课程教育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探索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新路径
1.与社会团体合作,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 革命后代讲家风”系列活动。和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陕西三秦红色文化传播中心、陕西三秦儿女红色宣讲团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革命后代讲家风进课堂。这类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力,宣讲团的成员们通过声情并茂的真实故事,將现场的师生带进那段峥嵘岁月,回顾革命先烈为中国的成立而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历史事实,讴歌革命烈士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每到动情处,宣讲团的成员们忍不住潸然泪下,其间还用铿锵有力的歌声深深地缅怀革命先烈,这样的讲座让学生为之动容,有的甚至偷偷地抹着眼泪,每一次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都表示聆听宣讲老师感人肺腑的红色经典故事,深刻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当革命后代走进教室,给同学们讲自己的父亲、母亲,革命家风教育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这样零距离接触宣讲人,听革命先烈的故事,看到长辈们眼睛中的炙热光芒,同学们仿佛获得了一种动力,家国意识更加的深刻。通过系列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同学们了解了革命历史,接受了红色教育,强化了爱国意识,更深化青年学子对先烈们投身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和革命后代直接面对面,感同身受的教育方式不失为红色精神教育的新路径。
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面临宣讲团师资力量不足,对此,需要增加培训师资力量,思政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讲师团里,实现育人过程创新。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学习主动性,使其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这一过程,可实现链式迁移效果——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的革命后代,用革命家风教育感染了有理想有能力的思政教师;政治强、情怀深、有信仰的思政教师促进了有追求有情怀的大学生培养。
2.培养青年学子,通过青年学生宣讲红色文化,形成课堂教育主渠道之外的爱国主义教育新进路。将红色文化资源以学子自己的切身体会,从学生视角宣讲红色文化,打造一批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契合学生兴趣需求的爱国主义教育品牌,让红色文化青年宣讲团的活动深入青年学子内心深处。转变红色文化传播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用红色文化的精神气质、独特禀赋为厚植爱国情怀提供助力。实现育人评价创新,和学生工作处一起做好第二课堂建设,评价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第二课堂”,量化记录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都被纳入其中,带动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爱国品质。
3.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学生文艺作品精品项目。可以是小视频、微电影、话剧、朗诵、歌唱、舞蹈等形式。开展生动又深刻的“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色精神特色思政课,用话剧、朗诵、音乐剧等多种形式为师生讲述红色故事,打响红色文化学生作品品牌,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建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陕西省有革命遗址,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已有红色文化资源,构建教与学相互转化、直接育人和转化育人相结合的渗透爱国情怀的育人路径。增加现场体验式教学,将思政教育内容和现场体验结合起来,通过亲身感受以事助理。例如带领学生去富平习仲勋纪念馆、西安烈士陵园、高陵历史纪念馆和延安历史博物馆等地学习,让同学们通过看文物,听讲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四个自信。思政实践课把地方红色文化作为一个重要主题,鼓励学生了解当地红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信仰力量。引导学生收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采访红军老战士,获得第一手口述历史史料,指导学生利用史料编写红色文化资料,作为思政教育补充读物。学生利用微视频,采访老一辈革命家,制作視频,留存宝贵资料,用镜头记录身边的英雄,记录红色遗址遗迹等状况,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也可用于思政课教学案例展示。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要最终回归实践,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可接受性。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将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研学基地和红色文化进校园推广基地,在大学生红色文化专题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研修培训、红色文化研究等方面积极开展深度合作,推动红色教育资源更加广泛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实现实践路径创新。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新时代,让我们用红色文化精神底蕴滋养青年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白薇.挖掘地方红色文化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J].中国大学教学,2020(0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5-02(1)
[3]徐京跃.习近平到韶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3-24(1).
[4]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18(1)